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探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785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探讨摘要:建筑工程检测技术能及时发现施工中的不足和隐患,并予以妥善解决,分析其建筑工程检测阶段发展特点,通过对主要检测技术的研究,是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检测技术质量 特点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开始不断的建造,建筑工程检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作用。 一、建筑工程检测阶段发展特点建筑工程常用的检测主要包含非破损检测,微破损检测,破损检测和构性试验。非破损检测坚持“不破坏原有的结构”方法,通过对原有物理

2、量的测量来判断所需要的相关检测参数,这种检测方法优越性在于实施起来相对比较方便,能保持原有物理结构。例如在对混凝土强度检测时,可以直接采用红外线成像和表面硬度量测来进行,而钢筋位置和钢筋直径的大小则直接可以根据磁效应来断定。非破损检测还具有精确度高的优点,非破损检测的缺点在于检测过程中样本取样要尽可能的大,人力物力比较耗费,主要方法有:回弹法、红外线法,雷达法和桩基动测等等;微破损检测和非破损检测相反,需要对被检测的结构进行轻度破坏取样,以完成检测目标值的估计,微破损检测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单个结构和某个建筑工程局部进行检测,减少了人力物力,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对原有物理结构的轻微破坏,二是

3、项目检测的结果只能适应于局部,要加强全面检测,这需要多角度的实施该检测方法,第三是,微破损检测选择的样本不能太多,其检测准确性比非破损检测一般来说要低,微破损检测方法主要有钻芯法检测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拉拔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破坏性检测和结构性实验,是需要在原建筑物本位上,或者直接取用下来,进行相关的检测,他的操作过程中不排除对原有建筑物结构进行破怀,也可以不进行破坏直接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得到建筑工程的综合性能,以判断检测期望的参数值,破坏性检测和结构试验比较,两种检测优缺点参半。 在具体工程检测上,非破损和微破损检测的标准少之又少,检测方法仅仅限于说明书上,实际操作中准确性差

4、。直到 20 世纪八十年代后,建筑设计方法改变,试验增加,在此基础上发布了一些标准。随着检测标准的不断发布,工程检测技术也不断完善起来。总体来说目前工程检测技术相对还是不完善的,很多检测领域的实施规范都未立法,系统研究不足,首先表现在检测结果和判定中缺乏理论的支持,检测中间参数结果不能明确,导致工程检测处理的随意性。其次,对基本设备,人员和技术管理上没有标准,很多设备往往是不合格的。还有,检测中对产品的负面破坏不能严格把握。例如对取芯钻机没有明确的规定,检测中把打洞的钻芯用于检测,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检测中震动对检测结果也会有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倾向于首先采用非破损检

5、测技术,这主要是基于电、磁、声、射线等学科和技术发展的完善。 二、建筑工程检测存在的问题1、无法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权钱交易,暗箱操作,成为垄断建筑市场的手段。建筑施工企业不是以安全质量和服务至上来竞争,而是采用耐人寻味的方法获取。采取“体外损失,体内补。 ”偷工减料,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检测监督人员心知肚明,想有所作为,迫于压力也不了了之,大家皆大欢喜。而且检测单位人员素质高低不一,经历、经验相差很大,制约检测的能力。检测单位内部管理松散,制度不健全,部分人员忘记了职业操守,失去了职业道德,把社会责任置之脑后。法律法规要求的检测技术能力无法达到。检测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无法承担其义务和

6、责任。2、没有现场取样,试样取样频率少取样的过程决定材料试验的准确性。包括对钢筋、水泥、砖、砂、石、混凝土等工程材料的取样,取样方法都有明确规定。而实际取样方法与现行标准背道而驰,先挑选过、后送样。或由施工单位送样,试样缺乏真实性。由于监督检测单位脱离现场,就算样品检测出来的数据是合格的,也无法确保与现场的材料一致。在实际施工中试样取样频率少,根据现行标准规定工程材料都应定期、分批进场,由于缺乏检测监督机制,对批次、厂家不同的建筑材料,试样取样频率不足,甚至漏检,可能使某些不合格材料应用在工程上,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 三、建筑工程常用的几种检测方法 1、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红外检测是利用红外辐射

