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另一面的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死后,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韦斯在给他雕刻墓碑时,特意将两块黑白石头拼接在一起。墓碑上的黑白折线说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人的一生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是黑与白的组合。赫鲁晓夫挑动中苏关系,大肆发展核武器,造成美苏核对峙,威胁世界和平,这是他不足的一面。但赫鲁晓夫消除个人崇拜,为千万人平反,改善民生,这却是值得肯定的另一面。 打破个人崇拜 在列宁时期,苏联还没有对领袖的个人崇拜。虽然享有崇高威望,但列宁本人是非常反对个人崇拜的,他强调“领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的人” 。列宁死后,到了 1929 年,斯大林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以此年斯大林 50 岁寿
2、辰为起点,在苏联掀起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浪潮。 从斯大林生日前几天开始,莫斯科所有公共场所、党政机关、较大的建筑物都悬挂上了斯大林画像,报刊上满载歌颂斯大林的文章和诗。在他生日那天,共有八版的真理报用了六版的篇幅歌颂斯大林。 真理报肉麻地称颂斯大林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 、 “党的骨就是他的骨,党的肉就是他的肉” 。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在斯大林亲自修改和批准出版的斯大林传略一书中,斯大林被颂扬为“最伟大的领袖、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完人” 、 “斯大林的每一句话都是代表苏联人民说出的” 。 2所有的人都为斯大林的魅力所自觉迷倒,除了欢呼万岁、除了热烈鼓掌,他们找不出任何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苏共会
3、议中有不成文的规定,斯大林出场时全场必须起立鼓掌十分钟,谁不努力鼓掌谁就是不够热爱斯大林。 文豪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写道:区党代表会议正在进行,在会议结束时通过致斯大林的效忠信。不用说,全体起立。在这个小礼堂里“掌声雷动,转变为经久不息的欢呼” 。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依然是掌声雷动,依然是经久不息的欢呼。但是手掌已经发疼了,但是抬起的手臂已经麻木了,但是上了年纪的人已经喘不过气来了,但是连那真心诚意崇拜斯大林的人也已经感到这种状况蠢不可耐了。然而,谁敢第一个停下来呢? 赫鲁晓夫则是让这掌声停下来的人。 要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阻力是巨大的。赫鲁晓夫本人就曾经肉麻地吹捧过斯大林。193
4、9 年 3 月,在苏共“十八大”会议上,短短 20分钟发言中,赫鲁晓夫居然 32 次恭维了斯大林。 斯大林死后,随着自己政治地位的巩固,赫鲁晓夫决定清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阻力主要则来自于苏共党内的元老如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等。在斯大林问题上,他们主张只做一般性批判,不同意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全面批判。他们认为:“这会在党的队伍里和在人民群众中引起苦恼和不满情绪,造成损失,引起副作用,使苏共和马列主义兄弟党陷入困境。 ” 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956 年 2 月 253日,在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面对着几千名苏共代表,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
5、“秘密报告” ,对斯大林的七个错误进行全面批判,否定了斯大林,揭露了苏共的黑暗一面。报告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当时会场上鸦雀无声,呈现出“死一样沉寂” 。两周之后,波兰共产党领导人博莱斯瓦夫?贝鲁特读到这篇报告时,由于无法承受,竟心脏病突发而死。几个月之后,报告内容传至东欧,波兰波兹南地区的工人揭竿而起。不久之后,匈牙利事件爆发。赫鲁晓夫的报告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直到 1984 年,即赫鲁晓夫死后 13 年,苏共高层仍然在政治局上责骂赫鲁晓夫,埋怨他在苏共二十大上制造了“令人名誉扫地的丑闻” 。 斯大林虽然有其历史功绩,但他的黑暗面太多,如果不加以揭露并切割,这将成为苏共无法摆脱的历史包袱。斯大林
6、时期盛行的领袖至上和个人崇拜,也与现代民主政治背道而驰,与马克思主义相悖。清除对斯大林的极端个人崇拜,是苏联其他政治活动开展的基础,是苏联迈向民主政治的重要一步。自赫鲁晓夫起,苏联再没发生过大规模的肃反,残酷的集中营也得到了修改,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也不再被枪决。在破除斯大林个人崇拜这个问题上,赫鲁晓夫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是值得肯定的。 为千万人平反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外部,苏联面对着各国的封锁;在内部,则有着白军的进攻。内忧外患之下,苏联加强了对国内间谍的打击,但到了和平时期就应该及时停止,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斯大林执政之后,却4继续坚持挖内敌,搞斗争。斯大林强调:“我们有国内敌人,也有国外敌人
