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国际分工的变化及其对国际价值的影响与启示摘要:战后,尤其是 1980 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国际分工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并对商品的国际价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把握好国际分工格局变化时机,争取价值链上的有利位置:利用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流通领域中的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行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依靠地区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分工;国际价值;服务外包;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1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101606 一、新时期国际分工的变化与特点 战后,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2、,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国际分工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点。 1.分工形式多样化,产品内分工突显 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当代社会的经济环境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下,国际产业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甚至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与此同时,国际分工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的演进。在当代,国际分工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不仅有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也有产品内分工;不仅有产品分工,也有要素分工;不仅有有形产品的生产分工,也有无形产品服务的生产分工
3、;不仅有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也有混合形态的分工。这一系列分工的新变化不仅涵盖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产业与产品,而且涵盖了同一产品内的不同工序与不同增值环节。其中,由跨国公司引起的、细化到产品内部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的突出特征。1980 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日益激化的竞争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各国作为生产车间在全球范围进行产业布局,将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生产和服务的不同环节分布到世界各地,将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进行更加细密的专业化分工。致使海外投资企业所服务的对象不再是分散、独立的某个市场,而是整个跨国公司体系所占据的区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从而引发分工的范围更加广泛,企
4、业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产品内分工得到凸显,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在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不同工序、环节分工转变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生产联系不再是在产品最终生产完成后才发生,而是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和营运管理的各个阶段就交叉发生。因此,建立在产品内的分工成为当代国际分工变化的一个突出的新特点。 2.分工趋势外包化,服务外包快速发展 外包是企业整合外部的最优资源,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外部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1980 年代以来,西方跨国公司运用外部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的原理,日益聚焦在企业的技术研发、营销等核心
5、业务上,而将一般性的加工制造、组装、后勤服务等非核心业务离岸外包给基于相互信任和契约的合作伙伴,从而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外包网络系统。 随着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离岸外包作为其全球布局、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全球外包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截至 2006 年,在世界最大的 2000 家企业中,有 80%以上的企业在海外建立重要的外包业务。据全球外包年会主席、美国著名外包管理专家迈克尔科比特估算,2010 年全球外包金额已突破 20 万亿美元。在全球外包支出中,美国约占2/3,欧洲和日本约占 1/3。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承接外包业务总量的 45%。 目前,不仅制造业大量外包外移
6、,服务业外包的发展也引人注目,逐渐成为离岸外包的新宠。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服务外包总价值已由2004 年的 5000 亿美元上升到 2007 年的 1.2 万亿美元,其中 IT 和业务流程等服务外包约为 1 万亿美元。另据 2013 年 4 月召开的第六届全球外包大会透露,虽然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2012 年全球服务外包合同金额下降了 10%,但亚太地区却增长了 31%,其中中国增长了 40%。而北美、欧洲和日本依然占全球发包份额的 70%以上。 从整体上看,离岸外包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形式,服务业外包作为离岸外包的新宠,在当代国际分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发展对于发挥各国的比较
7、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加速世界经济的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3.分工国别边界弱化,跨国公司居主导地位 在当代国际分工中,传统分工的国家边界已经明显弱化,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微观载体,国际分工也越来越表现为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就某项产品的产销而言,在跨国公司中,其生产经营是具体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活动的,研发、采购、制造、分销、服务等分别是产品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些环节大部分由它们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各分支机构来承担。由于产品生产经营环节的分解,使生产经营活动更加专业化,进而导致国际分工从最终产品的分工进一步向产品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发展。 与此相应的,国际
