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生态文明目标下广西乡村环境教育研究摘 要广西乡村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许多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激化了人地之间的矛盾;环境教育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面对广西乡村环境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强化乡村环境教育的观念、整合环境教育的力量、优化环境教育的制度等措施,提高环境教育的有效性,以期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环境教育;广西乡村;生态文明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的一种文明形式。广西的乡村具体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且人口较分散的地方。近 30 年来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的
2、同时,以土地退化、生态失调、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广西乡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教育是以解决因人口增长、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指导调整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它可以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广西乡村环境教育现状 (一)有环境教育氛围的影响 环境教育是树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手段、是贯彻2环境、资源法规的有力保证、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关键;1学习会通古今与东西的生态思想,是当今人类的选择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环境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通过密切结合行业来开展,中小学的基础课程
3、的教育工作中开展实施生态环境可持续教育的研究,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也可进行生态环境教育,2在中学化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施,3尤其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4通过加强野外教学提升环境教育效率。5此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学生要培养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在产业发展中如生态旅游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7可以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保持与国内的环境教育同步。 (二)有环境教育的迫切性 依据当前的广西生态环境分析显示,8生态环境潜在脆弱区所占比例为 12.65%、轻度脆弱区 44.97%、中度脆弱区 20.98%
4、、重度脆弱区11.89%、极度脆弱区 9.52%;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广西的环境质量已在迅速地下降。9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原有的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致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10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的严峻现实,11城镇化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12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是首选途径,13迫切需要建立环境教育的机制。 三、广西乡村环境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31.国家发展的新要求 环境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直接提到“生态”或“环境”字眼的地方达 45 处,相比 2007 年的十七大报告
5、中提到的多出 27 处,相差仅仅 5 年的时间里对“生态” 、 “环境”的大幅关注,说明是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的深刻反思,是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情感、价值和态度,是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心。 2.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 2006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2007 年该区
6、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 ,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 年该自治区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 共同推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协议 。2011 年该区政府审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倡导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保护和修复广西生态环境。以上提高了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提升了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挑战 41.实施正规教育的师资落实不到位 宏观上,从 1992 年后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推广,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环境教育学科层面
7、相继得到建设与完善;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的科学 地理课程纳入环境教育的内容。 在广西乡村的小学和初中学校里,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此外,在高等学校也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等,总的来说,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然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单薄甚至缺失。2011 年调查广西乡村的 13789 所小学、8732 个教学点的科学教师的配备情况,基础课程中的科学课程基本上没有配备科学专业教师;学校对科学课程的实施有极大的随意性,可上可不上,任何专业教师都可以上课,上课也是简单的。非专业
8、教师的上课仅凭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研究的传统,让学生去亲近大自然、了解生态,实施传统的社会教育,但是对学生们进行环境平等和社会变革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缺失的。有证据表明,学生们不具备对环境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采取一定行为的能力。从初中的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的实施来看,2012年,随机对广西 30 所乡村初中学校地理课程的教师配备情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 30 所学校中有 10 所初中没有配备地理教师,剩下的 20 所初中合计仅有 38 位地理教师;38 名地理教师在 30 所学校合计的教师数2039 人中,占 1.8%;总学生数 25363 人与地理教师 38 人比较,比值为5667 比
9、 1;可见,地理教师辐射力的力单势薄且进行环境教育的不到位。不仅如此,如果地理课堂进行环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搞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兴趣转移到地理学科,还会遭到学校领导及其他科目老师的反对;为此, 科学 、 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效果不佳。具体的表现为学生对现实环境中有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现象好奇心淡薄,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以及爱护环境的行为和习惯漠不关心。可见,校内环境教育的有效性低,难以带动非正规教育、校外教育的延伸与发展、难以达到让学生从小就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良好教育,也无法实现通过个体学生以点带面的给学生家庭其他成员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意识的目的。 2.社会团体整合的
