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力铁塔基础保护工具的研制摘要:本项目经理部主要负责 500kV 狮洋至五邑(佛山 A 段)送电线路工程的施工任务,秉承我公司施工高工艺的优良传统,本小组研发出组立铁塔及架线施工阶段对基础(成品)的保护工具。 关键词:电力线路施工;调查;效果检查;对策实施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施工中,在组立铁塔和架线施工阶段由于受现场地形条件限制往往利用现有基础主柱作为临时地锚用于转向滑车或机动绞磨受力,但这一模式势必会对基础成品造成表面的损毁,特别是对于方形主柱基础的棱角,损毁更为严重。 1. 课题选择 1.1 现场问题 超高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中,特
2、别是在组立铁塔及架线施工阶段,需要在地面敷设较多地锚用于起吊机动绞磨和转向滑车的受力。在目前实际施工中,为了施工地面的整洁、搬运工具的方便,工人往往利用现有基础缠绕钢丝绳(术语为:千斤头)后作为这一受力地锚,这一做法的缺点:受力的千斤头往往会对基础棱角造成损毁,不利成品保护;基础棱角也会对千斤头造成破坏,导致施工工器具报废率增高(施工成本增大)和施工安全风险的增加。 1.2 现有做法调查 为了避免对基面的破坏:工人们往往在方形基础四个棱角绑扎角铁。调查发现,角铁锋利的支背棱角对千斤头造成非常大的破坏,这势必影响千斤头的使用寿命、增加施工成本;造成现场施工安全隐患增大。工人们往往在方形基础四个棱
3、角绑扎方木。调查发现,方木极易活动、固定困难;方木使用寿命短,施工成本高;方木承受的压力有限,容易破坏;方木制作需要砍伐大量树木,不利于绿色环保。在塔位基础附近挖设地锚。调查发现,塔位基础经常为回填土,无法保证地锚的受力,使得现场布置的凌乱;地锚较重、搬运工作量较大。 1.3 小组开展讨论研究 针对研制新型简易工具提出了各种方案,并进行优缺点对比: 方案序号 方案内容 优点 缺点 方案一 在基础浇注同时预埋设钢拉杆 解决了对基础主柱的破坏 由于施工时受力方向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钢拉杆沿轴向受力,使得拉杆受力不科学,增加施工安全风险; 预埋设拉杆为一次性工具,使用成本高,不易推广使用。 方案二
4、新制拉板使用现有地脚螺栓作为锚固点 解决了对基础主柱的破坏 对地脚螺栓的丝牙造成损毁,不利基础与上部构件的连接; 由于一般承台高于基面 1.5 米,不利地面机动绞磨的水平受力方向。 方案三 在铁塔加劲板材料上打孔,通过与卸扣连接作为锚固点 解决了对基础主柱的破坏 对铁塔镀锌层造成损毁,不利铁塔长期防锈管理; 由于一般承台高于基面 1.5 米,不利地面机动绞磨的水平受力方向。 方案四 利用现有角钢加工“护基工具” 解决了对基础主柱的破坏; 近期拆除旧电力线路铁塔较多,制作成本低、加工方便、并提高废物利用率; 钢制材料、可重复使用,具有推广性; 重量较轻,运输方便。 暂无发现 2.制定对策表 经以
5、上比较,小组将最佳方案(方案四)上报公司,公司企业管理部、工程部、安监部等相关部门对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了认真分析确定,经公司总工批准统一实施后,下拨了专项费用。 3.对策实施 根据对策,经公司相关部门批准后进行了分布实施。 实施一:画出加工图 效果:各尺寸标注齐全,可指导加工。 实施二:选取材料 构件 1 采用旧铁塔角钢:10cm10cm0.5cm长 50cm; 构件 2 采用钢管:7.2cm0.5cm长 50cm; 构件 3 采用钢筋:1.2cm长 50cm; 实施效果:选材容易,简便易行,受力后无变形、满足要求。 实施三:构件连接 构件 1、构件 2、构件 3 之间的连接均采用焊接形
6、式,焊接工艺须达到行业标准。 实施效果:连接形式简单,加工要求不高、容易操作,受力后无变形、满足要求。 实施四:构件现场试验 实施效果:受力后无变形,满足要求,效果良好。 效果检查 效果检查一:目标值检查 1)活动前:对基础边缘棱角破坏较大,现场凌乱; 2)活动后:对基础边缘棱角无破坏、损伤,现场整洁;经调查,现场施工工人反映良好,具有推广性;说明经过活动,实现了目标值。 效果检查二:无形效益 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电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对电力基建施工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对成品的保护更加严格,此活动满足了这些要求,但施工成本无明显增加; 作为施工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品牌意识更加
7、浓烈,此工具为企业打造品牌添砖加瓦; 通过此次小工具的研发,为本部门成员研发小型工具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增加了员工的创新意识。 巩固与推广 5.1 将这一工器具的研发资料整理归档; 5.2 将这一工具的使用纳入组立铁塔、架线施工作业指导书内容(GDTCQB2010-18) ; 5.3 此工具已在本工程两基铁塔组立过程中进行了试行,效果良好,并将进一步改进、完善; 5.4 推广及应用。 经公司鉴定后,此专用工具将在本公司负责施工的现场大面积推广使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业主和监理单位均给予了好评。 总结 本次活动期间,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思维活跃、配合密切,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成功地就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用较小的成本解决了长期遗留的问题。通过此活动,增加的成员质量管理意识、对成品的保护意识、对施工工艺重要性的认识,并解决了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