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综述摘 要:在综合当前学术界对随迁子女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随迁子女就读意愿以及各地政策两方面对目前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现状情况进行总结;其次总结目前初中后教育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结合现状与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87-03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兴国家兴,少年强国家强。在大力倡导“中国梦”的当今,维护教育公平,让生活在城市边
2、缘的随迁子女享受与城市里的孩子同等的教育,拥有同样的圆梦机会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努力和奋斗的方向。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难”问题得到解决,以及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群体的客观存在,合理认识其发展变动趋势,满足其义务教育阶段后继续教育的需求,作为链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初中后教育则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焦点。 学者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做出了界定。吴霓从户籍属性分析,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两个群体,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的随迁子女1。桑锦龙等认为,目前各界关注的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问题主要针对群体2是指具有“落户”特征(在流入地完成或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有
3、的甚至没有回过户籍地)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问题,特别是其中生活水平较低、主要从事一般性经营活动或艰苦行业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问题,这部分人群在流入地正常接受初中后教育有着强烈的诉求2。 因此,本文关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要针对的是在流入地生活超过一年以上,经济条件、生活水平不高,处于城市边缘的进城务工者的随迁子女。他们社会地位不高,对他们而言,教育是社会流动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比较公平的方式。 一、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的现状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后继续教育的意愿分析 吴晓燕、吴瑞君在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现状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农民工
4、子弟学校初中毕业的随迁子女及其父母继续接受教育是普遍的意愿,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留在上海继续就读3。此外,他们调查发现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对就读学校的选择意愿差异较大:就读公办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初中毕业后,主要选择在公办高中借读,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主要选择在“三校”继续就读3。 杨东平、王旗(2009)在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教育意向调查中也发现,绝大部分随迁子女希望继续在北京接受教育读普通高中4。中央教科所 2008 年的一个调查表明, “由于公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好,农民工家长更希望子女在流入地高中学习,享受城市优质教育”34。 上述两个对京沪两地随迁子女就读意愿的
5、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毕业学校类型是公办还是民办,随迁子女父母对子女的希望都是继续接受教育。但在选择学校方面出现了略微差异,希望就读普通高中的随迁子女父母公办学校比例要比民办学校或者自办学校高。 (二)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类型与特征 叶庆娜指出在现实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问题与其能否在流入地参加中考相关5,吴霓根据 2009 年 10 月至 2010年 3 月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展的专题调研发现,在城市继续上高中是随迁子女家长对孩子未来出路的首要选择,而且异地中考政策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初中毕业后的“去留”选择6。 叶庆娜以“高中教育开放度” 、 “
6、高中教育开放路径”及政府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三个维度,将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问题的政策文本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附条件的完全放开型。这一类型的中考招生政策门槛较低,普通高中也面向随迁子女开放,如江苏无锡、安徽合肥等;第二,中等职业教育优先放开型。部分流入地政府采取了有序放开的路径,即允许农民工随迁子女报考当地的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省市包括天津、上海等;第三,积极探寻型。部分省市虽然仍未向随迁子女放开高中教育,尚未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但该问题已引起流入地政府的重视,如北京等城市;第四,消极等待型。大部分地区对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问题持观望态度,消极等待中央政策的出台及相关的财政支持5
7、。杜永红、陈碧梅也对目前中考政策总结出四种类型:严4格限制型,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户籍限制;附加一定条件型,对农民工子女报考当地高中设置一定的报考条件;完全开放型,完全开放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突破口型,放宽农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条件7。 吴雪娅、杜永红和周正、周佳认为在当前流入地普通高中接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作为与普通高中教育同等并行的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对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存竞争能力以及促进城市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必不可少的支持力量,开放中等职业教育是流入地解决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重要途径89。 吴霓总结了各省市中考政策,
8、指出主要存在以下特点:第一,政策大多由劳动力流入相对较多的省、市出台,以地级市政策为主,而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第二,异地中考政策的探索最早始于 2003 年,在 2008 年这一政策的出台最为密集;第三,各地异地中考政策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大都设有一定的报考条件,例如需要提供暂住证、原籍户口、流入地初中学籍证明和父母务工证明等材料;第四,异地中考限定开放本地高中阶段的某类学校,例如天津、上海等地只允许将中等职业学校向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开放;第五,异地中考政策均未与高考制度挂钩6。 可以看出,各省市地方政府为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问题相应出台了具体政策,但是大部分省市
9、仍没有完全向随迁子女放开高中教育,同时,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实现教育公平5仍有一段长路要走。而在过渡期,中职教育政策也许是目前较好的实现途径。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困境 刘善槐、张源源指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初中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无论选择继续在城市上学或回原籍上学都会影响他们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影响其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10。不同学者就两种不同的选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一)随迁子女流入地继续接受教育存在的困境 1.流入地担心引发“变相高考移民” 桑锦龙等认为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普通高中教育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
10、许多城市担心如果目前单方面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开放普通高中教育,极有可能在三年以后形成一种新类型的“变相高考移民” ,尤其在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和区域差距情况下,许多拥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机会丰富的城市对于开放高中阶段教育是否会引发外来人口的迅猛流入存在疑虑2。 2.中高考制度尚未衔接不利于随迁子女回原籍高考 吴霓和桑锦龙等认为中高考制度没有衔接,仅仅在流入地读高中并不利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就读高中,也未必有利于其今后回原籍参加相关的升学考试,从 2010 年开始全国各省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实施新课程,独立高考或自主命题的省份日益增加,跨省高考的难度正进一步强化26。 3.流
