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的比较摘要:价值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当今经济学界存在着三大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和斯拉法价值理论。本文从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价值的本质和度量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了三大价值理论的区别,同时也指出三大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为重新认识三大价值理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价值理论;马克思;新古典经济学;斯拉法 中图分类号:F0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14-08 价值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是理解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枢纽。关于价值理论,当今经济学界存
2、在三大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值理论体系和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是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发展起来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最本质规律的经济理论。由劳动价值理论发展而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关系,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值理论体系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综合生产费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供求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之后又被庇古、希克斯、张伯伦和琼罗宾逊、阿罗、德布鲁等几代经济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价
3、值理论,其以近乎完美的数理模型解释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及效率问题。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是英籍意大利经济学家皮埃罗斯拉法花费半生精力研究李嘉图理论的基础上,在其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复兴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传统,所以斯拉法的经济理论也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也不同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独立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的反对者而出现的,与新古典经济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同时,斯拉法价值理论也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虽然在斯拉法分析的后半部分也
4、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的耗费,即“商品的价值是和商品的劳动耗费成比例的,就是说,和直接、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数量成比例” ,但是劳动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在斯拉法的理论中,商品价值最终还是决定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资本的分配比例。所以在国内与国外,也都有学者将斯拉法价值理论视为一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并列的价值理论。 本文主要对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和斯拉法价值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从三大价值理论的产生背景、思想渊源、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对价值本质的定义及价值量的度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分析三大价值理论的区别,同
5、时找到三大价值理论的相通之处,为进一步研究价值理论和经济学其他理论提供一种全新视角。 一、三大价值理论产生背景的比较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虽然在理论体系完成之后经济理论可以独立于经济现象而向前发展,但是任何经济理论都不可能长时间背离社会经济现象。如果某种理论在长期内对社会经济现象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则必然失去其生命力,无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并最终被学界所淘汰。三大价值理论并非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就已形成,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17 世纪中叶,伴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率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打破了原有封建垄断,促进了市
6、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工商业和贸易的兴起。在之后的 200 年间,英国一直是世界上市场经济发展最完善、市场竞争最充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劳动价值理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和完善。一方面,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物质产品还不够丰富,所以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古典经济学主要侧重生产领域的分析,对消费领域的分析较少,侧重供给方面的分析,而相对忽略需求方面的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各种阻碍市场竞争的因素和封建垄断力量的破除,英国的市场成为最为接近完全竞争状态的市场,所以在这种市场环境中,价格不可能过度偏离成本,来自市场竞争的力量迫使商品的价格
7、非常接近生产成本,因此,从成本人手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就成为古典经济学最为便捷的出发点。此外,18 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即使到亚当斯密生活的年代,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推广到所有生产领域,大部分生产领域仍然保持着手工工场的生产状态。这时的生产还是主要依靠人的劳动,劳动力成本就构成生产成本的最主要方面,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往往将商品的价值归为人类社会劳动的凝结。这种商品价值的一元理论与当时经济现实最为相符,对当时人们的经济行为最具解释力,对当时经济政策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渐渐成为当时主流的经济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也成为当时主流的价值理论体系。 资本主义这
