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成瘾”成果研究摘要网络成瘾,已经被认定为一种心理性异常症状,可能产生角色错位、人性异化、自我迷失、道德失范、技术崇拜等心理危害。很大程度的影响了网络成瘾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近十年来,对网络成瘾的研究较多。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到对网络成瘾的发文成果的研究中,分析出与网络成瘾相关的关键词和领域,以及研究网络成瘾的作者合作情况。 关键词网络成瘾;社会网络分析;关系网络;研究成果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0.005 中图分类号G2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0-0023-06 电子技
2、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了当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普遍使用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已经被认定为一种心理性异常症状,导致了角色错位、人性异化、自我迷失、道德失范、技术崇拜等心理危害。很大程度的影响了网络成瘾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近十年来,对网络成瘾的研究较多。 “关系网络” 、 “社会网络”成为了关系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到对网络成瘾的发文成果的研究中,分析出与网络成瘾相关的关键词和领域,以及研究网络成瘾的作者和机构情况。通过对2CSSCI 中对关键词为“网络成瘾”文献的检索,获得“网络成瘾”相关研究成果的基本信息。文中主要对相关研究
3、成果的关键词和作者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的词间关系、作者合作关系的网络图。从而,找出“网络成瘾”研究的集中区域和主要研究者。 1 基础理论 1.1 网络成瘾 1.1.1 概念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 ,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 1.1.2 表现 网瘾综合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上网时精神兴奋,心潮澎湃,欲罢不能,时间失控。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而忽视与社会的交往、与家人的沟通,甚至对上网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以致不能分离。 1.1
4、.3 网瘾标准 网瘾标准,制定者根据上网时间而制定的标准。该标准的代表为中国 2008 年年底推出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该标准将每天 6 小时且连续 3 个月视为网瘾。2009 年 8 月有媒体报道中国 2010 年将推出新的标准,初步定为每周 40 小时,但该标准遭到 IT 工作者的质疑。而且该标准遭到中国卫生部的否定,认为报道不实。至今,国内并没有公认的标准。 3根据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如果个人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超过 6 小时,且符合以下症状标准超过 3 个月,即为“网络成瘾” 。 (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
5、、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中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同时,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中一条: 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程度; 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 固执地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 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美国心理学会评估网瘾的鉴别标准: (1)每个月上网时间超过 144 小时,即 1 天 4 小时以上。 (2)头脑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 (3)无法抑制上网的冲
6、动。 (4)上网是为逃避现实、戒除焦虑。 (5)不敢和亲人说明上网的时间。 (6)因上网造成课业及人际关系的问题。 4(7)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久。 (8)花许多钱在更新网络设备或上网上。 (9)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满足。 凡有 5 项以上的回答为“是” ,即说明上网成瘾。 2013 年 10 月 1 第 33 卷第 10 期 1 现?代?情?报 1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1Oct.,20131Vol.33No.102013 年 10 月 1 第 33 卷第10 期 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成瘾”成果研究1Oct.,20131Vol.33No.10
