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实践报告.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72053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的认识”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圆的认识”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圆的认识”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圆的认识”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圆的认识”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通川区实验小学 黎 伟 圆的认识,这节课是选自 西师 版 教材 小学数学第 11 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同时是后面学习内容 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及其联系,并 通过网络 把其它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 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

2、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应用新课标理念,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认识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习惯、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2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应用远

3、教资源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同圆或等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在上课时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主要从中央电教馆远教资源下载,并重新进行了整合: 1、自制课件用于演示大自然中的圆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中央电教馆小学 资源下载课件,演示半径与直径的特点及关系,使学生便于理解半径与直径的特点及关系,加深感性认识,增强记忆。 3、自制课件用于演示生活中的圆,便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圆的文化内涵。 根据 “数学 课程的 标准” 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把信息媒体融合进本节课的教学中, 在课堂展开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我本着设计新、处理活的

4、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 了 以下教学方法 “ 用活动探究法,使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认识圆的特征;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相互合作;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本课精心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1、感受神奇,诱导探究思维; 2、合作互动,揭开神秘面纱; 3、实践延伸,渗透文化内涵。 3 先看第一环节。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课的开始我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看见过的圆,给定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生活中所看到的圆,丰富学生的感知。但我认为单这样的活

5、动还不足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于是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幅幅 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多媒体出示 这里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呢?十五的月亮为什么是圆的?光环、日环食、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等。在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同样也能找到圆形。大自然为何也如此青睐于圆形呢? 经过这样的层层铺设,圆被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撩拨着学生心弦,支持他们自觉主动地去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进入了第二个环节。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概念比较多,分布较零散,如果像教材安排采用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我尝试着把这些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对教材文本的二度开发,为学生创设 一个极富研究性的综

6、合问题情景。 具体来说,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感受圆与其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对“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等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研究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然后给定学生十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手中的圆形纸片,自己去研究、去探索。 让他们折的折,画的画,量的量,剪的剪,滚的滚,说的说,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大量的亲手操作,定会绽放出一朵朵思维碰撞的火花。可能有的会发现“圆没有棱角,可以滚动。” 可能有的会充满4 激情地说:“圆是对称的,左右一样,它比长方形更美 。” 还可能更多的同学会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甚至还有孩子会

7、认为“圆心能扩大成一个圆。 老师们,这些结论也许在我们看来是稚嫩的,语言的表述也不够规范,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都属于它们自己的发现,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我想:大问题才能启发大智慧,教学的艺术也正在于此。 我再利用从远教资源下载的课件来整理孩子们的发现,这样使学生便于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半径与直径的特点及关系,加深感性认识,增强记忆。 最后一个环节:实践延伸,渗透文化内涵。先组织学生进行这样一些基本练习,比如 :判断直径、半径,根据直径半径的关系填表,从而巩固基本知识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然后我就与孩子们开始了一次圆的文化之旅。 我引导孩子们讨论课始的疑问:“水纹、十五的月亮为

8、什么是圆形的?还有这些图片的圆又是为什么呢?”或许学生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但由此形成的对圆的关注,对大自然的向往必将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更开阔的天空。 (多媒体演示)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在座的老师都不陌生吧。那它们在设计时为什么都选择圆作为基本图形?课堂上孩子们围绕着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这时他们眼中的圆不再是冰冷的 几何图形,一种生命的质感必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记忆中。 圆和中国的民俗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的结尾,我和孩5 子们就这样一些文化现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1、我们常用的标点符号“。” 是一个小圆。 2、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节: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以大团圆作为结局。这些究

9、竟是为什么?教学至此,圆最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一览无遗地层现在学生的面前,留给他们的是无限的遐想与思考,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 教后反思: 在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 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藉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宏观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视域;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和

10、“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 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 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6 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等。因而,今后我们在数学课堂演绎数学文化、数学精神等层面的同时, 如何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行政管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