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869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利用 2000-2011年农产品流通相关省际面板数据,通过距离函数构建生产前沿面,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测度。根据 Hausman 检验,选择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2000-2007 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处于上升阶段, 2008年以后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强于中、西部地区。在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中,农村农产品流通相关资本存量、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数量、政府支持、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农产品消费能力与农产品流通效

2、率正向相关,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 数据包络分析 Malmquist指数 效率 固定效应模型 引言及文献综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20 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我国农产品总量短缺现象基本解决,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转变, “卖粮难”问题开始出现,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农产品生产领域转移到农产品流通领域。 “小生产”与“大市场” 、 “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产品消费者权益实现的重要瓶颈。 近年来,国内外农产品

3、流通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Jill E.Hobbs (2006)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农产品生产者与供应商纵向一体化的变化趋势,建立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Joha L.kent (2007)认为与单纯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监管相比,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更能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整体效率。寇荣、谭向勇(2008) 指出要从总体上对农产品流通进行研究,农产品流通是个复杂的体系,包括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构建了由总体指标和单项指标构成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评价。杜辉(2009)提出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

4、展的主要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应该放松对农产品流通的关注,并以武汉城市群为例,探讨了农产品流通的改革方向。张磊(2011)提出农产品流通效率是指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效率,是农产品流通中产生的成本和产出的比值,无法用单一指标来进行衡量,建立了 7大指标体系来衡量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运行效率。 研究方法与农产品流通效率度量分析 (一)研究方法 Malmquist(1953)和 Shephard(1970)提出了各自的距离函数,近些年基于距离函数的分析方法在生产力进步、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基于距离函数,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在效率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

5、其它分析方法相比,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可以分析不同计量单位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可以进行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评价,在效率评价中,不用设定函数的具体形式,根据实际观测数据,采用逐步逼近的方式构建生产前沿面来评价生产单位的有效性,摆脱了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在效率评价中主观性过强等问题,提高了效率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 Chames、Cooper、Rhodes 在 1978年提出的投入导向模型(input orientation) ,也就是 CCR模型,运用基于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的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我国农产

6、品流通效率进行评价。Malmquist 指数是指两个以上不同时期、不同距离函数的比率,时期 t基于投入的距离函数为: 时期 t+1基于投入的距离函数为: 在时期 t的技术条件下的 Malmquist 指数为: 时期 t+1的技术条件下的 Malmquist 指数为: 1990 年,在假定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Fare 利用 Malmquist 指数几何平均数评价了生产率的变化效率,通过变换,将 Malmquist 指数演化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 ,可以表示为: 当 M1时,表示效率进步;M=1 时,表示效率不变;M1 时,表示效率下降。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选择 2000-20

7、11年 31个省级行政单位相关数据作为面板数据,借鉴欧阳小讯和黄福华(2011)的做法,当样本观测数据中某些年份数据缺失时,用缺失数据前后年份数据平均值来代替。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进行效率评价,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选择各地区农产品流通数量作为产出指标(由各地区农村居民平均出售的粮、油、水果和蔬菜量乘以当地实际人口数表示) ,选择农村农产品流通相关资本数量(由农村家庭固定资本原值中的批发、餐饮、邮政和交通运输业数值加总得到,为了得到总值,本文将部分原值与当地乡村户数相乘)和农产品流通相关劳动力投入量(由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批发、信

8、息传输、交通行业人员加总得到) ,对于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变量,本文使用各省相应年份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将名义值折算成实际值。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 1999-2012 、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999-2012及各地区相关年份统计年鉴。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更加明显体现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区域间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差异,本文在计算出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单位农产品流通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将东、中、西部各个省级行政单位农产品流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算术平均,得出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全要素生产率(TFP) 。运用 DEAP 2.1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运算,具体结果如

9、表 1所示。 根据表 1显示的测算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总体上看,2001 到 2011年间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2001年到 2007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幅上升,开始进入有序上升状态。2001 年我国加入 WTO,农产品关税大幅下降,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加上 2001年以后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国内可供流通的农产品数量大幅增加。入世后,我国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国内农产品流通企业逐步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农产品流通理念和农产品流通技术,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农产品便利店、农产品电子商务逐渐兴起。20

10、05 年商务部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向农村地区延伸,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节省了农产品流通费用。2006年我国颁布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法”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2006 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2006年我国农林牧业总产值为 42424亿元,2007 年猛增至 48893亿元,为了有效释放农产品需求,商务部启动了“双百”工程,国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改造了 100个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了 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效率。 第二阶段从 2008年到 2011年,我国

