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940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国家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应对经济危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给我国本来就面临升级转型的制造业带来极大挑战。面对挑战,我国制造业必须在技术、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价值链、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关键词:去工业化;再工业化;制造业;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801120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国家在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都将“再工业化”作为应对经济危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

2、战略,并试图引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必将对我国制造业产生极大影响。 一、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的背景及政策取向 再工业化是欧美国家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深刻反思后,做出的战略选择。欧美国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过低的制造业比重无法长期支撑庞大的虚拟经济,而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欧美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旨在从政策导向出发,强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部门的基础作用,来调整国民经济增长点,并扩大就业与平衡贸易。与再工业化相对应的是欧美产业发展中的“去工业化”进程。 (一)欧美国家的“去工业化” 欧美国家“去工业化”

3、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欧美国家普遍把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脱离以工业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拥有世界最高效率的生产力和先进的制造装备,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最近数十年,美国劳动力迅速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其制造业也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经过这一轮全球性产业转移,美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 1957 年的 27%下降到2009 年的 11.2%,制造业就业人数也从 1998 年的 1760 万人减少到 2010年的 1

4、150 万人。欧洲国家同样有去工业化的现象,制造业空心化导致技术工人数量急剧萎缩,越来越多的工人被迫转移到低技能、低收入的服务业。去工业化后的欧美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 (二)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的提出及政策措施 正是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泛滥,最终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危机、重塑国家竞争力,2009 年 9 月 G20 会议上,美国提出了“可持续和均衡增长框架” ,认为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回归实体经济,即重振美国制造业或进行再工业化,扭转美国当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倒挂现象。与此相配套,2009 年 12

5、 月美国发布了美国制造业振兴框架报告,2010 年发布鼓励制造业和就业机会回国策略 ,2011 年 11 月宣布创设隶属于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制造业政策办公室,2012 年公布美国基业长青蓝图 ,在这些文件中,美国政府取消了把业务转移到海外的美国公司所享税务优惠,为回巢企业及高端制造企业提供各种税收优惠。美国各地方政府也通过制定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来吸引制造企业本地置业。同样,欧洲各国也纷纷出台措施促进再工业化。英国于 2008 年发布制造业:新挑战,新机遇战略报告,2009 年又提出占据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抢夺低碳经济发展先机等战略构想。欧盟成员国就“再工业化”也正在达成一致。20

6、10 年, 欧盟 2020 战略明确提出恢复工业的应有地位,使工业与服务业共同成为欧盟经济发展的支柱。法国在 2010 年 9 月推出的“新产业政策”中明确将工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并计划到 2015 年把法国的工业产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 25%。 短期看,欧美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政策是一种经济刺激政策,是为缓解经济不平衡状况、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扩大就业与出口、保持经济与社会稳定的现实选择。长期看,欧美各国实行再工业化政策是在新的技术创新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工业竞争优势,占据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寻求继续掌控全球经济主导权的战略谋划。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它将催生一种新的生

7、产方式,而带有定制特征的智能设备被普遍应用将成为未来的大趋势。 二、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给我国制造业带来新的挑战 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时期,我国作为欧美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国,国内制造业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向世界输出产品的“世界工厂” ,实现出口驱动型的经济腾飞。到 2010 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 19.8%。高于美国的 19.4%,打破了美国连续 110 年占据世界制造业产值第一的历史。我国已有煤炭、钢铁、水泥、汽车、纺织服装等 22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国制造业的这种高速增长是依靠要素投入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是在一段时期内依靠政府强制动员、大

8、量投入社会资源和以国内市场换取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来维持高速增长,依靠廉价要素投入并以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为代价换取发展。这一增长方式虽然造就了“世界工厂” ,但效率低下,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导致我国制造业被锁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附加值较低的组装和模块零件生产环节。这一发展模式更隐含着一系列矛盾:低劳动生产率导致低工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凸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过度依赖投资增长,部分传统制造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我国制造业从“去工业化”中受益的阶段已结束,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给我国制造业带来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使制造业外资回流

9、在“去工业化”阶段,欧美等国制造业大量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大量投资转向海外。我国作为受益者,得到资金乃至技术的支持,建立了很多合资、外资企业。现阶段,欧美国家在研发创新、市场培育、税收政策等方面采取了很多鼓励政策,鼓励投资商、制造商回归本土。其将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制造产业,由海外陆续收回至本土,将会减少我国利用外部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溢出能力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机会。 (二)制造业产品出口压力增大 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计划是通过振兴制造业带动出口,改变消费模式,平衡贸易。而我国将成为欧美再工业化政策下的首要受害者,因为我国一直以来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欧美工业政策的改变会对

