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髓依在 人文传承面临环境因素、劳动力成本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等因素的困扰,英国纺织服装业从“英国制造”逐渐转变为“英国创造” 。本文通过在英国作为访问学者的感受,通过三人三事微观透视和分析了英国纺织服装业从英国制造到英国创造的转型之路。在创新理念的传承和指引下,英国的纺织服装业如何注重人文的传承、本土创意设计师的培育、科研与教育领域的创新,使英国纺织服装业从制造型转变为创新型。中国制造还是英国制造?同样款式、同样品牌的服装是 Made in UK 的售价高还是 Made in China 的售价高呢?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似乎是无需质疑的问题,而围绕这个问题在英国威尔士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就进行了激
2、烈的争论。这个研讨会是由威尔士大学智能化服装研究中心主办的,主题是英国的智能化服装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会上,某一英国高科技功能性服装的产品经理坦言“Made in China”是降低制造成本的保证,而“Made in UK”却可以提高售价。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研讨者,我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为什么“Made in UK”就可以提高售价?英国已经几乎没有纺织服装的制造业,何来大规模先进的生产设备、何来技术精湛的熟练工人,如何保证批量产品的制造水平?提高价格的理由是什么,显然不是由于“英国制造” 。以“中国制造”目前的优势,我的质疑似乎是有理有据,这样的质疑也源于英国的制造业“has gone”!英国纺织
3、服装制造业的离去是由于环境因素、劳动力成本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等原因所致,这也造就了英国纺织服装业的转型。而“中国制造”的优势能保持多久,面临势在必行的转型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呢?由于十年前曾经在英学习服装设计,在教学和研究上一直和英国的设计师、学者保持着不间断的沟通,作为访问学者再一次回到英国工作,对这十年英国纺织服装业的转变却依然感受深刻,取代了大规模制造业的创意产业就仿佛一个无处不在的隐形产业对英国的产业转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三人三事微观透视英国纺织服装业创意转型之路创意融入人文传承西威尔士曾经是英国毛纺织业的重镇,纺羊毛是人们的主要谋生方式。如今在这美丽的乡村美景里很难以想象当时纺织机轰
4、鸣,川流不起的河边蒸汽机在给车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的热闹场景。艺术设计评论家莎莉和她的雕塑家先生就住在美丽的西威尔士。在国家专项投入的支持下,莎莉花费两年的时间将废弃的老纺织厂进行改造,重建了一所威尔士国立羊毛纺织博物馆。在经过精心设计的厂房里,可以生动地感受到工业革命以来威尔士羊毛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在生产工序的后整理车间里,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设备依然沿用传统手段进行羊毛织物的后整理工艺,而高科技的恒温恒湿数字模拟系统则作为保持这些“老爷车”正常运行的技术保障默默工作着。莎莉还专门邀请威尔士的艺术家在博物馆考察,用新颖的形式展现羊毛纺织的每一个生产步骤。走进博物馆专门的车间能够听到纺织机运转的
5、轰鸣声,看到纺织机生产威尔士传统羊毛毯的情景。而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则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到了英国纺织工业曾经的辉煌和融入于点滴间的历史传承。孕育创意的设计师“港湾”就在威尔士的首府卡迪夫著名的卡迪夫湾中心,欧洲著名的大剧院旁,一个由旧时的航运库房加上现代风格的延伸部分共同构成的 Craft in the Bay 画廊,寓意为港湾里的画廊。展览、教学、交流还有好喝的咖啡是这个画廊最吸引人的地方。我的威尔士房东 Sue 的设计作品就展示在画廊里。Sue 的身份多重,艺术学院的时装史老师、纺织设计师、威尔士工艺设计协会活跃的会员。初次拜访 Craft in the Bay 画廊就是和Sue 一起。Su
6、e 仔细介绍了这个美丽港湾中的画廊与威尔士工艺设计协会的关系,画廊就是协会的窗口,由会员们自己组织经营。会员中有专职设计师、艺术学院教师、工艺师,纺织设计是重要的一个类别。画廊一楼展厅定期举办会员们的作品展,二楼由会员们开设的手工作坊给爱好者与孩子们一个学习和交流场所。展出作品也对外出售,会员们把画廊经营得有声有色,盈余主要用于对外交流及展览支出。画廊起到的展示、交流、经营的多种功能到让人觉得像一个带给设计师温暖和力量的港湾。创新的研究与人才培养理念亚麻纺织是爱尔兰的传统工业,温和的海洋气候孕育了爱尔兰多姿多彩的文化,亚麻纺织品也闻名世界。我的导师 Jane 来自爱尔兰,却在英格兰任了大半辈子
7、的设计教师,创建了全欧洲首个功能性运动装设计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了多名欧洲著名运动装品牌的设计师因此获得皇家艺术学院颁发的著名的设计教育创新奖。目前 Jane 所负责的英国国家级课题是老龄功能性服装的设计研究,这个前瞻性的设计研究课题涵盖了对老年人行为习惯、消费心理需求的研究;智能化数码技术在功能性服装上的应用以及老龄设计研究及方法的探索。无论走到伦敦还是巴黎,Jane 依然爱向人们提及自己是个爱尔兰人。在 Jane 的设计理念里,内在的舒适感受和外在的美观同样重要。她的服装品牌专门为热爱自然和运动的中老年人设计美丽、舒适的休闲服装,选用的正是产自爱尔兰的面料。作为英国创意设计教育的一员,Ja
8、ne 和很多同仁一起探索着英国创意发展之路,为英国培育着创新人才。创新理念引领纺织大国的转型之路1589 年英国发明家威廉李发明的第一台纺织机就诞生在诺丁汉,其发明的基本原理沿用至今。18 世纪发源于英格兰中部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强国,也导致了整个西方的社会科学方面的急剧进步。进入 21 世纪,英国又成为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并以此为理论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国家。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在发布 2011 年度财政预算时指出:“从不列颠制造(Made)转向不列颠创意(Created)再转向不列颠设计(Designed) ,而下一个目标是不列颠创造(Invented) 。 ”
9、意在通过“不列颠创造”来改变英国经济增长衰退的现状。这也一语道破了英国近些年在行业转型方向上的探索。从十八世纪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作”的工业革命到以二十一世纪的“创造”代替“制造”的创意产业转型,创新理念一直引领着英国成为制造强国,又转变为创新强国。经历了工业化社会、战后社会、消费型社会、网络化社会的发展英国及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设计型社会。而曾经在环境、社会、商业构架之内的设计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和机遇。面临能源的紧缺、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人口老龄化等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设计推动社会发展成为可能。在设计创新和人才培养上,英国设计委员会提出的以设计为引导将社会学,
10、市场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为英国创新强国提供了保障。英国纺织服装业的转型之路从制造到创造观念的转变开始、有创新技术与理论的研究、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支撑,走出了发展的瓶颈。注重纺织服装的人文传承;注重为本土设计师创造平台;注重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和破坏。反观我国的服装纺织行业在达到人口密集型的制造业顶峰之后,面临着诸多问题与瓶颈。 “没有创新,没有能够输送创新血液的未来设计师,我们将依然是世界的加工厂,在利润链中只能获取最薄弱的那部分,并时常由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制约而受到威胁。 ”因此创新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核心动力。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还要靠行业的调整、创新人才的培育、人文传承的推动,而其中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必然成为这一转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