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流行语“悲催”的来源及其语义泛化摘要:流行语“悲催”源自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阿母大悲摧”句,从最初用于形容人的内心感受到指称一切事物的“不如意” ,“悲催”的语义范围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新浪网为语料库,运用抽样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近三年来“悲催”在媒体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认为语用因素是促使“悲催”流行趋势增强的直接原因。其次,从认知角度揭示了“悲催”语义泛化的重要机制,即通过跨概念域系统映射的隐喻机制, “悲催”完成了从情感域向抽象域的映射,从而实现了语义的转移。此外,年轻人崇尚新奇的心理需求也促使“悲催”从传统走向流行。 关键词:悲催;来源;语义泛化;认知;隐喻;映射 中
2、图分类号:H1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258?05 2010 年以来, “悲催”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报刊、网站及新闻媒体中,其应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成为继“给力” “神马” “浮云”之后的又一网络热词。人们用“悲催”表达因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种种抱怨和无奈情绪,其字面意思“悲惨得催人泪下”使原本“哀伤”浓重的语义色彩增添了几分戏谑调侃的意味。 “悲催”的流行,已成为当代年轻人表达不满情绪的“代名词” 。例如: (1) 俗话说,开源加节流。但是在这个盒饭都连连涨价的年代,2理财真是一个悲催年代的悲催话题用和以前一样多的钱过和以前一样的生活,似乎
3、很不可能。 (羊城晚报2012 年 12 月 23 日) (2) 这是一个悲催的年代,一个悲催到我们已经无法分辨地沟油的年代,一个悲催到随时准备喝下有毒奶的时代,然而,我们忍了,不是因为我们有着百毒不侵的强健体魄,而是因为我们已经绝望,因为我们明白这年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靠得住的东西了!(中关村在线2012 年 2 月 24 日) (3) 儿时的伙伴,永恒的经典,25 年后华丽回归大银幕。这个怀旧牌打在了无数 70 后、80 后的心坎里,蓝精灵、格格巫还有那只悲催的阿兹猫不知陪伴了多少人走过了难忘的童年。 (南方日报2011 年 7月 30 日) (4) AL-228 支持 USB 及 SD
4、 卡直读。其中,SD 卡接口位于箱体底部,SD 卡完全插入时,仅有少量露在外面,对使用没有任何影响。但是,USB 接口就有点儿悲催了,其位于箱体背部。 (泡泡网 2011 年 4 月 22 日)(5) 11 月 11 日“光棍节”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光棍们悲催的数据:10 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 10.1%,推动 CPI 同比上涨 4.4%,创下 25 个月以来的新高。 (商务周刊2010 年 12 月 1 日) 可以看出, “悲催”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语义、语用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最初的使用范围。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悲催”的语用功能扩大,语义又发生了哪些变化,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
5、的语言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3一、 “悲催”的来源 关于“悲催”的来源,目前流行的说法认为它源自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阿母大悲摧”的诗句。虽然此词古已有之,但从互联网的使用情况来看,人们并未沿用这一旧有形式,而是更加倾向使用“悲 催” 。丁建川(2012)在谈及此问题时主张使用“悲摧” ,他认为“悲催”的“催”是“催促”之义,与“悲”语义不符,在构词理据上也无法解释,因而认为“悲催”系“悲摧”的误写1。而李馨(2011)则认为“悲催”在语音、语义与语法功能方面与“悲摧”一样,二者是“假借词”关系,可以通用2。也有一些人认为“悲催”来自方言:一说来自温州地区方言,与“悲
6、惨”同意;另一说来自广西西部的壮语,其常用词中有与“悲催”发音近似,意思相近的词语,如壮文“Boiqcix”是倒霉、吃哑巴亏的意思。 可以看出,有关“悲催”的来源及形式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蒋绍愚(1994)在论及近代汉语词语考释时指出,要对一个词有深入的了解,不仅要弄清其词义,还要推求其语源。而推求语源一是要弄清词语的历史来源;一是要弄清词语的“得名之由” (或者叫“内部形式” )3。从某种意义上说,弄清了词的来源也就弄清它最初的意义。因此,这里我们首先考察“悲催”的来源。 据考证, “悲催”作为复音词连用,最早产生于东汉时期,出于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