11、入地财政、教育资源压力增大 刘洁认为由于二元城乡教育体制的存在,城乡教育处于一种非均衡6发展的状态,特别是从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条件或是师资力量上,城市教育都处于优势。大量农民工子女的涌入给流入地公办学校财政、管理、教育资源等方面带来多方面、多层次、持续不断的沉重压力11。 4.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对随迁子女存在某种程度的隐形歧视 刘洁对流入地放开中等职业教育进行可行性分析,认为良好的意愿不一定产生预期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放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可能的隐性歧视。中职教育的个人认可度低,在我国,人们特别是底层人民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向上层社会流动,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留在身边无奈选择让子女
12、就读中职学校11。 吴晓燕、吴瑞君对上海市初中后教育调研中总结:若打开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势必会出现政策的放大效应,即理论上存在四级放大效应:一是将在短时期内引发流动人口子女在上海初中接受教育数量的较大幅度增长,增加初中教育资源的压力;二是对上海就业的高预期将引发较大规模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沪接受初中后教育;三是更多流动人口的留守儿童随父母流入上海求学;四是在短期内将会有更多的农民工家庭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涌入上海3。 (二)随迁子女回原籍上高中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刘善槐、刘洁和徐丽敏都提出随迁子女回原籍考试参加高中教育面临适应家乡教育和家乡生活习惯的难题。由于现行的中考制度中明确规定,
13、中考试题由各地区自主命题,流入地城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与流出地均有所差别,若随迁子女回原籍参加中考,这不利于他们与流出地学生的公平竞争。不仅仅在学业上会对随迁子女造成困扰,7回原籍地生活的随迁子女也要面临重新融入当地生活的难题,由于他们缺少了监护人的教育及变化了环境,到高中阶段学习困难,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就选择了干脆辍学。这段过程并不利于他们成长和考试101112。 可见,随迁子女目前初中后教育存在两难选择,无论是回原籍还是选择留在流入地就读对他们而言,都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徐丽敏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后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不平等,不仅造成其接受高一等级教育的困难,还预示着其在将来
14、就业进而在未来收入分配中也有可能处于弱势12,要解决好这一阶段的随迁子女教育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共同协商合作。 三、随迁子女流入地升学问题难解决的原因 龚宝成等认为户籍制度、考试制度、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以及农民工及其子女对义务教育后选择什么样类型教育的困惑是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能否上学、上好学、在流入地的融合以及义务阶段后继续升学等问题的主要原因13。 刘善槐、张源源是从流入地政府角度分析,认为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遇到困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制度改进相对滞后,随迁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升学问题依然没有可供参考的政策,流入地政府责任意识不强,没有把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纳入
15、到当地的教育规划中;高中教育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并不充足,流入地居民考虑到子女升学率问题,很难愿意接收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流入地政府担心开放高中阶段教育将引发教育移民810。 吴霓则具体分析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目前面临不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障碍:国家高考招生政策明确要求按户籍报名;高考政策中关于考卷相同允许借考情况的政策也不涉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国家对于在流入地参加中考的政策在指向上不明确;各地出台的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政策的状况参差不一,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1。 刘佰合对清代异地科举的历史考察中得出户籍不是限制异地高考的根本性因素。当前影响异地高考的根本性因素是各地文化教
16、育发展的不平衡,及在此基础上所施行的分省录取制度,户籍只是相关制度缺陷的替罪羔羊14。 此外,朱冠楠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与问题综述中表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难,源于农民工的非市民化,这种对农民工的歧视进而转嫁到其子女身上15。 综上,我国在各地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城乡差异巨大的情况下,户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阻碍着随迁子女在流入地获得同等教育待遇,各地政府考虑到各自利益不愿完全放开高中教育,许多随迁子女虽然像户籍地居民子女从出生就在城市生活,但是面对教育升学问题依旧处于城市的边缘受到了非市民的待遇。 四、小结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义务教育阶段问题的解决,随迁子女升学问题日益成为
17、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尚未完全形成系统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法律政策体系,各地政府只9是把重心放在了义务教育阶段上。初中后教育与户籍制度、高考制度以及就业制度密切相关,触动各地地方利益,要从根本上解决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随迁子女继续升学的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反映,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政策一蹴而就,需要通过渐进的改革和推进,从逐渐缓解到彻底解决1。过渡期保障随迁子女获得公平的升学机会,可采取建立基于成绩折算的异地考试制度、相应的奖惩和补偿制度以及构建城市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信息平台10,逐渐放开流入地中高考政策。 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
18、,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处于一个不断探索阶段,希望本综述能为未来研究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的学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吴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的现实困境及政策取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 (2):107-111. 2桑锦龙,雷虹,郭志成.我国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入学问题初探J.教育研究,2009, (7):69-71. 3吴晓燕,吴瑞君.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现状、问题及难点分析基于上海市的专题调研J.教育导刊,2008, (12):25-26. 4杨东平,王旗.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9, (1):50
19、. 5叶庆娜.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政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102011, (8):54-55. 6吴霓.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 (11):4,8-10. 7杜永红,陈碧梅.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支持研究J.教育政策研究,2012, (5):21-22. 8吴雪娅,杜永红.中等职业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重要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 (11). 9周正,周佳.中职“扩招”:农民工子女高中教育的实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0, (7):38. 10刘善槐、张源源.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困境与破解思路J.教育探索,2010, (11):20-21. 11刘洁.义务教育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可行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1, (25):212-213. 12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 (6):76-77. 13龚宝成,胡志琦,殷世东.农民工子女义务阶段后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 (7):46-47. 14刘佰合.清代异地科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 (5):70. 15朱冠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