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两个维度: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摘要:在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中,研究对象虽为生产关系,但也包含丰富内容的生产及其生产力理论。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维的要素生产力理论,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实际是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他在资本论中就是从这两个维度展开对生产和生产力分析的。这一新的认识,不仅恢复了其原意,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为生产力的内生演变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要素生产力;协作生产力;生产力内生演化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2-008-08 生产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马
2、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但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维的要素生产力理论,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实际是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基于该认识,本文首先探讨,马克思是如何在两个维度上分析人类生产活动的,然后循此思路分析马克思的二维生产力理论,接着分析二维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即要素生产力与协作生产力如何互动演进,从而内在地推动生产力发展。 一、人类生产活动的两个维度:要素与协作 对生产力两个维度的分析,应该从考察生产出发,因为马克思认为,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是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1 要素维度的生产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里,马克思一开始考察的“劳动过程”即生产活
3、动,就是从生产要素的维度进行分析的。他说:“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 ,所以,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因此,马克思对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概念展开了深入分析,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要素维度的生产理论。他还认为,如果从劳动过程的结果即产品看,这一劳动过程就表现为生产过程,从而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可统称为生产资料。所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也可简称为人和物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两个要素。马克思这一要素维度的生产理论,在理论界是有共识的,没有多大分歧。有争议的是:马克思是否还有另一维度即协作维度的生产理论?
4、下文将对此展开详细分析。 2 协作维度的生产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都是社会性生产,即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男耕女织,也是社会性的。此外,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既有劳动对象也有劳动资料,否则生产活动就变成安徒生童话里的“皇帝的新衣” 。所以,考察人们的生产活动可以把生产资料当作既定的前提,存而不论,而仅从生产的社会性角度即人们的协作维度,来考察人们在生产中的分工与合作。 可见,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可以从要素的维度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协作的维度进行分析。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就用了三
5、章,即在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中,从协作的维度分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三种形式: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为了不至于引起歧义和争论,下面将较多地引用原文,来证明马克思还从协作维度构建了他的生产理论。 马克思首先定义:“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但是,在资本主义初期只能是简单协作,因为它除了人数较多外, “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行会师傅的作坊只是扩大了而已。 ”所以,简单协作并非资本主义的发明,古已有之,例如, “古代亚洲人、埃及人、伊特刺斯坎人等等的庞大建筑,显示了简单协作的巨大作用。 ” 在“第十一章协
6、作” ,马克思还分析了简单协作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把不同的人分工在同一工作连续的不同阶段或环节。他举例说:“瓦匠站成一排,把砖从脚手架的下面传到上面,虽然每个人都做同一件事情,但是这些单个操作构成一个总操作的连续部分,成为每块砖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通过的各个特殊阶段。 ”第二种形式,是把不同的人分工在同一工作的不同方面同时劳动。 接着,马克思在第十二章进一步考察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生产,并认为, “这种协作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统治地位” 。这种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也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联合在一个工场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 ”
7、马克思举例说:“马车过去是很多独立手工业者,如马车匠、马具匠、裁缝、钳工、铜匠等劳动的总产品。马车工场手工业把所有这些不同的手工业者联合在一个工场内,他们在那里协力地同时进行劳动。 ”第二种形式是:“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例如造纸、铸字或制针)的手工业者,同时在同一个工场里”工作,即“每个这样的手工业者都制造整个商品,因而顺序地完成制造这一商品所需要的各种操作。 ”例如:“纽伦堡的一个制针匠可能要依次完成 20 种操作,而在英国,将近 20 个制针匠同时进行工作,每个人只从事一种操作,后来这种操作根据经验又进一步划分、孤立,并独立化为各个工人的专门职能。 ”第二种形式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和第
8、一种形式一样,它们在本质上已不同于作坊中的简单协作。所以,上述两种基本的协作方式,便构成了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 最后,马克思在第十三章分析了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协作生产。他说:“在工厂内,即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场内,协作首先表现为同种并同时共同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空间上的集结(这里撇开工人不说) 。例如,许多机械织机集结在同一厂房内便组成织布工厂,许多缝纫机集结在同一厂房内便组成缝纫厂。 ”为什么这里可以“撇开工人不说”而分析协作生产?这是因为以机器为基础的分工与合作,在技术上已完全不同于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分工与合作:“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
9、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 ,“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这即是说,工人的分工与合作现在不再是取决于人类器官即手工技艺的性质和要求,而是取决于机器的科学技术性质和要求,所以,这里协作的生产过程可以撇开工人不说,而单讲劳动资料之间的协作就够了。由此,我们不得不赞叹马克思思想的超前性。例如,在现代“丰田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工厂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劳动资料之间的协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取消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只不过把过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体力上直接的协作,
10、改变成了借助劳动资料的间接协作,即改变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脑力协作。所以,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资料性质时没有忘了引用黑格尔的一句名言:“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协作维度,即分工与合作的角度十分详尽地考察了三种前后相继演化的生产活动类型:简单协作、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业协作、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协作,从而构建了不同于要素维度的另一维度即协作维度的生产理论。这时可能会有人争辩地说:马克思在这里论述的不是生产理论,而是生产力理论。可见,这二
11、者并不矛盾而具有同一性。这正是下文首先要讨论的。 二、生产力的两个维度: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 辨别生产和生产力,还涉及另一相关的重要概念:生产方式。由于前苏联教科书把生产方式定义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在马克思文本中却找不到这一定义的出处,且马克思又在不同语境中使用了生产方式概念,于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众多的批评前苏联教科书上的生产方式定义的文章。 我认为,生产方式实质上就是生产本身,即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不同形式、方法和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方面的关系。所以,说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并没有什么错。例如,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三种生产
