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家书的故事.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15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封家书的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两封家书的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两封家书的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两封家书的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两封家书的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两封家书的故事父亲汪小川 1913 年 6 月出生在皖西大别山腹地的青天畈,原属霍山县南乡,1936 年设立岳西县治,划归岳西。 上世纪 20 年代末,外来的革命火种在大山里传播,16 岁的农家子弟汪小川,很快就接受了关于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1929 至 1930 年,鄂豫皖苏区迎来了大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青天畈也纳入了苏区版图。到 1930 年秋,敌人进攻,红军转移,苏区收缩,青天畈红火了半年的苏维埃运动,就此落下帷幕,乡苏维埃委员汪小川也从此逃离了家乡。 1931 年 8 月,在桐城以教书为掩护的共青团干部汪小川,给家乡的

2、父母写过一封信,此后就再无音讯。直到 1949 年秋天,当一封家书从遥远的东北几经周折终于到达青天畈时,引起的轰动一波一波地飞速传遍了四乡。这两封家书的故事,至今仍在乡间一代又一代人中口口相传。 青天畈,是大别山深处一处狭长的较为平缓也较为富庶的土地。淠河的一条支流从畈中流过,两岸都是水田;平缓的山包上是茶园和竹林;畈子四周高耸的大山上,当年都是古木参天的密林。解放后大炼钢铁的那年,安徽省组织了一次 20 万人进岳西和一次 40 万人进岳西砍树,附近山头上的树都砍光了,畈子上人家打柴只有到更远的深山里去,来回要走几十里山路此为后话。 在青天畈,汪姓是大族,白墙青瓦的汪氏祠堂建于清朝乾隆年间,2

3、在上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这所深山里的祠堂数次得以载入革命斗争史册。先是 1928 年春,霍山县立南乡第二完全小学在这里成立。那时的皖西山区里,一个县也很少有几所小学,南乡完小的成立,成了一件轰动远近的大事。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没有被国民党大屠杀斩尽杀绝的革命者逐渐由长江沿岸各城市潜回乡间,倡办学校、启发民智,向乡村人民灌输革命思想,是他们谋求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注 1) 。青天畈也有二位共产党员回到乡间:一位是第一任南乡完小校长汪寅斋(1933 年牺牲,其祖屋在当地被称作火烧屋 ,因其被反动民团放火烧过而得名) ;还有一位是汪全润(1932 年被敌人杀害于青天畈下游的河

4、口寺) 。二人回到青天畈,力主把汪氏祠堂作校舍,把宗祠每年收入的租谷做办学经费,受到家族内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几经斗争、协商和周旋,主张办学的新派势力得到了胜利,南乡完小于 1928 年春正式开学。父亲也从私塾(已经读了几年四书五经)转到南乡完小高小五年级,且把依家族辈分起的名字汪全璜改名为汪小川。 校长汪寅斋为高年级聘了二位共产党教员:一位是国文教员王盛楷,一位是算术和英文教员杜蘅香(二人均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牺牲) 。高年级里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在两位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对封建地主、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对共产主义光明前景的憧憬,立刻上升为革命热情和实际行动。1929 年秋,父亲和他的二位同学(

5、汪君烈、汪全焜)一起,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南乡完小成立了团支部,父亲担任支部委员,到年底,团员发展到了 7 人。这是岳西县范围内成立最早的共青团支部,3记载于中共岳西党史大事记中。 此时,大别山区由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鄂东、豫南和皖西各县农民暴动此起彼伏,仅岳西县境内,就先后发生了包家河、清水寨、头陀河、黄尾河等 4 起大的农民暴动。闭塞的乡间,开始流传着“打土豪、分田地”的信息和“自由平等”的理念。南乡完小团支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父亲和支部的主要成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钻到冲、坳里,到贫苦农民家中鼓动、宣传。至第二年 3 月,青天畈一带

