1、1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研究摘要:文章基于调查和研究,深刻分析了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涵义和影响因素,厘清了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存在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建构路径,填补了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研究的空白,为今后党外选人用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2-0051-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
2、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做好党外干部的选拔,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保证,促进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公众更多地直接行使权利,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如何加大对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力度,提高党外干部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的重点,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必要性 (一)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本内涵 2“公信度” ,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公众信任的程度。党的十七大、十八大连续两次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写进党的纲领性文
3、件,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心,对于造就高素质党外干部队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社会公众基于个人的认识和分析,对党委、组织部门及其统战部门制定的党外干部选人用人程序、选人用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认可程度。因此,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至少包括 2 个方面:一是社会公众对选拔任用这项工作本身的认可度;二是社会公众对选拔任用对象的信任度。 1.公众对选拔任用这项工作本身的认可度。它主要包括: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所制定的党外选人用人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是否很好执行选人用人制度,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是否出现偏差;参与选人用人工作的具体
4、操作者和执行者的自身素质和形象是否清正廉洁。 2.社会公众对选拔任用对象的信任度。社会公众评价选人用人公信度时,对党外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情况,以及对选人用人的期望值,都会对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产生影响。选拔一个社会影响好、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党外干部,就会产生示范带动效应;相反,很有可能仅有一次的选人用人失误,就会在许多事情上丧失说服力,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对原有的选人用人公信度。 这就要求党委部门、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3选拔一大批优秀党外人才,建设一支素质高、能与中共合作共事的党外干部队伍,为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
5、人才保障。 (二)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必要性 1.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完善政党制度的需要。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在政权建设中实行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具体体现。一大批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进入人大、政协和担任各级政府、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以此参与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同共产党的亲密团结和真诚合作,有利于国家的政策、法律和重大决策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2.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是
6、巩固统一战线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团结方方面面的人士,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是统一战线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外干部进行实职安排和政治安排,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共同奋斗;有利于改善现有领导班子结构,提高政府机关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使统一战线建立在更加牢靠的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形成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整体合力和强大动力1。43.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建设高素质党外干部队伍的需要。新中国成
7、立以来,老一辈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一大批高素质的党外干部进入政府、司法等部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新形势下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选拔任用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党外干部,有利于在党外干部中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的健康成长风气;有利于造就一批能够与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强的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有利于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二、影响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因素 从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内涵可知,其公信度主要受社会公众对选拔任用这项工作本身的认可度和社会公众对选拔任用对象信任程度的影响。 (一)在选人用人工作方面 1.选人用
8、人标准的导向性。对于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社会公众最关心的就是“选什么人、怎样选人” 。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是注重实绩还是注重关系?问卷调查中,对“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您认为坚持哪一项原则最为重要?”60%被调查者选择“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30%被调查者选择“德才兼备” ;“您认为党外干部任正职和实职的优势在哪里?” 42%被调查者选择“德才兼备” ,23%被调查者选择“实际才干” 。说明“德”和“才” ,特别是“德”在选拔党外干部时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地方在选拔任用党外干部时,习惯于沿用党内干部选拔的惯例,墨守年龄、学历、资历等“一刀切”陈规,选拔党外5干部常常陷入“从少数
9、人中选人”或选拔“直升飞机干部”的僵局,也给公众一个错误的导向。 2.选人用人机制的知晓性。长期以来,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规划上缺乏目标机制,做到哪里算哪里,或者只有长期目标,没有操作性较强的中近期目标或年度目标。问卷调查中, “您对党外人事安排工作政策、制度的知晓度?”10%被调查者选择“清楚” ,28%被调查者选择“比较清楚” ,43%被调查者选择“不太清楚” 。说明党外干部选人用人机制并不被社会公众所了解。这与推荐、选拔、使用党外干部上存在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两张皮”现象,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科学机制有关;与党外干部制度设计所提出的“争取配备” 、 “优先配备” 、 “逐步配备” 、 “尽可
10、能配备” 、 “要有一定数量”等规定弹性较大,缺乏持续性有关。 3.选人用人过程的透明性。长期以来,组织工作特别是选拔干部工作,由于过多地强调特殊性、保密性、纪律性,不可避免地让人产生“神秘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问卷调查中, “您对党外人事安排工作程序的了解程度?”7%被调查者选择“了解” ,21%被调查者选择“比较了解” ,48%被调查者选择“不太了解” 。说明党外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标准和要求,社会公众一般是不清楚的;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提名到考察、任免等各个环节,社会公众获知的信息很少,往往都是待“尘埃落定”后再被动地接受组织上的安排。 (二)在选