12、方式,马克思在前述的三章中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当然,如果单方面考察生产或生产方式,即撇开了生产关系的生产或生产方式,马克思更多地是从生产力上来说的,在这一意义上,生产或生产方式等同于生产力,因为单方面地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的生产,一般不叫生产方式,而称为生产的社会形式。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在传统的要素生产力理论基础上提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一个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这一命题。 1 要素生产力即要素维度的生产力 由于不满意前苏联教科书对生产力的传统定义,即“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一定义,一些批评文章在否定该定义时,把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论也否
13、定了。例如:段忠桥先生在否定生产力传统定义并强调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时,先把“劳动的生产力”等同于“劳动力” ,然后又从劳动力定义引申出,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构成的”结论。 首先,强调生产力是劳动的生产力没有错,但是, “劳动的生产力”和“劳动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力量本身,如他在劳动时所体现出来的体力的大小、智力的高下,等等;而劳动的生产力是指劳动者通过发挥其体力和智力而创造劳动成果即使用价值的能力和力量。后者,直接与使用价值相关,而前者相反,与其直接相关的是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我们知道,劳动力是可以成为商品的,而
14、生产力是不可以的;能成为商品进行买卖的不是生产力本身,而恰恰是生产力的要素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等等,如果劳动者的智力能够独立出来,它也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的要素如“点子” ,而成为商品出售。 其次,强调生产力是劳动的生产力,是为了突出和强调生产力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不是为了否定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也就是说,这是把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当作既定前提存而不论而已,因为劳动的生产力的“劳动”二字,无需明言,指的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把其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活动,进而才可以在其结果即创造的使用价值上体现出生产的能力和力量的大小和强弱,这就是所谓“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
15、而把生产力说成是“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 ,难免让人联想到皇帝的新衣中两个骗子的“生产力” 。所以,我们虽然也不同意生产力的传统定义,但仍坚持传统的生产力要素理论,当然关于生产力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是可以争论的。 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分析“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换个角度看,就是生产力的三要素。虽然劳动过程不等于生产力,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在结果上则表现为生产,因而,这种撇开了生产社会形式的、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有用而具体的劳动的力量(或能力) ,就是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力,它自然就是由劳动者(劳动力)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构成。所以,从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推导出生产力三要素
16、,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逻辑上的错误。马克思本人也说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可见,马克思本人并不否定从要素维度分析生产力,虽然在要素的理解、构成、分类、多寡等等问题上,我们后人可以不断地争论下去,但是无法否定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体系中存在要素生产力理论。 而且我们还知道,马克思尤其在两种意义上突出和强调生产力中生产资料要素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第一,考察早期历史尤其缺少文字记载历史的社会经济形态时,劳动资料如同“动物的遗骸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一样,
17、 “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第二,劳动资料的革命,即劳动资料在性质、形态和效能上的根本性变革,对于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如马克思认为, “大工业的起点是劳动资料的革命”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有时直接用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的代名词,或者强调作为生产资料要素的生产力的重要性,例如他说:“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总之,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这里顺便指出,有个别文章把这里的“生产资料的性质”读成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显然是一种望
18、文生义而对马克思原意的曲解。且不说这段话的逻辑关系明明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逻辑,而非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基础论的逻辑,即便孤立地看“生产资料”这一术语,也只能作为生产或生产力的要素来理解。 2 协作生产力即协作维度的生产力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批评传统的生产力要素理论的文章,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协作维度的生产力理论。但是,他们显然都没有把它视为与要素维度不同的另一维度的生产力理论即协作生产力理论。因此我们在这里以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至十三章的论述为据,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马克思的协作生产力理论。 第一,协作生产力,是在既定的生产力诸要素质量不变条件下,也就是“人和物方面的材料都是现成的”条件下
19、,仅仅由于生产要素数量的某种形式的集合,即由于“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就可以“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 。所以,马克思说:“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 ”为此,马克思还以“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为例,说明这种总和的力量是一种“社会力量”或“新力量”的生产力。 第二,马克思归纳了协作本身导致生产力提高的九种原因或途径:“是由于提高劳动的机械力,是由于扩大这种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是由于与生产规模相比
20、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是由于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大量劳动,是由于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是由于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是由于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是由于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是由于使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 ”的我理解,在商品经济社会,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生产力,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而协作则可以把个人劳动社会平均化,于是协作创造的劳动生产力就比个人单干的劳动生产力在市场上更强大,从而更具竞争力。 第三,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由于分工和专门化,必须构造某种协作劳动的组织形式,这便创造了新的社会劳动生产力。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
21、,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实际上,即使简单协作,只要有一定的规模,都必须有严密的组织,否则,埃及金字塔和中国万里长城是建不起来的,更不用说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业工场或大机器工厂,它们需要有更复杂的生产组织形式,才可创造出更强大的生产力。 第四,由于大工业的协作变成了劳动资料之间的协作,因而在自然科学的自觉应用下,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马克思认为,由于“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 ,它必然“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 。所以,大工业的协作“把巨大的自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