6、已经成立了多个秘密农协小组。 1930 年 3 月中旬,一只红军游击队(肖方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一部分)从霍山南乡经青天、来榜一直打到潜山城下,开辟苏区百余里(注 2) ,青天畈随即成立了苏维埃。乡苏维埃政府设在汪氏祠堂,父亲担任文教委员。 (对父亲所在乡苏维埃及担任的职务,有关资料表述不一。中共岳西地方史记为:道义乡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中共岳西县组织史记为:霍山县南乡苏维埃政府童子工作团团长;父亲在个人履历中记为:第四区第四乡苏维埃的文教委员。 )现今,在祠堂凸凹不平的砖墙上,悬挂着苏维埃政府简介一文:“一九三零年四月,霍山县南乡(岳西县包家、青天两乡)苏维埃政府党政组织在本祠成立。

7、 ” 青天汪氏祠堂再一次载入史册,是 1937 年 7 月。在鄂豫皖坚持了数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总部设在距青天畈 20 公里的鹞落坪) ,在此与国民党鄂豫皖“剿共”指挥部进行和平谈判,达成了一致抗日的协议。4解放后,青天汪氏祠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公社的粮站,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回归祠堂。2006 年编印了最新一版潜阳汪氏宗谱 。 父亲家的老屋与祠堂隔河相对,背靠一条山坳,称作“无粮嘴” 。父亲的家庭是个有着十几口人的农民家庭,自家没有田地,租种族中地主和公堂的六七石田,三四石地。由于家庭中劳动力较多,爷爷还兼做手工业(制作斗笠) ,家庭经济状况在当时乡村中属中等。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

8、1930 年秋。 1930 年春天,皖西一带的苏维埃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县、区、乡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各乡都有赤卫队武装,妇女会、儿童团等革命群众组织也都热烈地开展着活动。青天畈所在的第四区第四乡,苏维埃领导的打土豪分田地群众运动同样轰轰烈烈,进行了土地改革,着手分配田地,宣布当年谁种归谁。父亲的家庭和千万个农民家庭一样,满怀对丰收的期盼在自己的田地里劳作。从此,这个农民家庭的兴衰就和苏维埃政权的存亡、和鄂豫皖苏区红军的胜败、和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的路线联系在了一起。 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制定了以武汉为中

9、心的全国总暴动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鄂豫皖红军主力奉命西调,执行“打到武汉过中秋”的命令。 九月重阳刚过,青天畈丰收在即。随着红军主力部队的离去,安徽军阀以一个团的正规军配合数千民团,向霍南苏区进行猖狂进攻。原先一些逃避“赤祸”的土豪劣绅也都尾随而来,所到之处大肆捕杀红军战5士和农会会员,凡“赤匪”家被抢劫一空,房屋被烧,苏区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仅在青天畈范围,被杀害的干部群众就达 20 多人(注 3) 。 乡苏维埃干部和赤卫队骨干组成了游击队,在畈子附近的山里打游击。深秋季节的一天,游击队从山头上败退下来,路经无粮嘴,父亲匆匆地和家人打了个照面,又追随着队伍向大山深处转移而去。游击

10、队转移到了区苏维埃所在的地头陀河一带,时近年底,天气渐冷,情况越发困难。接到县委指示,游击队进行了整编,一些体力强壮的补充到县独立营,其他人分散行动,有的投亲靠友,潜入临近地区暂时隐蔽;各乡一时回不去的积极分子,大多也在此时离开了苏区。父亲和另外几个团干部,在家乡已是红党身份,县委要求向苏区外围发展,到白区做地下工作,并与合肥的团组织接关系。 在敌强我弱的关键时刻,这是一种保存革命火种的经典做法。县委领导让这些在家乡呆不下去的年轻人跑出去,避开敌人的追杀,至于能做多少地下工作,大约没作太大指望;接不接得上组织关系,那是以后的事。就这样,父亲逃脱了反动民团的追剿,背井离乡,先在晓天、桐城等地教书

11、谋生,约半年之后,幸运地接上了合肥中心县团委的关系。于是,南乡完小的几个共青团员一起到了合肥,父亲担任团中心支部书记,以小贩等职业为掩护,在码头上开展工运工作。 在桐城教书期间,父亲给家中的爷爷奶奶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去秋拜别,情绪匆匆,家乡事变,饮恨无穷。 ”“男本不肖,愚蠢昏庸,抛耕弃读,玷辱祖宗,虽然如此,情有可容,按诸先哲,犹有遗风,能全其孝,不能全忠。而今而后,主义是从,失勤失勇,为民先锋,一心6一德,贯彻始终,夙夜匪懈,造就大同。 ”“深虑大人,终日忡忡,特草寸托,敬告我翁,忧思过度,恐碍身躬,云山迢隔,梦里常逢。 ”信是用毛笔小楷工整地写在宣纸上,信中惦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忧思

