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摘 要】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特定要义是:教材编著者、任课教师和学生三方都应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变“知识导向”为“问题导向” 。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 “理论联系问题”的教育理念意义十分重大: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问题导向;理论联系问题;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要科学的设置“问题”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丛”和“问题链” ;(2)教师要鼓励和训练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3)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思维方
2、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4)必须保证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课程的总学时和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 一、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要义及价值 (一) “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这里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不同的时代必然有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历史的动态的普遍的根2本的大问题。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重要结论,昭示了当时的大问题就是消
3、灭剥削,彻底解放无产阶级。而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代,大问题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这也是当代中国最响亮、最鼓舞人心的时代口号。 如果说马克思所讲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历史的动态的普遍的根本的大问题的话,那么毛主席所讲的“问题”则是“没有解决的矛盾” ,应该包括大问题(宏观的) 、中问题(中观的)和小问题(微观的)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问题。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经指出:“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 百度百科对“问题”的含义作了以下多种诠释:(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4、(2)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3)关键;重要之点;(4)事故或意外。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问题就是客体的现存状态与主体的理想要求之间的差距。 “问题”的外延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即“问题丛”和“问题链” 。“问题丛”是指横向的、有并列关系的犹如“丛林”一样的问题,如“经济问题” 、 “政治问题” 、 “文化问题” 、 “社会问题” 、 “生态问题” 、“教育问题” 、 “科学技术问题” 、 “道德问题” 、 “宗教问题”等等。而“问题链”则是指纵向的、有着密切前因后果关系的动态的犹如“链条”3一样的问题。如“什么是基尼系数”?“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是多少”?“贫富悬殊过大会带来哪些社
5、会危害性”?“如何才能完成从贫富悬殊到共同富裕的战略转换”?等等。 “问题丛”和“问题链”主要来自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具体细分,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全人类的大问题,即马克思所说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比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温室效应”与“生态危机” ;“国际反恐”等等。 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大政方针。比如:“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是师生观察社会现象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或质疑。比如:“如何才能保障好人必有好报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吃人的下水道,该
6、由谁来管”?“如何规范路边和桥下的民工市场”?“如何避免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等等。 四是师生对某些社会思潮的模糊认识。比如:“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社会主义终结论 ”?“拜金主义” 、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 、 “奢靡之风” 、 “新自由主义” 、 “民主社会主义” 、 “存在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等。 五是学生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学业焦虑、异性交往、社交恐惧、就业压力、应聘被骗、工作繁重、经济拮据等等。 4六是师生对教材和参考资料的疑问或质疑。 (二)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要义及价值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并非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停地
7、向学生提问“问题” ,也不是单指学生勇敢地向老师质疑“问题” 。而是指:教材编著者、任课教师和学生三方都应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变“知识导向”为“问题导向” 。教材编著者要在教材的每一章以提出“问题”开始,而以“解决问题” (主要是“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思路,而并非政策与定论)作结。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是” 、 “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结构模式,精心设置(或鼓励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并能引起学生讨论和思考兴趣的“问题” ,通过讲解(分析问题) 、提出设想和思路、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达成共识、最后形成结论(解决问题) 。学生和教师平等对话、展开辩论、澄清思想
8、。作业和考核要变过去“考记忆” 、 “考理解”为“考思路” 、 “考能力” (即考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类型应以“问题链题型”为主。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与“问题教学法” 、 “研究型教学法” 、 “发现教学法” 、 “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都有密切联系,但也有所区别。我们把“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精华抽取出来,以“问题”引领课堂教学,这是一致之处。但“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除了以“问题”切入课堂教学,还包括教材、作业与考核都要突出“问题导向” ,过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则注重“理论联系问题” 。其实, “实际”和“问题”是不完全相
9、同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5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好,如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那又有何用呢? 不少学生认为现有的思政课教材“枯燥” 、 “空洞”和“无用” ,课堂上听一听,课下抄一抄别人的作业就万事大吉了,极少有人沉下心来读教材。如果教材编著者在教材的每一章都精心提出重大的具有一定难度并能引起学生讨论和思考兴趣的古今中外的“问题” ,而以“解决问题” (主要是“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思路,而并非政策与定论)作结。就会大大提高学生读教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绪论”部分中,就应提出、分析、论证和解决以下“问题链”:(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 “马
10、克思主义过时了吗”?(3)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4) “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如能较好地回答这四个问题,那么“绪论”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但遗憾的是我们现行的教材并没有把这四个问题回答清楚而显得不尽如人意。 对于作业与考核,主要采用“问题链”型试题。比如: 材料 1:新华网上海 2012 年 7 月 25 日电称:截至 2012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 5.3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 39.9%,其中网络游戏用户达到 3.3 亿人,占网民人数 6 成以上。 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同时指出:“网民中,学生占比为