11、农产品流通效率开始下降,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对我国农产品需求下降,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受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影响,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加上国内外粮商大肆炒作,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中小农产品流通企业出现利润减少、资金链紧张等现象,甚至破产、倒闭,农产品流通效率开始下降。 第二,从区域农产品流通效率差异看,我国东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东部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等农产品流通新技术和新方式在东部

12、地区发展较快。东部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较高,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农民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与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或农产品流通终端进行农产品交易与流通。大型连锁超市等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业态在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大型超市直接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对接,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节省了农产品流通时间,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农产品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等先进的农产品流通技术和流通模式发展较慢,导致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但随着国家更加重视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地区间差异逐渐减少,国内不同地区农产品市场之间联动趋势逐渐明显

13、,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农产品流通效率区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缩小的速度较慢。 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分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度量,对效率变化趋势、特点及地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定性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根据农产品流通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选择农村农产品流通相关资本存量 zbcl(用农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中的交通运输邮政业和批发餐饮业加总而得) 、农产品流通相关劳动力数量 ldsl(用农产品流通相关批发、交通、信息传输人员加总而得)

14、 、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支持程度 zfzc(用各地区与农产品交通运输相关的财政支出表示)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jcss(用各地区公路总里程表示) 、居民农产品消费水平 xfsp(用各地区居民食品支出表示)作为解释变量,把所有农产品流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汇总,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相关变量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 1999-2012 、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999-2012及各地区相关年份统计年鉴。 (二)模型设定与估计 基于 2000-2011年 31个省级行政单位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考虑实证结果的稳定性,在回归过程中首先采用 OL

15、S方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OLS 方法可以得到直观的结果,但这种方法忽视了地区差异,所以 OLS估计值仅作为参考。在此基础上,通过 Hausman 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东、中、西部进行 Hausman 检验,以确定选用的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 通过 Eviews6.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 Hausman 检验结果,具体结果如表 2所示。从表 2可以看出,全国、东、中、西部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建立个

16、体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所以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因此,运用 Eviews6.0对相关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 3所示。 (三)估计结果说明 从表 3中可以看出,各估计方程(包括普通最小二乘法方程和固定效应模型方程)都拥有较高的 R-squared值,说明回归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各方程的估计结果普遍达到 1%和 5%的置信水平,显示出农村农产品流通相关资本存量 zbcl、农产品流通相关劳动力数量 ldsl、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支持程度 zfzc、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jcss、居民农产品消费水平 xfsp对农

17、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由于固定效应模型更能体现出面板数据优势,因此在实证结果分析中,主要根据全国及东、中、西部固定效应模型方程来分析。 第一,实证结果显示,全国农村农产品流通资本存量增加 1个单位,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 0.12个单位,农村农产品流通资本存量的增加,会提高农产品流通前端的流通效率,进而提高农产品流通整体效率,增加农产品流通量。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估计系数分别为 0.14、0.10、 0.09,影响逐渐减少,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第二,农产品流通劳动力投入量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具有正向作用,而且作用比较明显。结果显示全国农

18、产品流通劳动力投入水平提高1个单位,农产品流通效率会提高 0.31个单位,农产品流通相关人员的增加,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信息传递人员的增加,可以有效连接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消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第三,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全国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支持程度提高1个单位,农产品流通效率可以提高 0.12个单位,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的影响参数为 0.16,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 0.13和 0.09,表明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支持力度更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政府对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促进作用不如东部地区。 第四,实证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每提高 1个单位,全

19、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 0.27个单位,分地区看,东、中、西部的参数为0.28、0.18、0.16,可见,从全国或分地区看,交通基础设施都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因素。 第五,农产品消费水平是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动力,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居民农产品消费能力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就全国看,居民农产品消费水平增加 1个单位,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 0.27个单位,分地区看,东、中、西部的参数为 0.28、0.18 和0.16。可见,居民的农产品消费能力是农产品高效流通的重要动力。 结论 本文运用基于 DEA的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结合 2000-2011年农产品流通相关省

20、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 2001年到 2007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处于上升阶段,2008 年以后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好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运用 OLS方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产品流通相关资本存量、农产品流通相关劳动力数量、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支持程度是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的重要保证,交通基础设施是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的物质载体,农产品消费水平是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的基本动力。 参考文献: 1.黄胜忠.农业合作社理论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9(3) 2.陈娆,杨为民.基于供应链的“农超对接”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2(1) 3.李忠旭,李天来.蔬菜种植户的契约安排与选择的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2011(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