10、教育力量弱 本来,广西的新闻媒体、企业、NGO、政府、学校、社区、家庭乃至各类教育场所等社会单元都是非正规环境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然而,针对广西乡村的具体情况,利用自身的优势,实施相关的各类环保会议、环境主题展览、竞赛活动、环保教育培训、专题性环境教育活动等有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少,更谈不上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环境教育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实施。当下乡村的人们还普遍停留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是为了致富这个目标的认识水平上;乡村农业和生活等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从不处理的现象极为普遍。完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工具的使用,展开公众参与的环境
11、教育的力量,但是,现实的情况显示,现代交流手段与乡村环境教育的整合度低,只能让乡村的环境越来越糟糕,渐渐丧失了乡村原有的生态优美的优势。 63.制度建设的迟缓导致环境意识不强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乡村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需要通过教育互动、建立保障支撑作用的环境制度来进行。然而,广西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2006 年广西自治区政府才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2007 年广西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才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 年广西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与共
12、同推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协议 。2011 年广西区政府才审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从宏观上来看,可以说2006 年以前,广西对环境保护的制度层面上的支持意识和实践有较长时期的缺位,也就谈不上环境教育的广泛实施。但是,与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其质量的优劣如果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和身体力行,就难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与人的相关性的自觉表现来源于人的实践性,而人的素质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环境教育。 四、应对的措施 (一)强化乡村环境教育的观念 加强环境教育力量系统的建设,通过校内外的教育、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
13、,扩大关心和关注的范围来把个人、环境、集体的价值联系起来,建立可持续性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需要、理解以及期望的紧密性,建立一种对环境、对他人和未来的责任感,并把这种责任转化为个人和7集体生活的行动的信仰、知识和技能;强化在尊重他人及其文化的同时,达成与理想、环境的合理的平衡,通过识别个人行动与集体行动、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对环境不确定性做出积极反应与自由的、有益的质疑的能力,努力使乡村的人们养成一种环境整体性的视野,形成一种内化的自觉性的环境教育的观念。 (二)整合环境教育的力量 首先,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并联合地方政府和乡村共同促进。设立环境协调人员对乡村
14、环境教育从规划到活动实施进行有效性的指导,强化环境教育作为乡村的个人的一种终身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来执行。其次,强化乡村学校的科学和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在校的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引导,能够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体会环境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以及对生存环境的洞察力与理解力,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提升学生对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感知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即通过学生带动家庭成员、亲友及邻居,认识环境与社会的重要性,促进乡村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再次,复兴那些曾经构成教育体制的基本所固有的、进步的价值观的方法,尽可能的与乡村宗教、祠堂生活有效结合。因为,参与到乡村有世俗标志且象
15、征着积极向上的宗教的社团系统中,其中的权威人物能够抓住足够多的人,能将环境教育实践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最后,利用手机、电视、网络的交流通道,持续性的传播相关乡村环境教育信息,使环境教育的内容被乡村大众内化成为可能。总之,整合社会的力量将富有建设性的环境教育理念及内容传递下去,从而实现环境8教育的构想。 (三)优化环境教育的制度 环境教育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价值、技术、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反思,随时能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持续性联系的各种行动。为此,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尤其是环境教育的制度的建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其特别的重要性。宏观上,从乡村环境教育研究到强调
16、其中的复杂性,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发展了 20 多年,然而,在环境中的教育和关于环境的教育这两种形式仍占优势,这仅是一种松散型的感觉式的教育模式,缺少实效性。然而,共同的环境责任是制度的要求,建立来源于乡村的核心价值的环境教育制度,那么,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劳动力的期望,就能通过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各种活动来实现,面对即将到来的“后现代”世界的可能及其所面临的困境而言,将是必不可少的;制度让人们参与以及它所带来的变化,才是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五、结论 环境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极为重要;把环境和发展教育作为环境
17、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适合乡村实际情况环境教育的开展, 可以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价值观、态度以及技能,并实现公众对环境决策的有效参与。 参考文献 91贺建林.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搞好生态环境教育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7):29-31. 2徐秋艳.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策略J.幼教天地,2012(21):188-189. 3葛长龙.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0, (7):73-74. 4陈锦涛.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5):69-70. 5朱清泉.加强野外教学提升生态环境教育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
18、刊,2007(119). 6黄宇.可持续发展视野中大学面临的挑战与责任J.教育文化论坛,2010(5):6-9. 7周俊满.在生态旅游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4-16. 8周兴.广西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6):1-8. 9卢远.广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47-52. 10苏杨.解决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6(57):37-44. 11李明慧.环境污染转移对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11):243-246. 1
19、012蒋洪强.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边际环境污染效应变化实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2(2): 293-297. 13黄桂平.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6(6): 690-692. 14Joy A. palmer,田青,刘丰译.21 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15 John Huckle Stephen Sterling 主编,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 16韩梅.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作者简介陈桂秋(1963) ,广西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