11、拔任用对象个体方面 1.党外干部自身素质。虽然大多数党外干部表现是好的或比较好的,6但也有一部分党外干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和问题。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党外干部工作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可多选) ”问题排前 3 位的是“素质不高,不能独当一面”占 32%、 “缺乏多岗锻炼,创新能力不够强”占 26%、 “行政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不足”占 22%。虽然问卷反映的问题并不代表所有党外干部都有,但在一定程度上党外干部身上或多或少存在这些问题。党外干部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客观上给选拔党外干部增加了难度,也造成党外干部选拔范围狭窄。 2.党外干部培养教育。近年来,党外干部培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实践
12、锻炼。理论业务知识的培训主要是各级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其中,近 3 年来参加培训次数在 1-3 次的为 52%、4-6 次及以上的 27%,同时受教学方式与学员的知识结构、岗位的实际需要及形势发展要求的影响,培训效果与干部选拔、使用存在较大距离。实践锻炼则起步不久,力度不大,人数不多,同时受多种原因影响,一些参加实践锻炼的党外干部工作起来放不开手脚,打不开局面,最终使挂职锻炼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3.干部任用的岗位匹配。在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由于受单位编制、财政供养、引进渠道、职位个数等因素影响,习惯于把选拔任用的党外干部安排在科教文卫系统工作岗位上,不敢把党外人才放在关键的岗位
13、,放在急、险、难、重的岗位。在这次调查中,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在业务领域分布:行政管理方面占 15%,建筑与工程方面占 10%,经济与法律方面占 15%,文教体卫方面占 28%,农业与科技方面占 22%,其他方面占 10%。党外干部人事安排相对集中在文教体卫领域,不可避免地将出7现工作能力与实际岗位要求脱节的现象。 三、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本原则 (一)公开透明原则 无论是党内党外选人用人都应该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要想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让社会公众信服,必须要让社会公众知晓,破除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封闭性和神秘性,除涉及必须保密的事项外,能够公开的尽可能公开,切实增强组织
14、工作的透明度,真正让选人用人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发扬民主原则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避免独断专行,才能避免仅凭个人好恶选人用人,也才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人用人中的民主程度与公信度是成正比的。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在发现、培养、举荐、选拔、决策、任用等环节民主化程度越高,社会公众对选人用人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就越高。如扩大提名中的民主、考察中的民主、协商中的民主、决策中的民主、任用中的民主以及民意调查、民主测评等等,以此来形成有利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民主机制。 (三)公众满意原则 党外干部选人用人公信度到底怎么样,只有社会公众说了才算。要把社会公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选人用人工作的根
15、本标准,只有以社会公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重点研究解决“选用什么样的党外人士社会公众最满意” 、 “用什么方式选党外人士社会公众最满意” 、 “选出来的党外人士如何实现社会公众持8久满意”等为原则来提高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 四、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建构路径 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党外人士和党外领导干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巩固统一战线的具体体现,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针对上述选人用人中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全力提高党外选人用人公信度。 (一)储备人才,建立和完善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 1.扩大识人选才
16、渠道。统战部门和各民主党派要主动出击,尽早把处在第一线的中青年、有发展潜力的党外人才(包括高校研究生中非共产党员学生) 、成熟对象列入培养选拔视野,列入后备人才库,让其得到锻炼提高,力避到需要时因职级低、任职跨度大而无法安排使用,杜绝对未列入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的党外人员进行提拔。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上级的有关政策规定,统筹安排,合理分流,有意识地保留一部分优秀分子留在党外,努力形成一批层次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基本上可以满足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的党外后备干部人员,以保证有充足的党外干部后备来源。 2.加强对后备干部跟踪培养。对已进入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的人选,一是要将其纳入党外干部培训规划,建立党外
17、干部培训电子平台登记制度。用 5 年时间把有培养前途的党外干部选送到各级行政学院(校) ,社会主义学院(校)轮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 12 天,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党外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二是要强化对优秀党外干部的实践锻炼,放到基9层单位领导岗位或到上级部门挂职,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实践锻炼要突出重点,有意识地选配一些党外干部担任二级班子或科(所)长,为下一步选拔党外领导干部奠定人才基础,也为选拔更上一级党外领导干部奠定人选对象。三是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要定期召开党外干部座谈会,听取他们的工作、学习、思想汇报,适时进行关心、帮助和教育,及时指
18、出他们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使其明确前进方向,健康成长。 (二)健全制度,增强党外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 1.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任用党外干部,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社会公众认同是基本标准和要求。政治坚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业绩突出,即在本领域本行业造诣较深、贡献较大。社会公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社会公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应当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结合不同地区、行业、类别和不同的基础条件,科学设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为选拔任用党外干部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19、 2.建立党外干部工作联席会制度。建立以统战部、组织部为中心,有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有关协会等人民团体的党外干部工作联席会制度。通过联席会,一是统战部门与组织部门加强沟通,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工作程序,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共同负责、共同培养、共同考察、共定人选”的新机制2。二是统战部门与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有关协会等人民团体加强沟通,10研究党外干部选人用人意见,提高选人用人工作整体合力。三是统战部门与上下级党委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加强沟通,以发挥各级组织部门、统战部门作为党外干部工作部门的整体效能。 3.制定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条例。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部
20、门与统战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市委相关文件精神,共同制定地方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条例。该条例要体现:一要体现硬性规定。将过去文件“可先安排” 、 “根据需要安排”确定为“必须安排” 、 “按照规定的职数安排” 。二要体现突破创新。区县政府部门和镇街配备党外干部正职领导应分别不少于 3 名;每个部门、镇街配备党外副职领导应不少于 1 名;每个部门、镇街配备党外中层干部正职职数应不少于 30%。科学合理的梯次队伍结构,有利于区县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三要体现照顾同盟者利益的条款。即使领导职数已配满、人员相对年轻、暂无空缺的班子,可用“超职数配备”和“先进后出”办法,优先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非领导职务或助理职务,提前进入角色接受锻炼,待领导班子职数出现空缺时予以补充。 4.健全干部能岗相适机制。坚持组织意图、社会公众意见、个人意愿相统一,统战部、组织部共同制定好党外干部领导职位说明书,明确职位定位、任职资格和工作目标,形成“以能力素质为取向、以岗位管理为核心、尊重个人意愿”的三位一体的党外干部调配工作机制。避免出现临时设置或因人设置推荐提名条件的情况,造成今后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脱节的现象。 (三)创新举措,增强党外干部选拔任用的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