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治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摘 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法治化进程中,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应该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不足,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以期能够为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 法治化 法制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刘术永,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1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养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同时
2、强调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高等院校应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这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供了工作基础,指出了工作方向。作为高等院校,应按照国家法治化治理方略和相关法律政策,全面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关于大学生法制教育,当前研究基本局限于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构建,本文则着重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并构建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可行路径和模式。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一)实效性 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指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的是否实现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实现程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体现于
3、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实践活动的结果符合主体的预期目的,对主体有用、有价值,则实践活动是有效的;反之,实践活动的结果不符合主体的预期目的,对主体无用、没有价值,则说明实践活动无效。 (二)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后,学生的法制水平所达到的程度,即法制教育的成效,因而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有效地将学生所接受的法律知识内化为其思想,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是指在大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法制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大学生法制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它既是指
4、导法制教育的内在效果,即法制教育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法律素质,又是指法制教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同时,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还表现在法制教育活动的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及时间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效率、效益构成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它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日常法制教育纵向和横向的效果对比上。没有对比,就无所谓实效,既要对某一种教育形式的效果进行历史性的考察、对比,也要在同一维度上考察不同法制教育形式的横向效果差异,在此基础上才能把大学生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
5、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形势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特点,而在校大学生又是思想活跃却单纯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冲击之下,出现思想迷茫、信仰缺失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对法律的态度和信仰尤为匮乏。我国当前的法制状况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法制体系尚有改进空间,法律还没有树立起应有的威信和权威,加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法律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对法律的充分信任和敬畏。在校期间,教育和法制宣传舆论的薄弱,导致大学生还没有把法律作为自我行为约束和维权的行为准则及工具,法律意识上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大学生通过法律基础课的
6、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初步的法律观念,但未能形成较好的法律素养,缺乏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不能以法律思维和法律规范来调整自身及遇到的纠纷。 (二)社会不良现象和风气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正确认识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建设方面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建设的阶段,有些领域还出现法律空白,形成无法可依的局面,这使得大学生对法律产生片面认识。在法律执行方面,社会上的“人情大于法治”的不良现象,影响着大学生对自身事务的正确处理,经常想通过投机来走捷径,忽视法律对社会及自身的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我们在创造着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7、明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东西也随之产生并有蔓延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严重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现代社会网络的迅速崛起,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知识信息,同时情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充斥网络,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们往往易于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不但耽误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影响人生发展。 (三)高校法制教育方式的不当是实效性缺乏的重要原因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核心职能。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基本上以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特别重视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在法制教育方面存在欠缺
8、。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已经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法制的教育,自上而下制定颁布了若干政策文件,法律基础知识教育也进入各级各类高校培养方案。但是,对高校而言,法律基础知识虽然进入课堂,一般都以知识灌输为主,很少关注上课之后学生的实际表现,尤其是对法律的信仰与应用。根据一项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上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5%以上的大学生承认多次逃过这门课,30%的大学生承认基本没有去上过课,至于上课的效果如何,93%的大学生表示基本没什么效果和收获。这说明,不仅是大学生对法律的淡漠,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法制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该反思法制教育的方式,应该从实效性出发来调整和改
9、革我们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方式。 三、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和模式 (一)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法制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法制教育是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扎实、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制教育工作队伍,以法制教育实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法制教育的经验总结、改革创新和理论研究,是做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保障。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口头上说的多,做的少;提倡的多,真正关注的少。从现有研究成果和资料来看,单纯从数量上比较,法制教育的成果不及法学或教育学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这可以看出学界对法制教育研究的弱视,更不用说对
10、法制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也无从谈及法制教育的专业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专门研究教育学的人士由于对法学缺乏了解和研究,因而对于法律教育问题三缄其口,即使发表一些见解,不免隔靴搔痒,无法切中要害。而从事法律教学与研究的人员又大抵专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常常把法律教育问题作为与自己不相干的事。 ”显然,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法制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抓好课堂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信仰 课堂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场所,尽管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信息丰富快捷,但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也离不开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可以形成对我国中国特色社
11、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形成对法律权威的信任和敬畏,从而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念。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师生互动的灵活性,能够达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良好效果。因此,重视课堂教育,充分利用课上教学时间,是做好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工作的必要前提。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国家已经专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为各级各类高校提供了制度保障,各高校应从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该门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狠抓教师课堂教学,加强教师课堂组织能力,紧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不在于法理知识
12、的传授与精深,也无需面面俱到,重点在于那些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内容,以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式学习为主要授课方式,使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变成生动师生互动课堂。 (三)加强课外活动实践促使法制教育外化于行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要求之一就是使得大学生准确掌握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并能应用于实践。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是达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大学生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比如组织大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宣传专题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演讲赛,组织以法治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将法院庭审引到学校进行现场开庭,与司法机关合作开展参观交流活动等。
13、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感触到法律就在身边,无形中会增强对法律的认可与信任,有利于树立法律的威信和公信力。课外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手段和载体,活动本身不等于实际的效果,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身的生活工作之中,达到外化于行的效果。因此,在组织开展法制教育课外活动实践中,要切忌盲目和走过场,为了活动而搞活动,结果与法制教育初衷相违背,得不偿失。 (四)社会和家庭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大学生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与社会他人在不断地发生联系,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做好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全社会都应负起应有的
14、责任。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一些不良现象,如假冒伪劣、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等,面对这些新情况,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守法信法,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的水平,消除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土壤,净化文化环境,禁止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尚。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父母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父母的道德品行以及榜样力量对大学生
15、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父母,首先自身应该以身作则,有意培养良好的法律素养,以自身形象引导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父母还应与学校密切合作,对大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向学校反馈,学校及时将大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向父母通报。只有双方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在我国加强法治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尤其注重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当前摆在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且意义深远的重大任务。我们要从国情出发,结合大学生生长成长的心理特点和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社会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