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水利灌溉与农民增收摘要:“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分析石堡川灌区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对灌溉管理、节水改造、优质服务以及支农惠农等措施实施,在为农业服务中为农民起到减负增收的作用。 关键词: 水利三农 增收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党中央就“三农” 问题每年年初下发一号文件,反映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切身利益,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做为灌区灌溉管理单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决定了水利灌溉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有着更为直接、更
2、为密切的关系。做为灌区就是做好灌溉管理工作,服务于灌农,通过为灌农减负增收,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水利灌溉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耕地是农民增收收致富的基本资源,水做为农作物生长的“三要素”之一,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作物种植结构呈现出多种类、多品种、高产量、高效益的变化,农作物对水的依赖性更为强烈,灌区的作用就愈来愈突出。石堡川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接缘地带,属典型的旱塬缺水区,耕地面积 76 万亩,工程控制面积 52 万亩,灌溉范围涉及延安、渭南两市的洛川、白水、澄城、蒲城 4 县 16 个乡镇 180 个行政村的 40 万亩农田灌溉,辖区内农业人口 25.1 万人,劳动力 12
3、.5 万人。灌区运行四十年,灌溉引水累计 7.8亿 m3,创造社会效益 30 余亿元,改变了当地传统的旱作农业习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较快调整,粮经比例由开灌前的 9:1 提高到 5:5,复种指数达到 1.35,粮食总产 16700 万 kg,灌溉效益十分显著,灌区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油菜、苹果为主,成为关中道上粮食生产基地和苹果优生区,粮食生产自给有余,农民人均纯收入 1650 元,为区域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骨干工程的整体效能。 2、节水改造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节水灌溉已成为灌区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石堡川灌区田间基础设施改善
4、与建设主要依托世界银行贷款中低产田改造和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完成改造田块 55 个,改造灌溉面积 1.26 万公顷,新修斗渠 110 条,长度 201.74km,分渠 506 条,长度 276.15km;平整土地 2000 公顷。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工程项目的实施,大大地改变了田间工程配套差的面貌,使群众用水条件得到改善,引导灌区产业结构向着“两高一优”模式发展。改造工程运用情况良好,直接效益体现在田间工程衬砌率由项目实施前的 30%提高到现在的 62%,减少了水量损失,缩短了流程时间,灌区斗渠综合系数由原来的 0.8 提高到 0.85,按灌区斗渠年可节约水量 500 万 m3;新增灌溉面积 447
5、5 公顷,改善恢复灌溉面积8050 公顷。改造后,改造区的农作物单产有较大幅度提高,小麦由以前的每亩 200kg 左右提高到 400kg 左右,最高达到 550kg,玉米由原来的亩产不足 500kg 提高到 800kg 左右,最高达到 1000kg,灌区复种指数由原来的 1.1 提高到 1.5,同时通过 62 个田块改造,新增和扩大灌溉面积,使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按灌区作物种植粮经比 5:5,估计改造后苹果每亩灌溉增产 500kg,粮食每亩灌溉增产 130kg 计算,改造区域内新增农业产值按灌溉增值 40%分摊,可增加 4200 万元。灌农亩均浇地费用下降 610 元,人均收入增加
6、 200-300 元。 3、优质服务是农民增收的可靠保证。改革基层用水管理体制是灌区改善用水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是民主治水管水思想的体现,也是水利部门尊重灌农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基层灌溉管理向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灌区本着改造与改制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农民用水者协会,将工程的经营权、使用权交由协会经营管理,至 2008 年,斗渠改制 322 条,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35 个,股份合作形式管理斗渠 4 条。协会成立解决了斗渠及以下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建设好,管理差”的问题。协会管理的工程,工程完好率保持在 98%以上,群众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投工投劳积极性高,
7、其次减少了管理中间环节,协会组织专业服务队,直接送水到地头,结算收费到农户,为灌农亩均节省浇地费用 5-8 元,降低了管理成本和群众浇地负担。同时农水和谐矛盾少,协会成立后,灌农将工程管理、收费、浇地看作自己的事,水事纠纷没有了,可以说,达到了群众放心满意,灌区管理单位省心的效果。 4、执行终端水价是减负增收的必要措施。 “终端水价”的实质是“一价到户” ,是用水户欢迎的水价计收方式。在执行中推行了“四到户一公布” (送水、结算、收费、开送票到户、公布帐务)管理办法,并全面实施了用水到户花名册制度,在灌农签字后,由斗长将花名册交管理站作为农户结算收费的依据,变原来的行政组织用水模式为专业服务模
8、式,减少必要的管理费用开支。执行中全面建立“一卡、一话、一箱、一栏、一员”的“五个一”监督机制,具体内容是每户一张农户水价明白卡;局站设立举报电话;局、站、段设立灌农意见建议箱;逐斗设立水费帐务公布栏;每村聘请一名水费廉政义务监督员。实行“五个一”监督机制,有效制止了加收浇地费用的现象,提高了送票入户率。完善各级帐务管理,建立起分级建帐,分项建帐,专款专用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各级水费、基层管理费、浇地费、改制斗改造金四本账,同时加强财务监督,实行灌季审计和年终审计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各项支出合理到位。执行终端水价政策以前,村组存在在浇地费用中加价的现象。通过调查数据对比,新的水价政策亩均降低浇地
9、成本 5 元,以每年 20 万亩次计算,每年灌区可为灌农减少浇地费用达到 100 万元。 5、 “灌区+农户”的高产示范田和“粮果一价”双措施刺激农民增收。2005 年灌区灌区果价滑坡,果农务果积极性受挫,甚至有毁林复耕现象发生的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灌区采取了粮果一价,统一执行粮经作物浇地价格的临时性直接惠农措施,大大调动了果农浇地务果的积极性,保证渭北苹果优生区苹果基本面积和产量。每年灌溉面积 20 万亩次,粮果比例 1:1,亩均灌水定额 70 m3 计算,亩均让利 8.4 元,年为果农累计让利 84 万元,最高用水年份让利达 100 万元以上,大大保护了果农的务果积极性。 虽然农民亏本
10、种粮的报道屡见不鲜,但通过灌区筐年的跟踪调研发现:相当数量的高产田。包括交道乡的交道村、王庄的白草原、太贤村,均有高产田出现。这些田地,亩产玉米平均达到 1600 斤,亩产小麦达到1000 斤。如王庄镇水洼村一组的叶会明,小麦浇了两水,亩均总投资360 元,产量 1050 斤,种粮纯收入每亩达 400 余元。究其原因,高产(排除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主要由施用含有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新品种(良种)+2 次以上灌溉有关,灌区以其为示范,各管理站组织重点用水户进行参观学习,有效地带动了灌区高产田不断涌现。目前灌区高产示范田已初步发挥了高产的示范效益。但是,要保证农业高产,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投入和农资补贴力度,避免因用水困难及农资价格上涨引起农民投资不起而导致高产模式夭折,同时,其它涉农部门也要提供相应配套技术支持,以农业的持续增产高产来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7、结论。灌区水利工程和优质服务以及支农惠农措施切实起到了为农减负增收的作用。今后灌区继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力度,尤其是田间工程配套投入上下大力气,实现硬件设施有保障,软件管理效果佳,才能使农业长期丰产,农民长期增收,真正体现水利和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