12、之情,逆境中不屈的革命激情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感动了无数人看过这封信的人。其时,父亲的家庭已经成为“赤匪” “匪属” ,家中被抢、烧一空,十几口人无处安身,借住在别人屋里,还要不时面对反动地主武装的抢掠,应付各种无偿的劳役,家庭经济也迅速从“中等”沦为“赤贫” 。在几年时间里,房屋被烧了三次(盖了又烧) ,每次都是先把能拉的(牛、猪等)全部拉走,能抢的(被子、粮食等)全部搬出去,然后再放上一把火,每次都烧得光光净净。 但是这封家书,被亲人们珍藏着,躲过了一场又一场劫难。解放后,这封家书成了家乡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教材。有亲朋、好友到来,大伯必定会从黑漆木柜的抽屉里,取出这封珍藏的书信供人阅看。远至

13、县里、区里的干部,近至周边的邻里乡亲,看过的人不计其数。直到“文化大革命” 。 “文革”时期的 1969 年,贵州省委宣传部派出专案人员(申新年二人) ,到青天公社调查父亲(贵州省委宣传部部长,此时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的“历史问题” 。朴实忠厚的家乡人,对这些专案人员的阴险狡诈缺乏认识,大伯拿出了这封信,以证明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谁知申新年看后,无理地提出要带走这封信,大伯无奈之下,取出笔墨,一字一句工工整整抄录了一份。申新年执意索取了原件,之后放7言说:青天畈包庇走资派汪小川,是“黑天畈” 。这封由两代人(从爷爷手中交到大伯手中)珍藏了 30 多年的家书从此没了下落。大伯的手抄

14、件一直保存至今, “贵州来的二个人”的无耻言行也一直被家乡人鄙视至今。父亲到合肥约半年后,1931 年 11 月受团组织派遣,化名汪家贵参军入伍,到国民党陈调元的部队做兵运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新兵教练,编列某部二连当了个二等兵。还未等他开展起多少兵运工作,1932 年 3月,红四方面军在六安南部的苏家阜、韩摆渡、青山店一带发起了著名的苏家阜战役,为解救苏家阜等地国民党军队之围,陈调元部奉命赶赴六安支援。两天时间从合肥赶到六安,在六安县城休整了一天,该部即同红军作战。父亲随即越过战线,来到红军队伍中,从此开始了他在红四方面军中数年的军旅生涯。 苏家阜战役是鄂豫皖苏区最大的一次战役,是红军在徐向前

15、指挥下一次成功的围点打援的战役,父亲也因这次战役有了一个参加红军、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机遇。但是这一次却不是受组织委派,而是他的个人行为。当年年底到第二年年初,合肥的地下党团组织遭到了大破坏,党团组织的人大多牺牲了。同在南乡完小第一批入团又一起离开家乡到合肥的三个人,汪君烈在 1933 年前后在合肥西北乡的游击战争中牺牲;汪全焜是最初的团支部书记,被捕叛变,一直当到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解放后在人民政权下伏法。3 人中只有父亲参加了红军,此后一直都在革命队伍中,直到解放。 苏家阜战役直到 5 月份才结束,随后,红四方面军又在河南光山、8潢川一带发起光潢战役,而此时,蒋介石已经在布置对鄂豫皖根据地的

16、第四次围剿了。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在鄂豫皖大片区域内不断作战、转移、反围剿,但都未接近过青天畈一带,父亲在四方面军政治部做宣传、文书等工作,也就无缘得以再回家看看。又半年,1932 年 10 月,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鄂豫皖根据地,父亲随军征战到“通、南、巴” ,到川北;和一方面军汇合,过雪山,过草地;随西路军渡黄河,浴血奋战,最远抵达数千里外的新疆。 父亲 1930 年离开家乡时,是个 17 岁的共青团员,1933 年初,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通江时,加入了共产党。1937 年到新疆后,父亲受党委派,担任新疆日报副社长,两年后回到延安,随后到晋绥军区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期间到了东北