8、种充分竞争的状态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本主义开始呈现出一些质变的趋势。作为这种变化的反映,经济理论也开始出现分裂,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解体以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价值学说的兴起。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和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商品的相对过剩开始出现,许多商品的价值在市场中无法得到实现。同时,资本主义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市场中垄断力量越来越强大。随着市场中垄断力量的不断增强,许多商品可以长期以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予以销售。然而一方面,许多商品花费了劳动,但其价值却无法得到实现;另一方面
9、,某些商品长期以高于其所耗费的劳动而高价销售。对于这些现象,李嘉图的劳动价值一元论已经无法给出圆满的解答,这使得许多经济学家放弃古典劳动价值理论,从生产领域的分析转向消费领域的分析,从供给分析转向需求分析,从分析生产者耗费在商品中的劳动转阿分析消费者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效用价值理论就此兴起。再加之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物理学的发展。边际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逐渐成为分析人们经济行为最有力的工具。效用的视角与边际分析的方法相结合而产生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开始从异端转变为主流。而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兴起的同时,马克思经济理论也开始兴起。随着资本主义的
10、发展,市场的力量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尖锐对立,特别是在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矛盾时有爆发。同时,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爆发,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上述矛盾。马克思经济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经济理论是在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创建、发展起来的,但是马克思并未完全沿着李嘉图的道路前进。李嘉图刻画了一个完美的资本主义世界,而马克思却要证明资本主义世界必然灭亡;李嘉图以自己的经济理论为武器反对封建贵族的残余势力,试图用自己的经济理论证明资本主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而马克思则把发展了的李嘉图经济理论,使其变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
11、武器,用这种经济理论证明资本主义存在无法克服的矛盾,必然要走向灭亡。正是由于马克思经济理论这种鲜明的阶级立场,导致其始终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经济学。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兴起不久,其主流地位便被马歇尔创建的均衡价值理论所取代,直至凯恩斯主义革命。马歇尔所处历史阶段与马克思和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所处年代相差不过几十年。在这一时期,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仍然在欧美范围内推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垄断力量进一步增强。虽然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不断暴露,但总体来看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还是主流,各阶级、各阶层在经济上的合作与成果上的共享还是要大于彼此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歇尔综合了边际效用学派、古典学派和供
12、求学派对价值的分析成果,提出了均衡价值理论。均衡价值理论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合作关系的主流:在商品价值的决定上,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力量都不可忽视,最终商品的价值还是由市场力量决定,消费者与生产者都不能单独决定。正是这种合作式的思想内核与对市场现象很强的解释力,使得马歇尔的理论长期占据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斯拉法价值理论则产生于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后。虽然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经济学界和政策决策过程中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它始终缺乏有力的价值理论作为支撑,而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斯拉法也得益于经济分析技术的进步,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成为斯拉法联立方程分析的主要思想来源。 二
13、、三大价值理论思想渊源的比较 三大价值理论不但有着相近的时代背景,而且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这就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最早正式提出劳动价值理论并进行详细阐述的应属英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231687) 。 “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便是配第在赋税论中最著名的论断。后又经洛克等英国经济学家的不断发展,到亚当斯密终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这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正式发端。但是,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全的,他一方面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另一方面又认为商品的价
14、值决定于它能支配的劳动,即对某人来说,一种“货物的价值,等于使它能够购买或者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此外,斯密在对价值作进一步的讨论时,又不自觉地偏离了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 “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个部分的全部或其中之一构成, ”所以“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这在后来被马克思称为“斯密教条” 。可见,斯密在价值分析的过程中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李嘉图是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最终完成者。他一方面对于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持肯定态度,认为“根据那个意见,效用不是价值的尺度”