7、过。 阿母大悲摧。 ”句。这里“悲摧”即“悲伤”义。 说文解字:“悲,痛也。 ”“摧,挤也。一曰挏也,一曰折也。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4“折者,断也。 诗曰:室人交徧摧我。 传曰:摧,沮也。此折之义也。 ”按段注,这里“摧” 毛传释为“沮丧” 。 又见说文对“催”的解释:“催,擣也,室人交徧催我。 ”段注:“催,擣也,犹相迫也。 邶风北门曰:传曰摧 ,沮也。催或作摧。据许则催是也。不从传者, 传取沮丧之义。与摧训挤训折义同。盖当时字作催 ,而毛传释为摧之假借。许则释其本义也。 ” 许慎谓诗中“催”为本字,表示“以言语相挤迫” ,而毛传认为“摧”与“催”是假借关系,为同源词,表“沮丧” 。实际
8、上, “摧”本义是“摧毁、使遭受损害”之义, 毛传只取其引申义,这里把“悲摧”理解为“因悲伤而使内心受到摧残”似乎更符合语境。从下面例句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证实。如: (6) 故余公铭之有曰:哀殒庭兰,悲摧舞鸾。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 句中陈述的内容由两个并列小句充任,意思是说看到庭兰、舞鸾这样美好的事物都觉得难过,形容悲伤程度之深。前一小句“哀殒”是表结果的动补结构,受互文影响,可推知“悲摧舞鸾”中“悲摧”同样也是表结果的动补结构。由此我们认为, “悲摧”的本义是“因悲伤而使内心受到摧残”的意思。 为了进一步了解“悲催”在古籍中的使用情况,我们检索了北大 CCL语料库、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等
9、大型语料库,检索到“悲摧”11 例,“悲催”1 例,兹列举如下(重复不计) 。 (7) 虽乘此宿殖,必5登善地,人情怛化,衔疚悲摧,念在三之重,追慕哀恸,缠绵永往,理不可任,奈何奈何。 全梁文卷五十六刘之遴吊阵法师亡书 (8) 虽身居重任,职当忧责,至于岁时称庆,子孙在庭,顾视悲摧,心情断绝,胡颜履戴,负愧神明。 周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9) 可千秋兮芳传闾里,思公永诀,悼哉咸忉。亲戚悲摧,(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大唐故郭公墓志之铭 ) (10) 亲朋乡党,尽切悲摧;闾里路行,咸增叹泣。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文德大唐故郭府君墓志铭 ) (11) 邻邦犯顺,戈戟暗于中原,帝座移居,銮舆幸于朝野。神人感
10、愤,华夏悲摧。 (宋李纲建炎时政记 ) ) (12) 至于事变恩移,不能无悲摧感蹙之情,其事足慨也。(明文徵明佥宪伊先生感事诗叙 以上例句中, “悲摧”基本沿用本义,多位于小句句末充当谓语,用以陈述说话人内心的悲伤与哀痛,如例(711) ;例(12)中“悲摧”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移至宾语前充当定语。尽管用例不多,但可以看出唐以后“悲摧”句法功能正趋于完善,词汇化倾向也初见端倪。相比之下, “悲催”双音化趋势尚不明显。如: (13) 嗣子等咸悲催恸,情用悛伤,敬卜玄堂,所迁神柩,日迫遄速,逝此吉晨。 (唐墓志汇编续集久视周故杨君墓志铭 ) 然而,现代流行语中“悲催”的发展却异常迅猛。其字面意思“悲
11、惨的催人泪下”既满足了年轻人追求新鲜、时尚的心理诉求,又传达了人们面对现实处境的真实感受,因而备受年轻人的推崇。 6总之,流行语“悲催”的来源是有据可寻的。从东汉产生之初到唐宋年间的发展, “悲催”经历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反复运用和实践,其语法功能和性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直至近两年, “悲催”才被重新启用并逐渐流行开来。 二、新浪网“悲摧”的使用情况及分布特点 考察一个词的使用情况,单从意义来判定它的语法属性是不全面的,而应把它放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该词的特点。为了尽量真实、客观的再现“悲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本文以新浪网为语料库,借助新浪搜索引擎,对“悲催”在网络语体
12、中的使用情况加以描写和分析。新浪网是目前国内较大的网站之一,是以提供网络媒体和娱乐服务为主的大型网络平台,其报导涵盖了新闻、娱乐、财经等多方面内容,可以为我们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资讯。 新浪网共设 19 个栏目,我们选取其中 11 个较为热门的栏目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 2010 年至 2012 年期间“悲催”的使用情况,范围涉及新闻、财经、体育、娱乐、科技等方面。统计结果如图 1 所示: 如图 1 所示,从 2010 年起“悲催”开始陆续出现在各版面,尽管数量不多,但已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以新闻栏目变化最为突出,从 2010 年的 37 次,到 2011 年的 528 次,201