7、1.2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图论、概率论和统计学等学科都对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社会网络分析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在统计方法沦上的突破更离不开统计技术(特别是Loglinear 技术和 Logistic 回归技术)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如斯科特(Scott,2000)所说,社会科学、数学以及统计学的发展都为社会网络技术的推进做出了贡献。 1.2.1 概念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要分析的网络中不同节点(研究对象/事物)所构成的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理论,如“中心性”指标实
8、现对研究领域网络中节点“权利”的度量;凝聚子群分析中“成分”的方法实现对研究领域作者/机构网络中合作团体的划分。 1.2.2 心理学中社会网络的发展 许多学者指出,首次使用“社会网络”一词的学者是 J.A.巴恩斯5(Barnes,1954) 。实际上,诸如“关系” 、 “网络”以及“结构”等核心概念几乎是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中独立发展起来的。社会网络分析的先驱来自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例如莫雷诺(J.L.Moreno) 、卡特赖特(D.Cartwright) 、纽考姆(T.M.Neweomb)以及贝弗拉斯(A.Bavelas)等。 30 年代初期,许多重要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纳粹德国逃亡到美国,其
9、中勒温(K.Lewin) 、莫雷诺和海德(F.Heider)是著名的代表。(1)莫雷诺对社会网络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J.L.Moreno,1889-1974)的研究兴趣是,心理疗法能在多大程度上用于揭示“择友关系”的结构。通过应用诸如实验、控制观察和问卷技术等,他和同事们致力于探索如下问题:在什么方面,人们的群体关系既成为他们行动的限制性因素又带来机会。 他于 1934 年出版了关于社会计量学方面的专著谁将生存? (Who shall survive?) 。1937 年,在他的大力倡导下, 社会计量学(Sociometry)杂志诞生。在许多著述中,莫雷诺研究了在心理学意义上,人的行为与
10、他所谓的“社会构型” (Social configuration)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Moreno and Jennings,1945) 。简单地说,社会构型是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的诸如选择,吸引,厌恶、友谊等具体的关系模式,这些模式也是大规模的“社会集合” (aggregate) 。 莫雷诺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社会计量学,发明了“社群图”(sociogram) 。在他之前,人们已经谈到了关系“网” 、 “社会结构”等概念,有时直接谈到了关系的“网络” 。但是,没有人致力于把这些想法6系统化。莫雷诺恰恰抓住了这个课题,他用“点”代替个人,用点与点之间的“连线”来代表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社
11、群图方法。莫雷诺认为,社会构型具有明确的、可区分的结构。在用社群图表达结构的时候,允许研究者展开联想,例如,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的。莫雷诺认为,在社群图中,可以通过寻找“领袖”和“独立的个人”来揭示其非对称性。 (2)勒温的贡献 除了莫雷诺之外,勒温(K.Lewin,1890-1947)也研究了群体行为。他把群体行为看成是相互冲突的社会力量的一个函数,其最著名的理论是“场论” 。 1945 年,勒温接受麻省理工学院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教授和主任的职位,在此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心,后来把它搬到了密西根。该中心重点研究社会观念和群体结构。他把群体行为看成是由行为所处的社会力量场决定的。
12、他认为,社会群体存在于一个“场”中, “场”构成了群体及其所处的环境。但是“环境”不应该被认为是外在于群体的独立因素!对群体成员起作用的环境称为觉察环境(environment) ,它相当于符号互动论者托马斯所说的社会“情境” (situation) 。因此,群体及其环境就构成了一个单一关系场的要素。 勒温认为,社会空间的这些结构特点可以通过拓扑学(opology)和集合论(set theory)加以分析。用数学术语来讲, “场论” (field theory)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在一个关系系统中群体及其环境的互依性。在拓扑学研究中,社会场被看成是由途径(paths)连着的点(point)7构成
13、的。点代表个体、个体的目标或者行动等,而路径代表线的因果序列。因此,场论模型描述了社会构型中因果的、互动的关系。尽管这只是“定性”的描述,但也为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海德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海德(F.Heider,1896-1988)倡导的认知心理学也为社会网络分析做出了贡献。 海德最初的工作(Heider,1946)是对态度和观念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他特别关注的是,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是如何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的。他对“结构均衡” (Structural balance)的研究是最有名的,后来的社会网络分析在“结构对等性” (Structural equivalence) 、