11、 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很显然,从 PC 和手机的使用率来看,绝大部分为大学生网民群体。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 。截至 2012 年 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 3.88 亿,超过电脑上网用户的 3.86 亿人;而农村网民数量达到 1.46 亿人,占中国网民人数的 21.7%,而且正呈现快6速增长趋势,仅 2012 年上半年就增加了 1463 万。 材料 2:有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底,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 4.2 亿,青少年日渐成为手机网民的中坚力量。57.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手机网民” 。许多学生表示手机不离身,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几乎每天都使用手机娱
12、乐或交流,如看新闻、听歌、聊 QQ、刷微博、上人人网。(资料来源:2013 年 2 月 28 日湖北日报 )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什么是“科学技术”?(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3)互联网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4)当代大学生在广泛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如何做到兴利除弊? 类似这样的“问题链”型试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可得分。很有针对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学生作答时饶有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 “理论联系问题”的教育理念意义十分重大: (1)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和保持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
13、浓厚兴趣,必须解放思想,把“知识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 。我国传统的教材和教学只有知识、答案却很少有“问题” ,使得相对低级的记忆能力得到了比真正有价值的思维能力更多的重视,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麻木和沉睡。而强化了“问题意识” ,实施了“问题导向” ,就能大大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积极的发散思维和强烈的建构激情。7比如:在 2012 年 10 月,当我讲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目时,央视二台正好已播完辩证看 务实办 ,于是我就将道德风气如何提升那一集下载下来放给学生看。视频一开头就播放了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两辆汽车碾轧倒地,有
14、18 人从旁路过却漠然离开无人相助的情景,接着又播放了好司机吴斌在肝脏破裂剧痛难忍的紧急关头沉着刹车、拯救乘客的惊人壮举。这段视频播完以后,我就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道德滑坡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当前道德滑坡现象究竟是主流还是支流”?“你认为怎样才能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接着进行分组讨论。每组指定一人做好讨论记录,半小时以后,要求每组选出一人作重点发言,最后我再总结。多数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收到了道德说教式教学无论如何也收不到的良好效果。除了任课老师精心设置问题之外,我还发动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精心梳理,划分类别,挑其要者,让学生展
15、开讨论,鼓励每个学生为阐明自己的观点而勇敢地与老师和同学辩论,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后求同存异,争取基本达成共识。由此让学生深刻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乐趣。 (2)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有不少优点,但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教师“说教式”的“满堂灌” ,用了课件授课以后又演化为“说教式”的“满屏念” ,学生难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本意8是:“我演你看” 、 “我讲你听” ,可效果究竟如何?实则“我演你不看” 、“我讲你没听” 。老师眉飞色舞,学生优哉游哉;老师很郁闷,学生很逍
16、遥。这种老师累死、学生闲死的单向度的课堂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把学生惯“懒” 、惯“懈”、惯“拙”了,使得大学生再也没有高考时的动力和激情了。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重新激活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哪?究竟怎样才能唤起大学生沉睡的潜能哪?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哪?“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 “理论联系问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就是有效途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把教师和学生全都解放出来,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在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批判、创新能力;而学生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被动地
17、“看”和“听” ,还要主动地“想” 、“说” 、 “辩” 。 而针对具体“问题”的“看” 、 “听” 、 “想” 、 “说” 、 “辩” ,就有可能像朴实的石头之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从而把学生的活跃的创新思维火花从师生和生生互动过程中迸发出来,培育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著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曾经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其实是很小的,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问题意识”就是人的一种“正能量”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是对“
18、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二、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9(一)教师必须实现角色转换 “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要求教师必须从“导演”加“演员”的角色转换到“导演”加“教练”的角色上来,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沉睡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发扬探究精神;“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更好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辨清是非;“启发”认知冲突,大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点拔”问题的关键之处,使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问题定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总之,要使“问题”充满教学全过程,对教
19、师的要求不是轻松了,而是更高了。 (二)科学的设置“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始于惊奇和疑问。即是说“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善于科学的设置“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且围绕着“问题”展开而非围绕“知识”来展开。 要科学的设置“问题” ,亟需加强教材、辅助教材和网站等基础建设:1、 “教材引导教师”“教师引导学生” 在教材每一章的开头部分都提出几个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重大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以后正文的展开过程中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应增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章
20、。10撰写这一章,开头的切入点就是概括地提出“温室效应” 、 “资源枯竭” 、“生态恶化” 、 “人类自然退化”等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的重大问题。为全章内容拉开序幕。全章内容最后落脚到“如何应对生态危机”上。对于教材概括提出的这些重大“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利用视频和课件生动形象的进行发挥。以达“教材引导教师”“教师引导学生”的“问题导向”式教学。 2、编写辅助教材XX 问题汇编 教育部可组织尝试编写和不断随着时事变化而更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题汇编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问题汇编等以活页文选形式出现的辅助教材,以供教师和学生随时阅读、思考和研究。 3、
21、教育部和各有条件的高校都应建立“大学师生思政课问题研究”网站。师生都可免费下载论文、课件、视频、电影和政论片等等。可针对思政课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丛”和“问题链” ,号召全国大学生都来集思广益,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凡对“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的帖子,发帖人都会得到一定的积分奖励和实物奖励,发帖人解决的“问题”越多,累积得分也越多,可以借鉴打电脑游戏升级的做法,给发帖人定级和升级。如初级为“解决问题新手” 、 中级为“解决问题能手” 、 高级为“解决问题高手” 、特级为“解决问题大师” 、以此通过网络进行“解决问题”网友大海选,极有可能发现脱颖而出的创新型人才。还可创建名曰“直面中国问题”的 QQ 群,给大学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