8、分工的实现方式也从单纯依赖外部市场的国际贸易转向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并重。据统计,全世界最大的 500 家跨国公司控制了发达国家近 90%的生产技术和 3/4 的技术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主要是在其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分支机构与母公司之间进行的。近 30年来,这种作为国际分工实现方式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获得快速持续增长,1970 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只占世界贸易的 20%,1990 年代这一比重已上升至 50%左右。 在过去,尽管跨国公司的生产因跨越国界而具有国际性,但由于它们分散在世界不同国家的分公司、子公司在海外各据点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当地市场或返销母国的,各地的生产过程之间并不具有内在的
9、关联性。这里的国际分工只发生在最终产品之间,国际贸易仅成为国际分工实现的唯一途径。而在当代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分散在海外各地的分公司、子公司不再是独立运作或仅与母公司发生联系,而是与母公司和其他分公司、子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跨国公司依据不同区位建立在生产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较优势,将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更细密的专业化分工。使公司内分工联系更为紧密,体系内的产品、技术和人员在遍布全球的各分公司、子公司之间的流动性更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跨国公司各分支机构的活动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了全球生产体系的实体部分。 4.分工体系完善化,价值链成为连接纽带 1980 年代以来,受新技术革命和经
10、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在财富生产和商品价值创造的进程中,自然资源和普通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作用趋于减弱,而技术、信息、人才和创新机制等知识性要素的作用日趋增强。这些要素在不同产业、同一产业不同产品和同一产品不同工序间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在跨国公司的组合配置下,技术、人力资本、知识等高级要素有效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泛化,进而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分工在产业层面上通常表现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则随着国际产业的梯度转移由发达国家逐步集中到新兴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之间所谓的“大脑四肢”
11、的完整的分工格局。而“价值链”就成为这一国际分工体系的连接纽带,它连接着特定环节上的母公司、遍布于各东道国的子公司和供应商、分包商,分布于不同的国家或区域,共处于同一产业或产品的生产经营中。 如果说古典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那么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更在于价值链。可以说,建立在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已成为当代国际分工变化的新特点。这里的价值链是指设计、制造、分销、服务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其分工的基础是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更加专业化的细分。在新技术革命作用下,生产经营活动的更加技术化、专业化,导致国际分工从最终产品的分工进一步向价值链中不同活动之间的分工发展,遍布于世界范围的各分支机构
12、分别从事其中一项或几项活动。由于同一条生产的价值链在空间上遍布全球,使得由跨国公司所主导的现代国际分工也由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向世界市场提供产品,发展到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向跨国公司生产提供要素。通过价值链的结构,跨国公司可以只控制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创造利润多的环节,并在这些环节上保持垄断优势,而把其他不具战略意义的、低技术含量的、创造利润不多的环节分解出去,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生产经营的灵活性。 二、国际分工变化对国际价值的影响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变化导致世界经济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对商品的国际价值及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 1.从国际价值形成的层面看国际
13、分工新变化带来的影响 首先,国际分工边界由产业转变为价值链,使商品的国际价值构成更突显国际化特点。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各国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分工发生深刻的调整与变革由产业间的分工、产业内的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化,逐渐形成以价值链为边界的产品内分工模式。而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应用,使跨国公司全球化布局的生产网络得以形成和发展。跨国公司根据世界各国的资源禀赋、市场条件等状况,基本实现了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组织订货、商品销售等各环节的全球配置,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计划的制定、原材料和零配件的供配、生产工艺环节间的投入产出协调耦合、产品的销售乃至公司集团的
14、整体和地区、部门管理都是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流转中实现的。既然国际分工的边界已由产业转变为价值链,商品的研发设计、零部件的生产及产品组装等环节分别在不同国家进行,那么相应的,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总价值构成也就表现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构成,从而更突显出商品价值构成的国际化特点。 其次,新型国际分工导致生产要素范围扩大与重新组合,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形成。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指出,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导致生产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工人及其使用的工具都向专门化的方向发展。而当今,在新科技革命的作用下,新型的国际分工导致了直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范围扩大与重新组合。从客观生产要
