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本关怀”理念在寒地慢行交通空间中的实践摘要:目前,我国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尚未摆脱“以车为本”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城市主体对城市交通环境的需求。发展慢行交通体系是改善交通状态、贯彻“人本关怀”理念的必要手段。寒地城市对慢行交通空间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如何减小恶劣气候要素的不利影响。本文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在结合自然本底、人文传统以及“人本关怀”的理念下,构建慢行交通特色景观空间,把生态环境、交通便捷与安全、气象防御以及空间特色结合起来。打造成集锻炼、休闲以及游憩等多种功能。通过慢行专用道以及无障碍设施的创建;将交通空间的整治、抵御寒地气候的人性化设计、以及“以人为本”的特色景观空间打造
2、相结合,实现从“车性”回归“人性”的慢行交通的功能。 关键词:“人本关怀”理念,寒地城市,慢行交通空间,无障碍设施 中图分类号:U412.1+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融。这是当今“人性化”设计理念的产生与发展的本源。1城市的本质是人类生存与生产活动的场所;然而,在当今中国城市化与机动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机动车的融入以及配套设施的扩张严重影响了城市主体人的生活环境和出行安全。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正在从重视对自然改造,向自然与环境友好与生态平衡型逐步过渡和转变。尤其是寒地城市对公共空间环境的舒适要求更为重要,这也是城市发展中需
3、要考虑的重要因素1-3。 寒地气候特有的严寒、黑暗、降雪和寒风等因素对公共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出行安全和城市的景观质量。这些因素都是寒地城市慢行交通环境亟需解决的问题。寒地交通空间对人性化设计的要求更为重要。户外空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慢行交通空间的使用。 2 交通规划中“人本关怀”理念的提出与特点 2.1 慢行交通规划中的“人本关怀”理念与影响要素 1994 年 9 月在埃及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所以“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可持续化发展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4。在城市交通体系中,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原则性回归3,体现
4、为慢行交通体系在城市发展中的兴起。慢行交通体系的“人本关怀” 理念,从“狭义”上讲更多地体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从“广义”上讲体现为形成高效、安全、绿色、有辨识性的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体系。 弱势群体在慢行交通中分为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是相对的,主要以发生交通冲突中处于不利境地的一方,一般以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为主。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人本关怀主要体现在人车分流或者警示标识的设立中。生理性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异常者等。对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关怀,主要体现在针对交通出行中生理性困难人群而增设的特殊交通设施,如公共交通设置专用座位、无障碍设计、信息化服务、指示牌等
5、1。 无论在交通政策、交通规划设计还是交通管理中,都应当充分考虑以步行、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等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交通弱势群体的需求,把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到优先的地位,加强对这些弱势人群的保护。构建高效、安全、绿色、有辨识性的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现行交通以车为主、忽视人的出行地位的现状。 2.2 寒地慢行交通交通规划中的“人本关怀”理念与影响要素 寒地城市一般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其气候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气温一般在 0以下; 通常以雪的形式降水; 日照或白昼时间短暂; 上述三个特征持续时间长; 季节变化明显4。 寒地气候特有的严寒、黑暗、降雪和寒风
6、等因素对城市室外公共环境的使用造成了多方面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出行安全和城市的景观质量5。在慢行交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抵御长时间恶劣天气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构建舒适的慢行交通环境是城市规划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积极创造具有地方价值的、科学的、创新的、客观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宜人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是解决该问题的首要出发点也是“人本关怀”的客观体现。 在寒地城市慢行交通环境营造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交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以外,还应特别注意由于气候寒冷所造成的慢行交通环境游憩功能的独特性,满足市民对环境的客观需求。活动场地应尽量设计在避风、向阳的地方,提高回避极端恶劣天气的可能
7、性、保护居民身心健康以及出行安全,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慢行交通体系。同时,人员停留集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应满足季节性特点,植物配置应以夏季遮阴通风,冬季向阳防风为主; 广场、道路铺装选择防滑抗冻的材料,景观功能则应与景观美学充分结合4。 3 “人本关怀”理念在寒地慢行交通交通规划中的运用 3.1 呼和浩特市原交通特点与总体规划原则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自治区的首府城市。该市位于北纬 40.48 度,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每年经历 4 个月的寒冬,气候特征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是典型的寒地城市。 现阶段,呼和浩特市政府将城市建设和功能完善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