10、我国制造业产品产生很大的挤出效应。尤其是一些曾经对欧美出口的中高端制造业产品会受到严重影响。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不仅其产品对我国制造业会产生挤出效应,还会因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而影响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除在国内对产业进行保护的手段,在国际市场上,欧美国家仍然会综合采用软实力、政治、外交等手段,加大对全球市场的控制力度,并在人民币汇率、新能源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制造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导向型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如 2009年以来,美国先后对中国出口的钢铁、轮胎、风电设备、光伏组件、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发起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欧盟宣布自 2013 年 6 月 6 日起对产自中国的

11、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 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三)制造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威胁 一直以来,我国与欧美国家制造业间整体上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制造业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欧美国家劳动生产率较高,制造业集中在高端产品。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政策,旨在通过创新来全面发展高端制造业。如,美国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生物工程、医疗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与之相应,我国也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着重强调科技创新,积极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图通过高端制造业对传统制

12、造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可见,今后我国与欧美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有较大重叠,原有的互补关系将转变为竞争关系。而且相对于加工、制造环节来说,研发、设计、工艺、品牌、营销等环节更为关键,所以欧美企业必然会抢占这些关键环节。由于面临较强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完善自己的制造业环节,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四)制造业面临技术封锁 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是建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基础之上,我国与欧美国家制造业的竞争不仅是要素禀赋和资源储备的竞争,更是核心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能力的竞争,欧美国家势必会对资本和技术输出做出限制。而技术转让方式是我国与跨国企业合作的重要方式,这种合作使我国获取先进的技术。欧美实施再工业化

13、战略后,凭借技术、标准、专利、知识产权的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可能对我国形成更严格的“技术封锁” ,阻断我国买进、复制、改进和更新新技术的可能。目前,美国就经常以“关注”中国经济政策和知识产权盗版为由,对本国产品实施越来越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三、我国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的路径 目前,我国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动力,核心利益依赖的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实力的增强。直面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完成“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换,不仅是我国制造业本身不断发展的需要,更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需要。为此,2008 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

14、规划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与规划。在这些政策与规划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创新。鉴于此,我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全球经济格局正处在大调整时期,产业转移正在形成新的世界格局,由产业创新引发的产业新布局和分工新体系正在形成。我国制造业领域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发生重大转变,必须创新发展路径,实现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高质量的技术引领

15、产业整体升级 面对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我国制造业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国外,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研发投入不足,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够,一些高新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唯有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关键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不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主动权。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培养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人力物力投

16、入、技术创新活动实施、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二)大力发展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高端制造业 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主要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其战略核心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我国也应在继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部署,大力发展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高端制造业。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符合低能耗、低污染的要求,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智能化分析、决策、操作、交易与控制,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三)传统制造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优化升级 新兴产业需要创新,

17、传统产业更需要创新。我国传统制造业既面临来自新兴国家的成本竞争,也面临欧美国家加快布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压力。传统产业是相对于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而言的,在我国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建筑、纺织、文教体育用品、塑料制品等产业。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领域,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严重依赖国外的技术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产业。对我国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符合经济发展现状、劳动力和消费梯度结构的现实。对于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提高产品品质,把低端的环节做到极致,使之在全球的产业链中

18、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创新制造业价值链,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欧美国家的“去工业化”直接导致占 GDP 比重远超过制造业的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而过低的制造业比重无法长期支撑虚拟经济的发展,于是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应引以为戒,经济发展不能过于依赖虚拟经济。但长期以来,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凭借其研发、设计、物流、营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优势,获取高额利润,而且还正在利用金融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上的优势推动制造业的重新恢复。目前,我国制造业还停留在价值链低端的产品组装、生产和加工环节,产品的其他环节尤其是金融贸易环节较为薄弱,利润率也极低。所以,亟需加快创新制造业价值链。制造业价

19、值链创新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各种基于制造业的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交叉融合,鼓励探索服务业新模式和新业态。 (五)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欧美国家为争取制造业“回巢” ,在税收、土地使用、资金资助等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相比而言,我国的市场还不成熟,创新的市场导向、竞争与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政府应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构建持续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体系;进行制度创新建设和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得到合理回报;研究制定支持制造业的政策法规,如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为制

20、造业升级培养更多人才;创新政府支持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包括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振华.“再工业化”将填补新旧技术革命交替间的空白N.文汇报,2012-06-04. 2包吴蒙。低碳经济与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1(1):117. 3陈超.世界期待新产业革命N.文汇报,2012-08-22. 4陈宝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建议J.中国产业,2010(2):02-05. 5马银戌.努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N.河北日,2013-01-23. 6张文汇.欧美再工业化及其挑战J.中国金融,2013(5):73-75. 7牛梦笛,王晓樱.首份“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3-04-08. 8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及其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2):41. (责任编辑:张佳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