15、素看,出现了电脑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机械手等新的劳动资料和合成材料、工程塑料等一系列新的劳动对象。而作为客观生产要素人的劳动,其涵义也已扩展到科学与技术、管理、研究与开发、咨询与服务等领域。生产要素范围的扩大尤其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合与运用,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形成。从国际范围看,现代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组合与运用,可降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资源和劳动时间,进而降低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而在原有资源不变的条件下现代生产要素的组合与运用则会增加世界商品及其价值的总量;从一国视角看,如果现代生产要素的组合与运用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领先于他国,该国就能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到更多
16、的商品价值。 2.从国际价值实现的层面上看国际分工新变化带来的影响 首先,国际分工所催生的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其国际价值的实现具有与货物贸易不同的特点。战后,尤其是 1990 年代以来,在国际分工的催生下,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其增长速度高于国际货物贸易。在一般情况下,货物商品只有经过运输,使商品发生位移,克服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之后,才具备了实现其价值的前提;在货物商品贸易中,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往往不能分离,在转让使用权的同时,所有权也让渡给对方,即通常只能参与一次国际贸易。但国际服务贸易则不同,它不必经过运输即可在消费者那里实现其价值,其贸易对象的两权往往可以分离。如在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
17、贸易中,服务的出口者可以凭借其所有权,通过契约关系,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分别向不同的进口者转让使用权,使产品的使用权得以多次转让。由于同一服务的使用权可以多次转让、多次参与国际贸易,这就使得同一服务所能实现的国际价值量亦更多。 其次,作为当代国际分工微观主体的跨国公司,其垄断地位的加强使商品的价格进一步偏离国际价值。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表明,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然而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发展程度不同,生产条件有别,在同一时间里生产商品的国别价值也不相等。一般说来,哪一个国家的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位置或拥
18、有绝大部分份额,商品的国际价值就由哪个国家的企业的生产条件来确定。这就使得垄断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该商品的国际价值。垄断企业为谋取超额利润,往往会制定垄断高价,造成世界市场价格大大偏离真实的国际价值。而各国政府为保证本国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将这些垄断产业作为战略性发展项目来加以扶持和保护,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其发展,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垄断行为,使商品的市场价格进一步偏离其国际价值。 3.从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层面上看国际分工新变化带来的影响 首先,国际分工的新发展与世界市场的扩大使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更广,调节作用更强。在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国际贸易以商品交换为主,商品的
19、国际流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航运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分工向产业内、产品内转化,更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使各国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流动性亦进一步加强。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各经济主体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得国际市场的商品供求、价格起伏、资源流动状况以及汇率波动信息等,从而能够更好更准确地掌握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构成,从而强化了国际价值规律对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的调节作用。此外,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使国际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反过来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
20、范围更广,调节作用更强。与此同时,国际价值规律的调节手段也发生了新变化,利率、汇率成为调节世界市场的重要经济杠杆。 “这些经济杠杆会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对世界市场的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以及货币流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世界市场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和世界总劳动量在各个不同生产领域的分配。 ” 其次,国际分工新发展导致商品构成国际化,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跨越国界,客观上促进了国际化产业利润率的平均化。在马克思时代,国际分工以最终产品分工为主。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主要在产成品领域。而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分工格局从以产业和产品为边界的国际分工发展为以生产要素为边界的
21、国际分工,使分工由最终产品交换领域发展到产品生产过程、生产环节。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个完整产品的生产过程不断细化为众多的生产环节,产品生产的迂回环节增多、过程延长,而国际间交易成本的降低使迂回生产环节的全球布局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在竞争中获胜,跨国公司纷纷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借助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设置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各个环节上的要素优势,从而使以要素为界限的产业内或产品内的环节、工序分工成为当今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 在当今的产品内分工的格局下,国别价值虽然仍旧存在,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了不再是对产成品意义上的国别价值,而是针对全球生产过程中具体环节的中间产物而言的。价值链上不同节点的产物的价值相应地就是该节点所在国的国别价值,而产成品的价值则取决于价值链上所有国别价值之和,在此基础上取得的世界劳动平均单位,是衡量商品国际价值的依据。与此相应的,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