8、”期间,呼和浩特市未来交通发展将主要依靠“公交+慢行”的出行模式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同时兼顾通勤、购物、休闲、运动、交往和观光等综合功能,构建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环境和综合网络。 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慢行交通规划范围位于“两带、两轴、三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位置:一环路以内的城市核心区,大青山南坡生态区和环城河景观区三个部分。 虽然三个区域分别代表了慢行交通发展的不同需求,但都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把方便群众出行作为首要原则,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环境。 一环路的整治重点是梳理老城中心区的交通功能,使城市从“车性”回归“人性” ,进而重新“唤醒街道生活的活力” 4-6 ;
9、大青山南坡生态区是城市生态涵养带与多功能景观休闲区的结合地带,其重点在于促进慢行交通环境的生态化发展;环城河景观区作为串接城市“两轴” 、“三心”的重要天然纽带,其重点应被落实在游憩休闲与交通出行的结合上。 “人本关怀”在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的慢行交通规划中,主要体现在慢行专用道以及无障碍设施的利用,慢行专用交通环境整治和特色景观打造的结合、以及对于寒地城市特有恶劣气候影响的改善和特色景观的开发上。 3.2 慢行专用道及无障碍设施构建 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慢行交通规划致力于打造城市慢行休闲步道,实现人车分流,避免交通混行带来的灰尘、噪音、干扰和不安全等因素,融合交通与休闲俩种基本功能,提高慢行交通
10、空间的使用体验。 针对城市中心区、大青山南坡生态涵养带以及环城水系景观带三个区域,规划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城市中心区,着力打造无障碍环境,体现“人本关怀”理念,打造以人为本的生态、安全、有特色的城市交通空间,增加生理弱势群体的参与性和安全性。在交通性干道和慢行步道中增加景观绿地,从安全性和生态性两方面考虑加强隔离。并在公共服务设施地段的人行道增设无障碍设计,布设盲道、提示盲道、缘石坡道、电梯、电话、洗手间、扶手与轮椅位等并在立体交叉人行道设盲道及缘石坡道等。 在景观特色较好的大青山南坡生态涵养带以及环城水系景观带中,设置慢行专用道,结合景观空间特色,打造适于游憩休闲的特色生态景观空间。
11、把景观步道作为绿色纽带,串联景区内的自然历史景观点。 3.3 慢行交通环境整治和特色景观的创建 在该市城市交通空间中,普遍存在着人车混行,交通设施缺乏,交通环境空间单调,生态性与道路可识别性差等多种问题。在交通环境整治中,着重强化人行过街附属设施的构建,引导行人的出行行为。另一方面应加强交通护栏、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的创建,在城市核心区的交通空间设计中,着重结合服务性公用设施,通过构建建筑小品和绿化设施,建造幽雅、活泼、丰富、生动、使人感到亲切的使用环境。环境装饰在兼顾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应具有点缀、粉饰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基于大青山南坡生态涵养区较好的生态本底,遵从历史沿革,结合当
12、地自然文化本底,创建不同层级的交通休闲性廊道,辅以完善的交通设施。以慢行交通为休闲出行引导,构建自行车廊道和休闲小环步道相结合的生态出行网络。实现绿飘带设计主题,即绿色休闲网络串接自然人文景点。 为了改善环城水系“近水而不亲水” 、以及景观缺乏特色的现状,基于环城水系,构建慢行活动区域、以及 32 个休闲带上慢行休闲要素点。再结合板块特色、城市主干路网分割,以 13 公里为半径,整合周边休闲要素。将环城河休闲慢行带,划分为 13 个与慢行休闲相关联的区域。并根据慢行休闲要素的分布及特色,对 13 个与慢行休闲关联区确定了各具特色的休闲主题,彻底改善当地居民近水而不亲水,滨水空间单一,区域与周围
13、区域隔绝的症结。再结合自行车、步行等休闲步道,创建步移景异、生态与功能兼顾的城市滨水交通环境和景观城市空间。 3.4 抵御寒地特有气候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气候的因素,寒地城市具有地域性特点,虽然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又给城市带来了独特的景观资源。 在慢行交通环境设计上,规划以景观为基底,确保慢行交通功能,既保护人们免受不良气候的影响,又不使人们与自然过分脱离,形成了一个丰富合理的户外游憩活动空间体系。方案在中心城区慢行交通体系内加强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及其与建筑本身的结合,吸引人流转入地下或者室内。在地面上沿慢行步道,适当建立了有气候防护设施的公共空间。在城市重点路段设置“
14、全天候”步道系统和封闭式过街天桥。在户外空间比较多的大青山和环城水系区,则更加注重慢行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在丰富空间的同时,也为慢行者提供了一些能够抵御恶劣天气的空间维护结构。同时对应不同的天气,完善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包括无障碍坡道、视觉残疾者标志,以及专为残疾人使用的设施等。 另一方面,呼和浩特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寒地城市,特有的冰雪景观给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特色,给萧条的冬季带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寒冷地区具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其特有的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也是景观特色所应直接反应的要素,针对这一点,规划设计应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设计灵感,最终将传统化提升到民族化甚至
15、到国际化。 3.5 “以人为本”的特色景观空间打造 埃德蒙N培根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提出了“同时运动诸系统”的概念,每一种运动方式有着不同的速度、而每一种运动主体又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视点和视野、不同的环境和限制8。呼和浩特市在特色景观创建上,慢行环境在重点地区构建成步移景异,各具特色的慢行空间。而慢行空间的景观则着重实现机非分流隔离、绿化软化等功能的建设;同时方案也注重步行景观的连续性,以及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兼容与协调,并结合周围环境做一些适宜停留的小广场,进而增加人们的交往。特色景观饰品则尺度宜人,并结合当地特色植物,采用防风耐寒的针叶常绿植物,以适应当地气候特点。 4 结语 本文以呼和浩特
16、为例,针对目前城市慢行交通规划中的不足,提出了“人本关怀”理念,通过与自然本底、人文传统以及“人本关怀”理念的结合,赋予慢行交通空间以锻炼、休闲及游憩等功能。通过慢行专用道以及无障碍设施的引入,已有交通空间的整治、抵御寒地特有气候的人性化设计、以及“以人为本”的特色景观空间打造,实现了从“车性”回归“人性”的慢行交通空间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连进,蒋航. “人本关怀”理念在步行交通规划中的实践以重庆市江北城步行交通规划和重庆市主城区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为例J. 重庆建筑,2010,04-14-17. 2 万婷,谷锐,耿松涛.关于寒地公共环境设计对策的探讨J. 低温建筑技术, 2005(104):19-20. 3 周诣.东北地区寒地城市的特色营造J. 山西建筑,2007(17):27-28. 4 孙凤丹, 齐伟民.寒地城市步行空间景观设计对策J.低温建筑技术,2009(12):12-13. 5 李琳. 探析寒地城市广场的设计现状及对策J.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008 , (19) :298. 6 阿兰B雅各布斯美. 伟大的街道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