7、,这一点是一分钟也不能忘记的。 ”而敌人总是不断地出现,苏联的建设成果也总是这些不法分子所攻击的目标。当苏联爆发饥荒时,破坏生产的是富农;当工业产量下降时,破坏分子是工业党。只要需要,敌人总是不断地被揪出。 每个内敌的挖出,总是能牵出外敌的阴影。工程师中心、孟什维克中心、托洛茨基中心、右派布哈林中心,这些中心的背后,则是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际资本,它们在苏联境内安插间谍,四处搞破坏。1928 年 3 月,在沙赫特矿区发生了一起矿井爆炸事件,这本是一起平常的工业事故。但斯大林认定,沙赫特事件是经济反革命事件,是“国际资本及其代理人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又一次严重进攻” 。基于这种认识,斯
8、大林将当时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切困难与内外敌人的联手破坏联系起来。 在各种“敌对势力”当中,最为可怕的罪名则是托洛茨基主义者。托派被斯大林认定为隐藏最深的人民敌人, “同托洛茨基主义作斗争,现在需要的不是旧方法,不是辩论的方法;而是新方法,连根拔除和粉碎的方法” 。一旦被打成托派分子,档案上黑黑的 T 字,决定了等待他们的将是比其他敌人严酷百倍的惩戒。 在斗争思维下,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被逮捕、拷打、流放和处决。苏联诗人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说道:“群众在拼命苦干,机器、拖拉机、推土机的轰鸣声淹没了从西伯利亚集中营的铁丝网后面发出的呼喊声。 ”至 1953 年斯大林死后,苏联劳改营中已人满为患,关押
9、着 250 多万犯人,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政治犯。这些“政治犯” ,大多数是 30 年代大清洗的幸存者。 斯大林死后,到 1956 年,已有几万名政治家、军官、外交官、作家、学者得到了平反昭雪,并恢复了工作。政府还向他们赔礼道歉,恢复名誉。但还有很多人被囚禁在牢狱之中,他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提出申诉,要求复查并撤销对他们的指控,但平反工作依然十分艰难。 洞悉这些无辜者内幕的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活着的时候,他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一切。斯大林死后,随着他权力的巩固,他必须面对这些问题,给历史一个交代。赫鲁晓夫虽然性格鲁莽,但在苏共领导人中,却是少有的保持着爱憎分明性格的人。他表示:“几十万被枪毙
10、的人使我良心不安。 ”为无辜者恢复名誉的责任感,使他鼓足勇气前进。在苏共二十大之前,赫鲁晓夫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党应该先公开这些事件。在苏共二十大报告中,赫鲁晓夫全面披露了斯大林大清洗的残酷,并主持了为无辜者的平反工作。 除为苏联大清洗期间的民众平反外,赫鲁晓夫还处理了少数民族问题。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七个少数民族如车臣人、印古什人、鞑靼人等被从原居住地迁到边远地区。迁移过程充满着暴力和镇压,到达迁入地后,这些少数民族也被置于严格管制之下。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每个理智健全的人都会问,如果不是出于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敌对行为的复仇心理,怎么会去指控包括妇女、儿童、老人在内的整个民族
11、从事敌对活动?毫无道理地把他们驱逐,把他们抛向贫困和痛苦呢?”随后这些少数民族陆续被平反,恢复名誉,并迁回原居住6地。 平反过程中赫鲁晓夫也遭遇到了阻力,所以平反并不彻底,从布哈林一案中就可以看出。布哈林是苏共高级领导人,在 30 年代的大清洗中被捕,随后被枪决。在被捕前,布哈林曾写了一封信,并由他的妻子安娜?拉林娜背诵下来。布哈林将希望寄托在未来的领导人身上,他在信中阐释了自己的冤情,并请求为他平反。赫鲁晓夫执政之后,安娜?拉林娜被从劳改营释放,并返回莫斯科。她将布哈林的信默写下来,交给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本准备为布哈林平反,但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却赶赴莫斯科,劝赫鲁晓夫不要给布哈林平反。因为赫
12、鲁晓夫对斯大林大清洗的描绘,使法国共产党减少了一半党员,并在国内民意大跌。如果急于为布哈林平反,将会置法共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经过权衡,赫鲁晓夫最终没有给布哈林平反。据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回忆,赫鲁晓夫 1964年下台后,对当年没有顶住压力为布哈林平反,感到十分后悔。直到1988 年,苏联才宣告布哈林无罪。 除平反之外,赫鲁晓夫还废除了劳教制度。赫鲁晓夫曾说过:“贝利亚企图使劳教制度合法化,但我们都知道劳教是专横的、不合法的。 ”1960 年,苏联全面废除实行了 42 年的劳教制度。建国初期,中国学习苏联,引进了劳教制度,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过去几年中劳教制度争议不断,这是中国司法制度目