15、,另一方面则对斯密后两种价值理论分析持批判态度。李嘉图用反例批评斯密的第二种价值理论,认为如果斯密“所谓的劳动是这一物品在市场上所能支配的劳动量,而不是生产该物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好像有两个相同的说法,好像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加倍,他所能生产的商品量加倍,他也必定换得二倍于前的商品量”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生产率的提高只会使得单个商品的价值下降。李嘉图希望在排除斯密“支配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价值理论”基础上建立一套逻辑上前后一贯的一元劳动价值理论,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重重困难。第一个困难是劳动价值理论的解释力不强,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现象无法用劳动价值论来加以解释,比如其辩敌所举的“新酒”与“陈酒
16、”的例子。对于这些例子,李嘉图只能将其作为极其特殊的情况而抽象掉,因为它们只占总商品的 7%,以至于后来斯蒂格勒戏称其是“93%的劳动价值论” 。第二个困难也是导致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直接解体的根源,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价值理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李嘉图已经认识到这一难题,但是在其劳动价值理论的框架内,李嘉图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只能认为工资和利润对价值的影响是次要的,主要还是由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李嘉图这种解释遭到异见者的攻击,最终导致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解体。李嘉图的价值理论解体后,价值理论向着三个方向发展,即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生产费用价
17、值理论。之后,马歇尔又将生产费用价值理论进行改造后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相融合,创立了均衡价值理论。 马克思借鉴吸收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学说,将劳动分为创造使用价值的特殊劳动和创造价值的一般劳动,而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并用它来分析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过程,提出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理论,从而解释了资本相同但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即所耗费劳动不同的部门之间为什么能够获得等量的利润,也就是李嘉图价值理论未能给出圆满答案的难题。不难看出,马克思坚持了劳动价值理论,并对劳动价值理论做出了根本性的发展。 斯拉法则
18、沿着李嘉图理论的另一个方向发展,即寻找李嘉图没有找到的不变价值尺度。不变价值尺度由李嘉图提出,意指如果某种商品的价值不会因为分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则该商品就是不变价值尺度。由于其自身的价值不发生改变,所以它与其他任何商品的交换价值发生改变都可以视为其他商品价值的改变,人们进而就能通过它与其他商品的比较来确定究竟哪种商品实际价值上涨、哪种商品实际价值下降。李嘉图早期曾设想用谷物作为不变价值尺度,后来也设想用劳动作为不变价值尺度,但最后也未能找到合适的不变价值尺度,因而选择了放弃,认为“这种不变价值尺度是不能找到的,因为任何一种商品本身都会和其价值需要确定的物品一样发生变化” 。斯拉法则一生致力于
19、寻找李嘉图提出的不变价值尺度。他把商品价值与社会分配关系和分配比例看成是由同一机构、同一过程所决定的。虽然没有找到某种商品可以作为不变价值尺度,但是斯拉法构建了一种不受分配关系影响的合成商品来作为不变价值尺度,通过这种合成商品可以观察其他商品价值的变动。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作为李嘉图的学生,深受其父亲的影响,曾经是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忠实信徒和追随者。他认为, “在价值法则中已没有什么要留给现在的著述家或任何未来的著述家去澄清;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是完满的,需要克服的唯一困难是如何说明这一理论,使应用这一理论所产生的主要困惑得以预先解除。 ”由此可见,穆勒认为,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已经非常完满,剩下
20、的就是应用问题了。但是在其辩敌的攻击下,穆勒渐渐背离了劳动价值理论,走向了生产费用价值理论。穆勒认为,物品要有价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效用,二是在它的获得上存在着若干困难,而劳动的耗费只是这些若干困难中一个主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因此, “生产费用加上通常的利润,可以称为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一切物品的必要价格或者价值。 ”随着穆勒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背离,古典政治经济学也就此终结,劳动价值理论从主流变成了异端。 马歇尔一方面吸收并改造了斯密、李嘉图、穆勒、萨伊和马尔萨斯等人的古典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又综合了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等边际效用学派的价值学说,在市场供求均衡的分析框架内,提出均衡价值理论体
21、系。在供给方面,马歇尔主要用边际分析方法改造了穆勒的生产费用价值理论,推导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证明随着供给数量的增加,生产付出的边际成本也将增加,即多获得一单位商品的困难程度增加。在需求方面,马歇尔改进了边际效用学派的分析方法,推导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证明随着所能获得商品数量的增加,人们对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将下降。最终,市场力量会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形成市场价值。在马歇尔之后,琼罗宾逊和张伯伦又提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值决定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希克斯、庇古、阿罗、德布鲁、萨缪尔森等人也在新古典均衡分析框架内对价值理论做了更深入的探讨,使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成为当今经济学界主流价值理论。 三、三大价值理论研究目的的比较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所处时代经济状况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们利益诉求的反映,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和斯拉法价值理论作为各自理论体系的基础,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的研究目的。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最本质的规律,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根本原因。可以说,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一种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