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构内容摘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贡献。必须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国际责任的关系,实现绿色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意识 制度建设 国际责任 绿色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含义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性状,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而言。 生
2、态文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以“生态平衡”为核心,以“代际公正”为原则,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包括: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发展环保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人们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等(奚洁人,2007) 。 人类选择生态文明,是基于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突破,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该优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这不单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避免将高污染产业
3、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异地转移”以及危及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代际转移” ;而且由于我们生活的时代,可以完全看清资本主义国家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处于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好。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4、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兴起 (一)生态文明在世界兴起 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不断增速、水污染严重、资源锐减、能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最紧迫的重大问题。 1962 年,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对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破坏作出了反思,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称之为“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 ,对西方工业化国家高消耗
5、、高污染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质疑。同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 ,阐明了七点共同看法和二十六项原则,对促进国际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在三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 1987 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反响。报告突出了人口、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益及重要性,指出:“目前许多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贫困化,同时也是环境恶化。这种发展如何能满足依赖于同一环境而人口翻一番以后下一世纪世界的需要呢?” 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制定了联
6、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是人类在构建生态文明过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的问题,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1997 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 ,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2007 年 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名为“巴厘路线图”的决议,要求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的碳排放量要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要求发达国家在 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 25%至 40%;每一个参与缔约国家都有具体的削减碳排放责任。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关心的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
7、和转让问题、资金问题等在此次会议上都有所体现。 2009 年召开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来自 192 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 2012 年至 2020 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会议签署的哥本哈根协议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就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包括全球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升幅,应限制在 2,富裕国到2050 年时应减排 80%等。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没有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文件,美国和欧盟只是口头承诺资金援助而没有担保条款。 2010 年坎昆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
8、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的共识,确定创建“绿色气候基金” ,就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问题取得了进展。2011 年德班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要求发达国家从 2013 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的决议,并决定正式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 总之,世界已意识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并对此采取了切实行动。全球生态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之度外,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关注的问题。 (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历程 1972 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起步。之后,在周
9、恩来总理的主持下,中国开始建立环保机构,制定环境规划,防治工业“三废” (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 。1973 年,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了环境保护“32 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 1979 年, 环境保护法(试行) 颁布。随后,一些主要的环境法律法规逐步完善。1992 年,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发表,提出了 10个方面的政策,宣布中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 年,我国制定出台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这是世界第一部国家级的21 世纪议程 。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将
10、“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 2010 年我国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 10%的目标。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 年,党的十七大首次
11、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的正式确立和其理论形态的初步形成。2009 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2010 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由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组成的
12、“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面临的挑战 2012 年,我国 GDP 已达到 51.9322 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增大,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我国生态文明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资源利用率低 2012 年,我国 GDP 约占世界的 11.6%,但消耗了全球 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目前我国单位 GDP 能耗约为日本的 4.5倍、美国的
13、2.9 倍,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 10%-20%以上。2010 年我国资源产出率初步核算约 4056 元/吨,仅是日本的 1/8,英国的 1/5,德国的 1/3,韩国的 1/2。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源和要素投入的结果,而不是主要来自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本来就很紧张的资源约束加剧。 (二)环境污染严重 2012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类、类和劣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 10.2%。在监测的 60 个湖泊(水库)中,富
14、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 25.0%。在 198 个城市 4929 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 42.7%,有 5966 万城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合格。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一般。一、二类海水点位比例为 69.4%,三、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 12.0%,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8.6%。32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后,达标城市比例为 40.9%;113 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为 23.9%。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12.2%。随着工业化
15、、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村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突出表现为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农村饮用水源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全国有 2.98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等。 (三)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灾害频发、海洋自然岸线减少等问题十分突出。全国近 80%以上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37%,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18%,石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1.3%,海岸自然岸线不足 42%。2007 年我国潮间带湿地面积较 1975 年丧失 57%,红树林和珊瑚礁面积较上世纪 50
16、 年代减少 70%以上。2012 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为 1980年以来最高峰,呈波动上升趋势,加剧了海洋灾害和海岸侵蚀。 (四)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增大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排放总量看,虽然我国历史责任很小,但 2012年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已达 80 多亿吨,居世界第一位,超过美国 40%。从人均排放看,1990 年,我国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只有 2吨,2010 年达到 5.4 吨,超过世界平均 4.4 吨的水平,正向欧盟人均排放 7.3 吨的水平靠近。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 5 倍左右,是美国的
17、 6 倍、德国的 26.4 倍、日本的 68.7 倍,一些工业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空气污染严重超标。应该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是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谈判中也开始要求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大国减排。许多发达国家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绿色经济” ,还企图借应对气候变化名义采取单边贸易保护措施,如航空、航海碳税,设置碳关税、环境标准等贸易壁垒,打压我国国际竞争力。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构 (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
18、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二)实现绿色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12 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占全球的 50.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
19、二氧化碳排放。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工厂,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而自己却承担了生产过程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胡锦涛指出, “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物质能、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产业化,构建低碳能源体系,逐步实现能源结构低
20、碳化。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2005)的要求,做好相应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等。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21、、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三)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对于生态环境恶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所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认识预见能力的提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恩格斯指出, “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 。追逐利益是人类的本性。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人类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行为对资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