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创业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620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创业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创业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创业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创业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创业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创业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应用无处不在。又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提出,创新创业型人才越来越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不同行业的竞争。本文以物联网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卓越物联网工程师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字】物联网,卓越,创新创业,方案 0 物联网发展的背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在物品上内嵌电子标签、条形码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将其即时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系统,而各大信

2、息系统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从而可达到对物品进行实施跟踪、监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物联网可实现物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 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它把我们的生活拟人化了,万物成了人的同类。在这个物物相联的世界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 ,而无需人的干预。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1 卓越计划及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 国家教育部于 2009 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是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

3、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各类型工程师的重要决策。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力。 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创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和实施创业项目为载体,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系统教育体系,包括: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分析高校的特点,创新

4、性的提出采用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以学术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高职高专以技能带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独辟蹊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包括科学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案。 2 物联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2.1 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和完善,物联网将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工业监测、高效农业、健康护理等诸多领域,且应用不断延伸,未来将成为一个无孔不入的网络,成为一个具有上万亿市场规模的庞大产业。面对规模宏大的产业变革,对从事物联网工程与技

5、术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这些需求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研发和应用两个领域。 在研发领域,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水平已位于世界前列, 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国家。因此物联网专业要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以便在产业链上游形成创新型的研发团队,使我国在新兴产业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掌握主动权。 在应用领域, 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涉及的环节众多, 包括 RFID 和传感器网络硬件平台的生产制造者、各种应用平台的开发者、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运营商、终端客户服务等。众多的环节需要大量掌握物联网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现代传

6、感器和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相关高频和微波技术、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信息处理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2.2 人才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2)具有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系统地掌握相关领域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知识更新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具有物联网领域所需要的绘图、运算、实验、测试、表达及工艺设计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

7、力和自学能力。 2.3 物联网卓越人才培养形式 1)本科教育 新专业培养:四年制物联网/传感网新专业,基础扎实,培养周期 4 年; 新方向培养: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新建物联网、传感网专业方向,在大二、大三学生基础上补充特色课程,培养周期 2-3 年。 2) 研究生教育成立物联网/传感网研究生新专业,培养人才层次高,培养周期 3 年。 3) 社会培训/就业培训针对传统培养的长时间及社会需求的急迫性的矛盾,社会培训在近期内是最好的暂时缓解人才需求的培养方式,电子信息类毕业生通过半年到一年的社会培训,或高校大四学生的就业培训,可以在 1 年左右时间实现人才培养。 2.4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基础平

8、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场论与复变函数、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C 语言程序设计。高数和工程数学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必须开足,其中,场论与复变函数是为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做铺垫。电路分析及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为电路设计奠定了基础,系统底层设计需要 C 语言做支撑。 专业基础平台: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Java 程序设计、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这些课程是计算机和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例如计算机专业考研的专业统考科目就有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Java 程序设计则是当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网络编

9、程语言等。 方向模块: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传感器技术、RFID 系统应用、嵌入式系统。 3 物联网卓越工程师人才规格培养条件 3.1 实验室建设 (1) 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立足于自主开发建设,以降低建设成本。通过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水平,还可以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 (2) 物联网专业实验室不仅有先进的设备,还要提供现代技术氛围和最先进的管理软件。在建设过程中,企业将全程参与沟通,选择使用率高、起点高、能体现物联网应用前景的项目建立实训环境,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地积累到最先进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和

10、开发经验; (3) 物联网专业实验室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邀请技术公司一线工程师课堂授课,支持骨干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4) 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也可以开展对外技术培训和未来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2 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1)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改革。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以应用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走产学研道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动手能力。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采取多媒体授课,学生“学会学习” 、 “学会思考” 。 (2) 整合资源,逐步形成特色的专业学科群,学科群的建设与形成有利于发挥学

11、科间的综合优势,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在学科群建设过程中,学科建设应注意发展相关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技术渗透为前提,组建跨系、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建设以科研攻关为任务的跨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积极引进优秀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并形成相关学科群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学校应该加强物联网专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程能力,不断更新和拓展物联网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4) 扩大交流,走开放办学之路。高校进行物联工程专业建

12、设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大中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走开放办学之路。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研究,能在工程及实际应用中从事物联网技术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工作,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 (01):18-22. 2黄孝斌.物联网应用实践J.信息化建设.2012:104-120 基金项目:全国物流教改教研课题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 JZW2013036;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编号 JZW2013035;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 JG201201010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专题项目) 卓越软件工程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