14、“规则对等性” (Regular equivalence)等方面的发展都来源于此。他认为,个人所拥有的不同态度只有在不产生心理张力的时候才会达到平衡。因此,心理平衡要依赖于个体所坚持的各种观点不互相矛盾。海德也关注人际关系的平衡,认为可以把态度分为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两类。当态度都是“积极的”或者都是“消极的”时候, “平衡”才可能达到。 2 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2.1 数据来源及原始数据情况 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中,以主题词为“网络成瘾”+“网络偏差”进行检索,检索出 1998-2011 年间,关键词包含“网络成瘾”或“网络偏差”的文章 175 篇。提取出这 175 篇文献的关键词、作者、
15、机构等信息。 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先做以下简单的处理: 82.1.1 切分词 根据所得信息切分关键词/作者,分别获得关键词/作者的全集(根据文献记录中的标识符“/”切分出独立的关键词或作者) 。 2.1.2 生成词出现情况记录表 对切分出的关键词/作者进行排序,然后根据各关键词/作者出现的情况,生成带文献 ID 号的记录关键词/作者出现情况的倒排文档(此时将相同的关键词/作者需要整合,作者名相同的需要根据作者所在机构判别作者是否是同一作者) 。 2.1.3 合词 根据所生成的倒排文档,将关键词/作者相似,主要是关键词相似和属于同一领域的进行合并。并删除频率极高和极低这类没有统计意义的关键词/作者(
16、如本文中关键词“网络成瘾”频率高达 175,出现频率为100%没有统计意义;频率为 1 的统计意义很小) 。 2.1.4 统计并生成关系矩阵 根据生成的精简后的倒排索引文档,生成对应的关系矩阵。 2.2 生成关系矩阵 以关键词为例,以下是关键词之间关系矩阵的构建算法: 关键词和文章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EK-P=(Ki,Pj)(Ki,Pj)=KPij,其中 Ki 为高频关键词集合 K 中的元素,Pj 为文章集合 P 中的元素,KPij 代表着关键词 Ki 与文章 Pj 之间的关系强度,KPij 的值为: KPij=1 关键词 i 在文章 j 中 0 关键词 i 不在文章 j 中 9矩阵 OK;P
17、=KPijnm 为两者之间的关系矩阵,n 和 m 为高频关键词集合和该领域文章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而关键词网络 GK,以关键词作为网络中的节点,以关键词之间的共现作为网络中的边。关键词网络表示为 GK=(K,EK-K) ,其中K=(K1,K2,Kn)代表着高频关键词集合;EK-K=(Ki,Pj)(Ki,Pj)=KPij代表着关键词网络中边的集合,KPij 代表着关键词 i,j 之间共现的强度,即表示同时包含关键词 i,j 的文章数量,OK;K=KPijnn 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矩阵,OK;K可表示为: OK;K=KPijnn=OK;POK;PT=KPijnmKPijTnm OK;P为关键词与文章
18、之间的关系矩阵;OK;PT 为矩阵 OK;P的转置。 按以上方法,构建出关键词间的关系矩阵,作为可视化网络构图的基础数据。 2.3 关系可视化 使用 UCINET 工具,根据得出的关系矩阵,将词/作者间关系,以节点和路径的方式显示出来,形成对应的关系网络(基于点度中心性) 。 3 结果分析 3.1 相关研究基本情况 在 CSSCI 中检索 1998-2011 期间,以“网络成瘾” ,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发文情况:成果共 175 篇,2002 年及以前基本没有,2006 年以来对网络成瘾的研究较多。2011 年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在 2012 年 3 月检10索时截 CSSCI 中 2011 年
19、数据收录不全。 仅由发文情况来看,我国对“网络成瘾”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于2001 年,在 2004 年开始研究趋热。2006-2010 年研究基本达到一个较热的阶段,近几年又有一定的趋冷态势。但由于 2011 年数据不完整,这一结论还存在争议。但毋庸置疑,根据发文量的增加不难发现近几年对网络成瘾的研究趋热。 根据统计结果,合并后得出的关键词共 277 个。对网络成瘾的群体、症状、干预治疗、产生原因、量化方法与过程等都有一定的研究,也有部分研究对干预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间网络关系显示,几个点度中心性(按度,即关系数量统计)较高的结点依次是大学生、青少年、心理健康、人格特质,这些都与人密切相关。而且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青少年,这与网络的发展以及使用的群体是密切联系的。 3.2 关键词分析 检索所得的数据的词频与关键词个数呈现出指数递减规律。频次为17 的关键词数依次为 209、36、14、5、4、1。由图 1,可看出随着关键词的频次增加,对应的次数减少,呈现“重尾现象” 。 1 图 1 关键词频次分布图 根据 1973 年,Donohue 提出的高/低频词阀值计算公式: T=(-1+1+8I1/2)/2 I1 为统计的文献数。检索结果中,I1=157 带入公式计算出 T=12,词频 12 为高频词。统计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词汇有,大学生、青少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