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3054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摘要:本文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意义,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与教育途径,对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

2、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对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意义 1.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需要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类为了满足迅速膨胀的欲望,过度掠夺大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成为了人类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对过去这种不可持

3、续的发展模式做了深刻的反思,人类要发展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到了 20 世纪下半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 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 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一些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如石油达 50%、钢铁达 44%、铜达 58%、铝达 30%。如此下去,到 2010 年我国大部分重要资源将全部依赖进口。而且,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如每单位 GDP 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 27.7 倍,德国的 16.6 倍,美国的 6.1倍,印度的 2.8 倍,等等。目前,我国面临

4、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公众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2.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 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把对象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而生态文明教育则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德育的新的历史重任。法国人道主义思想家施韦泽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理念,并主张“敬畏生命”作为伦理学的根本原则,作为判断人的行为善恶的价值准绳, “善是保存和保持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 ”这体现了将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大到人之

5、外的自然界,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还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若人类只顾眼前的利益,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造成的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破坏生态环境,是危害他人及人类的不道德行为。相反当人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时,懂得生态善恶的评价标准,就会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真善美而付之行动,如爱护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是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有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宰下,人类肆无忌惮地对大自然进行开发,直至频频发生的生态危机才引起人类对传统的这种思想进行反思,对传统的工业文明做出批判,应当追求生态

6、文明这种绿色的文明,和大自然树立一种和谐共生的意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生态危机的出现和人类缺乏生态道德是不无关系的,缺少生态道德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重新定位,体现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逐渐觉醒,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起较高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学会能够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使命感,从而也促进了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策略 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生态文

7、明思想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至上要义。其精髓主要是:尊崇自然“好生之德” ,效法天地“厚德载物” 。一是它生成养育了世界万物,人类才有了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二是自然界是最无私的;三是自然界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无所不涵容,无所不承载。从而使千千万万异质异相的事物和谐相处,实现了多样性的统一。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把万物视为人类的朋友。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例如逸周书中的“禹之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这是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长,什么时候可砍伐呢?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例如,殷之法,弃

8、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若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 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毫不含糊。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 2.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各专业之中 据调查,目前非生物、环境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 10%左右, 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加强高等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目前,高等院校中的一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环境行为较差,食堂内铺张、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严重;随手乱扔垃圾,寝室、教室卫生环境较差等现象经常可见。因此,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把绿色教育渗透到各专业之中,例如人文和社会科学、

9、自然科学等综合教学与实践环节之中。把生态文明教育有关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基础公共课程,把生态道德考核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手段之一。同时开设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环境的现状,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是具有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等多重价值的,通过课程学习,强化保护环境的技能,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创造和谐的氛围,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一,通过开设环境保护

10、专题讲座,举办以“人与环境”为题材的辩论竞赛、评选绿色班级与个人等,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第二,利用各种纪念日(周、节),开展相应的环保活动,例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立足校内、走进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在教室、食堂及宣传栏等公共场所张贴醒目尊重自然、绿色消费、节能减排等环保内容的标语,规范大学生的自律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第三,鼓励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寒、暑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生态的社会调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目的地参观考察一些诸如土壤、河流等受污染的情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反思,进而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的热情,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 (6). 2丁林 .略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