7、对物体或材料表层进行检测和测量的专门技术。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因自身的分子运动而辐射出红外线,也就是说当物体内部存在裂缝和缺陷时,它将改变物体的热传导,使物体表面温度分布产生差别。利用红外热像检测仪测量它的不同热辐射,可以确定物体的缺陷部位。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用红外热像仪在建筑领域进行建筑物缺陷诊断。而在我国,此项技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引入红外技术用于无损检测,其主要优点是能远距离测量温度,具有实现大面积非接触、快速扫描式检查的功能。近年来,红外热像仪与计算机相结合还广泛应用于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控制。 2、雷达波无损探测技术其原理是由雷达仪的雷达

8、天线在混凝土表面向内部发射雷达波(电磁波),部分雷达波在混凝土表面被反射形成表面反射波,其余部分进入混凝土内部,形成入射波。当混凝土内部存在缺陷或有钢筋时由于不同物质的电性质不同,形成界面,入射雷达波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形成内部反射波。内部反射波由雷达天线接收。雷达波通过对内部反射波的返回时间、反射波的强弱和反射区的大小,判断混凝土内部缺陷或钢筋的位置和尺寸。目前雷达波无损探测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全面应用。设计阶段采用地质雷达对建设路段的地基进行勘察,确定地质结构,探明地下不良地质情况如流砂体、暗河暗塘、墓穴、洞穴等以及地下管线埋设情况,为公路地基基础设计提供依据。 3、超声波检测技术超声波

9、是一种机械波,它的物理特性是以机械振动和波动理论为基础进行描述的。超声波具有振动频率高,脉冲波峰强等特点,因此它有很好的方向性,对测试分析来说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同时,由于较高的振动频率,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时会因混凝土材质的不均匀性而发生散射,从而引起超声波的强度衰减。选择适合混凝土材料的超声波振动频率,有效地提高发射能量,将会取得满意的探测距离。对于混凝土材料,超声波振动频带一般为 20200KHz,常用的频率为 25100KHz。超声波技术作为广泛的物探手段,在均匀介质的无损检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谱分析检测技术 频谱分析检测技术是利用了在不同的建筑工程介质中传播表面波的频率。在路

10、面施加一垂直力,就可以形成一个振源,并以振源为中心沿着地表深度向四周扩散。通过调整力锤重量或不同的锤头可以获得含有各种频率成分的瑞雷面波信号,在不同位置设置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波传播的频率,借助于频域的互谱分析和相干分析技术,可以达到测试不同深度分层介质力学参数的目的。 四、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展望根据以上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发展特点,以及技术优缺点分析,无损检测技术在以后的建筑工程中将应用比较广泛,并具有发展潜力。无损检测技术是多学科综合的一门应用技术,是建立在基础学科的基础之上的,他在不影响原来建筑结构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对原有物理量的量测进行检测,在工程建筑项目中比较适合,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是多个学科

11、相互密切结合的发展的结果,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以及材料学的发展,各个学科技术相互融合,无损检测技术已经从基础理论中不断获得发展的支撑。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应善于把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建立起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联系的桥梁,完善现有的方法和开辟新的途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网络的兴起为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了新的条件,但是无损检测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相配套的建筑工程无损检测设备。其次,建筑工程无损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要尽早规范和完善,才能确保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安全性。最后,加强对相关检测人员操作管理。建筑工程检测是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工程发展的需要,建筑工程无损检测是一种趋势,必然会得到长久的发展。 结束语 建筑工程检测是认识与了解建筑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了完善我国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对目前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发展状况和相关的检测技术进行剖析,才能提高建筑工程检测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茂柏.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探讨J.才智.2011(25)2梁青林、陈宪庭:无损检测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探讨,民营科技,2011(4):245-246。 3黄海棠:关于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的探讨,科技向导,2010(7):161-1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