13、下亟应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 30 年代大清洗进行时,赫鲁晓夫已进入苏共高层领导集团,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这场清洗。但他还是以足够的政治勇气为千万人平反,7并废除了劳教制度。平反冤假错案,为赫鲁晓夫赢得了民心,缓和了苏联的社会对立,这是他推行改革的前提。 改善民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高举平等旗帜,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新的蓝图,一时成为进步知识分子所向往的乐土。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宣告:“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社会平等的工厂。 ”苏联努力给全世界展现它的成就,这里没有剥削、这里人民富足、这里一切都有保障。 的确,通过动员国家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苏联在十几年内完成国家的
14、工业化,将一个以农立国、文盲众多的国家改造成一个以重工业为主导、普及教育的国家。但问题也随之出现。 1923 年苏共党内多名高层干部联名签署了一份给中央政治局的声明,声明中写道:“我们看到党正在分裂为特权阶层和普通人 ,分裂为由上层选定的党的职业官员和不参加他们派别生活的普通党员和群众。党内建立的制度是完全不能忍受的,它扼杀了党的独立自主精神,以特选的官僚组成的机关来代替党。 ” 新的苏联特权阶层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有优惠的住房分配、有充足的食品供给、有良好的医疗保障,在子女上学就业上有特殊照顾,并可以随意出入各种特供商店,消费一般民众从未一见的进口奢侈品。而一般的苏联人民却连日常生活中的
15、必需品都严重匮乏,以至于每日里排长队购买生活必需品成为苏联随处可见的风景。 赫鲁晓夫当政后,在民生上面临着严重局面。1953 年 9 月,苏共中8央全会尖锐地提出了粮食问题:无数遍布在田野上的集体农庄里,农民辛苦劳动之后,却只能获得维持基本生存的食物。赫鲁晓夫曾伤心地回忆,在莫斯科郊区的集体农庄里,看到 12 个虚弱有病的老太婆艰难度日。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在赫鲁晓夫主持下,苏联展开了被称为史诗般的垦荒壮举。赫鲁晓夫视察全国,主持农业会议,向广大群众演讲,与年轻的垦荒者在篝火边谈话,以让全国能有粮食吃。从 1954 年开始,有三千万公顷土地被开垦,并种上了粮食。到 1957 年时,粮食问题已经不
16、那么尖锐了,面包、牛奶、肉类短缺的现象已经消失。此外,赫鲁晓夫就苏联民众少得可怜的退休金进行了改革,惠及了千百万人。改革后的退休金虽然不多,但足以让民众维持他们简朴但稍体面的生活。 自 1954 年起,在赫鲁晓夫主持下,苏联各地大规模兴建了一批住房。这些住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制成,成本低,高度低,不带任何装饰物。这些住房都是统一的设计,上下五层,不装电梯,也没有阳台,被人们调侃为“赫鲁晓夫楼” 。这种楼短期内在苏联各地涌出,由于其千篇一律,毫无美感,饱受批评。但赫鲁晓夫却毫不在乎,因为这到底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苏联作家叶梅利亚诺夫曾在这样的楼中住过 16 年,后来他回忆说:“我不想抱怨这些
17、楼,因为他为一家人提供了一套独立的单元房。虽然它的缺点很多,但我们为自己的房子感到骄傲。 ” 赫鲁晓夫天真而执着,他与马林科夫不同,他不是官僚;他与勃列日涅夫不同,他不是市侩。他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粗线条的,在一次演讲中他说道:“我们必须追问:有肉没肉?” “没有腊肠,那还9算什么共产主义社会?” “有没有奶?裤子的质量是不是提高了?”在这种粗线条的思维下,苏联快速开展了一系列生活用品的生产。 在他主持下,意大利企业家马里亚诺在苏联开办了一批人造纤维厂,生产了大批粗糙而耐用的涤纶布料。在去美国访问时,面对着美国发达的物质财富,赫鲁晓夫目瞪口呆,但嘴巴上却从来没有屈服过。回国之后,赫鲁晓
18、夫将美国人送给他的电子表、电动剃须刀等物品交给了工厂,让工厂立刻仿制,去满足人们的需要。 客观上讲,赫鲁晓夫改善民生的努力是有效果的,正因如此,他才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但在很多中国人心目里,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代名词。他的秃脑门、胖脸让人觉得不像政治领袖,他在联合国用皮鞋敲桌子的举止又让人想到粗俗。然而,敢爱敢恨、个性鲜明、学问不高的他,却有着一般政治人物身上所缺乏的真诚率直的性格及改革的勇气。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确实犯了不少错误,但他明白改革的重要性,并且将改革推行到深水区。他打破了斯大林的神话,为千万人平反,改善人民生活。当他的改革推行到了深水区时,他得罪了既得利益者,最后被拉下政治舞台。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被苏联的繁荣表象所迷惑,使苏联错过了最好的改革时机。 赫鲁晓夫身上少了点政治性,多了点人性。 “被退休”之后,赫鲁晓夫过着朴素平淡的生活。他时常在晚上,扛着他最喜欢的一个乌克兰制造的沉重录音机,到栖息着夜莺和其他鸟类栖息的灌木丛里,录制鸟儿的夜曲,并怡然自乐。1971 年 9 月 11 日,赫鲁晓夫离开人世。依照他的历史地位,他本应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旁,但苏联政府将他作为一个10普通公民埋葬在市内公墓。无数的普通人涌入公墓,去瞻仰一个普通公民赫鲁晓夫的墓地。九泉之下的赫鲁晓夫,当含笑而眠。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城市学院 责任编辑:王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