17、,先后在吉林省委、东北局等地工作。在将近 20 年时间里,父亲同远在大别山里的家乡没能有任何联系。上世纪 80 年代,父亲在给岳西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现名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写的一首诗中写道:“铁流召唤成千里,燕断乡书未一词。” 1947 年 9 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岳西县即获解放。但随着刘邓主力转战中原地区,国民党军队及回乡队、乡警队等地主武装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反扑。岳西人民武装和人民政权,与反动地主、土匪武装的斗争仍然是艰苦的和残酷的。直到解放大军打过长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岳西县的局势才逐渐趋于稳定。原为“赤匪” “匪属”的父亲的家人,从政治上得到翻身,经济状况也逐渐得以

18、好转。 1949 年秋天,一位江姓乡邻路过来榜邮局,看到一封寄给爷爷汪忠秩的9信。信的地址写的仍是“霍山南乡” ,而爷爷已经去世多年,因此这封信在邮局里放了个把月。这位江姓老人把这封信带回青天畈,送到无粮嘴父亲家的茅屋里,夯土墙上,大火烧过的印记依然鲜明。 进门见到奶奶,江老说:汪大嫂,大喜呀。 此话在乡间多为上门提亲用语,因此奶奶问:么事大喜呀?我儿子们都已成家了,哪里还有什么大喜呀? 江老说:天上掉星星了,天大的喜事呀。你家老三来信了。 奶奶喜极而泣。这一消息顿时以无粮嘴为中心向四乡传播,而以上这段对话,从此成为脍炙人口的段子,一直在家乡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只是这封家书并未保存下来,信的内

19、容现已无人知晓。 又是一个秋天,1954 年的秋天,在长春市委任第二书记的父亲终于回到了离别 20 多年的家乡。也许与解放初期的“敌情”有关吧,总之父亲回乡一事县里极为重视,派了一个班的警卫,在房前屋后昼夜站岗。还专门下了通知,其中一条:家住河对面的地富分子一律不准过河这边来。那时家乡尚不通公路,父亲雇了轿子,接奶奶去了东北。 岳西是革命老区县、烈士县,在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达三万八千多人。但是,岳西县没有出过一位共和国的将军。父亲是岳西县里仅有的 2 名经历了长征、直到全国解放的老红军之一。另一位是来榜人朱家斌,随红二十五军长征,解放后回到岳西,在横河粮店担任指导员,1969 年死于暴雨

20、塌方。 解放初期的 1950 年,父亲写信给华东局皖北区党委,就他所知的家乡的革命烈士,如长征中死于草地的头陀河区苏维埃委员陈明道,以及10上文所述的汪全润、汪君烈等人提供考查材料。父亲在信中写道:“当时领导我们的区县委及发展我们团组织的人,后来都不见了,多在肃反中被杀了。 ”“到一九三一年春夏,各乡出去的积极分子又大多经过组织联系返回赤区,许多党团骨干在往后的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 ”是这些革命先烈的热血,铸就了“三万八千多烈士”的烈士县的英名。 再一次相隔 20 多年的 1980 年 8 月,父亲最后一次回到家乡,那时他在国家文物局任副局长,已年近 70,真正的“少小离家老大归” 。父亲兄弟

21、 4 人,二伯早年亡故,一直在家乡务农的大伯已是 73 岁,在来榜教书的小叔也已退休。大伯把父亲 1931 年写的那封家书的抄件交到了父亲手里,父亲尚未回到北京,就接到了大伯去世的消息。 2005 年父亲去世,一半骨灰安葬在青天畈无粮嘴,远行千里,终究落叶归根。时光飞逝,今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九,是父亲一百周年诞辰。 (注 1、注 2、注 3:摘自汪小川回忆三十年代初岳西革命史实一文)作者简介: 作者汪文鸽,现名汪艺村,汪小川女儿。初中时就读于贵阳一中,上山下乡期间在安徽省岳西县青天公社插队。八十年代后,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委会办公室工作,现已退休,致力于小说创作,已完成风起竹溪河和海城谜案 ,署名“江文”发表在网易-读书栏目。为纪念父亲汪小川诞辰 100 周年,作者分别于 2012 年和 2013 年二次前往安徽,访问了岳西县党史、文物、民政等部门和乡、村现存的知情人,力求两封家书的故事史料的真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