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摘要:金华开发区在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站在新的发展起步线,如何有效拓展空间、提升产业层次、创新管理机制等,率先实现转型升级,为“赶超发展、浙中崛起”贡献力度。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成立于 1992 年 6 月;1993 年 2 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 20 年的发展,开发区城区建成面积达 40 平方公里,形成了工业园区、科技园区、高教园区、商贸中心区等四大功能区,成为了金华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市本级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一
2、、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 1.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经过 20 多年的开发建设,金华开发区已成为市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示范区。2012 年,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市区的比重达 57%,开发区贡献率已超过半壁江山。 2.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坚持“三驾马车抓招商、党群合力抓经济” ,加大浙(婺)商回归和央(省)企对接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成功引进美国 ZAP 公司、英国莲花公司、巴奥米特等重大项目,有效提升了引资质量。 3.科技创新势主摇篮。积极搭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孵化器建设力度,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浙江中西部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网络与电
3、子商务金华模式” 。 3.项目推进主战场。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稳增长、增后劲的重中之重来抓,组织开展项目推进竞赛,狠抓园区项目推进。实施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先后开展“30 工程” 、 “项目竞赛活动” ,为入园企业开工、竣工、投产提供保障。 4.节约集约主抓手。着力强化集约用地水平,扎实做好项目供地和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工作,积极借助腾笼换鸟、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增资扩股等形式,盘活闲置低效用地。 5.民生事业主平台。坚持“民生优先” ,扎实推进构建教育卫生网络、就业养老服务、文化体育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四个全覆盖” 。 “学在江南” 、 “住在江南” 、 “创业在江南“品牌深入人心。 二、开发区
4、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难题 1.发展空间亟待拓展。随着开发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现有成熟区块已基本开发完毕,开发区正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亟待拓展新空间。 2.产业结构有等优化。产业发展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带动能力仍需加强。尽管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较大成效,但先进地市相比较仍有差距,需进一步增强平台支撑,并提高大项目、大企业带动能力。 3.管理能力尚需提升。经济社会处于发展转型期,因利益调整产生的矛盾日益显现,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越来越重。 4.管理体制急需破解。现行开发区管理体制对其协调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开发区转型升级必须把握的原则 创新引领
5、,科学发展。把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和自主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突出抓手,实现速度和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 升级驱动,转型发展。以升级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和动力,以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抓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优势产业扶持,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开放带动,率先发展。加大“招新引优” 、 “选商引智”力度,以开放促开发,更好发挥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四、开发区转型升级必须明确的工作重点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努力
6、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浙中崛起的引领区、浙中城市群的精品区、华东最具竞争力的创业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区。要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率先实现转型升级是唯一途径。 1.全面整合提升,全面拓展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整合提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全面领会省委提出的开发区发展要“开辟大视野、研究大战略、谋划大举措” ,要求“高起点地规划开发区建设,高标准推动开发区整合提升”精神,全面开展开发区整合整提升工作,着力破解发展瓶颈问题。2.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
7、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构筑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3.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乡统筹 加快实现由“建区”向“造城”转变,不断完善开发区综合交通网络、完善给排水系统、优化能源网络、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强化平台支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充分发挥开发区丰富的科技创新平台,做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立高效灵活的创新服务体系。二是加快人才培育集聚。加强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开发区人才吸纳机制、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资源平台,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一批重点领域人才到开发区创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