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困境和对策分析【摘要】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着农村资金外流,农民贷款难,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监管缺位,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混乱等诸多问题,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诸多问题,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逐步解决“三农”问题至为关键。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困境 对策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种。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具体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等六类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泛
2、指不通过正规金融机构的一切民间金融活动,主要是指通过非政府监管渠道,利用非标准化的金融工具,为农村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资金融通服务的形式及其活动,主要形式有自由借贷,银背、私人钱庄、合会、民间集资、民间商业信用、典当行等。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非正规金融机构异常活跃,这反映出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未能满足农村对资金的需求。 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银监会数据显示,2012 年全国农户贷款只有 2.6 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 5.1%。从贷款种类上看,农业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近 5%。截至 2012 年,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高达 1876 个。但发展的滞后也意味着这里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有待开发。有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市场极为广阔,覆盖 7.5 亿农村人口和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地域涉及 4 万个乡镇和大约 40 万个村。2007 年至 2008 年间,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总资产实际增长率为 21%,是除了政策性银行之外的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实际增长率最高的。未来几年,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下,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创业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将喷发出更大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导致了大量农村资金流出。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自身财务状况的考虑也是多存少贷,国有商业银行商业贷款权限不断上收,农村基层商业银行基本成为吸
4、收存款的机构。数据显示,每年从正规渠道从农村吸走的资金在 3000 亿元以上。全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为 69.02%,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为 56.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 12%。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大批撤并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广大农村地区只剩下正规农业银行保留县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大大弱化。为“三农”政策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邮政储蓄开展的小额贷款业务,规模较小,难以发展。民间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得不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存在不
5、规范、风险高、纠纷多等诸多隐患,不仅加重了农户及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更加重了他们的经营风险。 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对策 加强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为建立多样化、有序分层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必要创新监管模式,实施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监管。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仍由银监会负责。并要适当放松金融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监管权,如对信用社的监察审计职责、保证债权法律主体,
6、承担部分防范和化解信用社风险的责任,特别是要规定在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时地方政府应承担的救助比例;通过立法使非正规金融机构走向法制化,并将其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格体系格局。一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加大对农村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向农户提供小额农户贷款、种养业贷款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贷款,增加农村助学和消费信贷的投入。二是加快政策性银行改革,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发挥好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专项贷款职能。三是加快农业银行改革,加大对农村的市场化支持力度。通
7、过国家注资和重组,把农行整体改造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一是要通过农村公共财政直接投资以改善农村投资环境。二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居民生活补助和救助、基础的生产生活设施和文化教育支出,还包括农户个体生产及合作组织的补助,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只有公共财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金融才能正常进行。同时还要要建立政策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国家应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区分国家必需的财政投入和国家予以补偿的财政投入。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满足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 政府
8、加强政策的扶持作用。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增加可运用资金,提高信贷支农投放实力同时,应择机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 发挥财税政策作用。鉴于农业贷款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特点,通过对发放农业贷款、农村保险的机构或贷款(投保)对象,提供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合理补偿,提高风险覆盖能力,逐步使农村成为商业可持续领域,增强“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在一定期限内,继续保持减免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政策,缓解高成本压力,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关秀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政策思考J.西南金融,2011, (5). 3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C,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