13、2 年的 756 次,“悲催”的使用呈逐年递增之势。我们知道,新闻是社会发展的镜像,是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流行语的流行,必然会在新闻中有所反映,而“新闻标题凸显新词新语的作用”4也会促使“悲催”的语用频率提高。 7此外,财经栏目中“悲催”的使用频率也很高。经济形势的严峻使人们的生活面临各种挑战,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让人们无法释怀, “悲催”强烈的语用效果恰好满足了语言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同样,体育、娱乐、游戏等语体也要求语言新奇、时尚、脱俗。如:“青岛负山东悲催 9 连败” 、 “王珞丹爆片场遭活埋很悲催” 、 “修魔男玩家悲催集锦”等。 至于军事、读书、教育等栏目出现率偏低,很大程度
14、上是“悲催”语义、语体色彩的影响。因戏谑、调侃的语义色彩与严肃、文雅的语体风格不相协调,所以“悲催”很难进入正式语体中。 不过总体来看,虽然“悲催”使用情况分布不均,但逐年增长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活动不是个人的也不是少数人的活动。当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语言使用者会尽量让对方听懂,这样说话人不仅要遵循语言的规约性,还要随时关注新表达方式的出现。一旦新语言形式出现,人们会即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与新形式保持一致。5可以说“悲催”流行趋势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用因素的影响。 三、 “悲催”的语义类型 凡是流行语都会被频繁地用于各种不同的语境,从而也就很容易造成词义的引申。根据
15、“悲催”在不同语境的使用情况,我们将其流行义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形容因不顺或失败而引发的悲伤与难过。 如: (14) 悲催啊,悲催,我挂科了!(百度百科) (15) 最近很悲催。 (百度百科) 8(16) 房子卖了,电视机都被人搬走了。过年的时候特别悲催,上门讨债的坐成一溜排。 (文汇报2012 年 6 月 6 日) 例(14) “挂科”对学生来说是个很严肃的问题,用“悲催”不但消解了事件的严肃性,同时也避免话题过于沉重。 “悲催”的连用,更加凸显了学生面对当下处境的无奈。例(15)暗示了说话人近期生活或工作上的不顺利。例(16)过年的时候遇“讨债”的上门,表现了当事人身陷窘境的自我嘲笑
16、。 二是形容悲惨的处境或不幸的遭遇。如: (17) 美国一名男子 6 日乘飞机回家度周末,不料踏上“悲催之旅”,飞机半路返航,警察把他当作嫌疑人带走。 (新民晚报2012 年 9月 8 日) (18) 今晚新疆卫视剧剧有戏将为您揭秘更多内容。在剧中,谢家的大闺女谢玉芬竟然和庆春私奔了,他们的遭遇是李靖式的美好,还是寡妇式的悲催呢?请关注正在热播的大祠堂 。 (新浪娱乐 2012 年8 月 7 日) (19) 更糟糕的是,本届奥运会开幕式可能会遭遇大雨。如果真的下雨,那么在能容纳八万人的“伦敦碗”里,有四成的观众只能悲催地穿着雨衣看完整个开幕式。 (新民晚报2012 年 7 月 18 日) 例(
17、17)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被警察当做“嫌疑人”带走,的确让人感到很意外。 “悲催”的使用不仅缓解了紧张的氛围,更增添了戏剧化色彩。至于例(18) ,两人“私奔”是福是祸,不得而知。观众若想获得答案,只能通过观看该剧才能知晓。此处用“悲催”设置悬念,可以吸引更多9观众的目光。例(19)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如果遇上大雨是十分扫兴的,而“穿着雨衣看完整个开幕式”更是滑稽之举。 三是形容事态的发展与客观现实或主观愿望相违背。如: (20) 爱可以重来被观众认为“极致到了极点”几乎所有虐心的必要元素,如车祸、失忆、发疯、逼婚、爱恨离别、真假兄妹情、陷害、阴谋等等无一不少。不少网友对这样的剧情安排“忿忿不已”
18、“太狗血了,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悲催的一家人?” (中国新闻网 2012 年 12月 31 日) (21) 最近有一则简短但是悲催的消息,2012 年电子书阅读器出货量比去年下降 36%,未来还会一路下滑,到 2016 年,整个市场的出货量仅仅为 710 万。 (第一财经周刊2012 年 12 月 20 日) (22) 首先要吐槽一下某局万恶的“保护”政策,让电影超凡蜘蛛侠的大陆上映日期悲催地排到了八月底,足足比北美迟了差不多两个月!(新浪游戏 2012 年 8 月 8 日) 无论是“剧情脱离现实”还是“电子阅读器出货量的下滑” “蜘蛛侠的推迟上映” ,都有悖于客观现实或人们最初的设想, “失望
19、” “沮丧”的复杂心情透过“悲催”跃然纸上。 四是泛指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如: (23) “悲催”肥猫跳不出浴缸 摊手绝望表情超级萌(新浪播客2012 年 12 月 21 日) (24)近日,网文“一只鸡的生活意见”热传。根据中央电视台对速生鸡的报道,网友以第一人称重述这种鸡“悲催的一生” 。 (华商晨10报2012 年 12 月 21 日) 这两例中“悲催”扩大了指称范围,实现了人的物化过程,将人的情感赋予物(“肥猫” “速生鸡” ) ,不仅增添了修辞表达效果,而且语言风趣幽默。 四、小结 “悲催”从最初用于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到泛指一切事物的不如意,将凡是具有+哀伤语义特征或与之相关的事物
20、都纳入到了指称范围。使原本不属于同一认知域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相提并论,并利用这种相似性直接评价或概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如上文所引,例(23) “肥猫跳不出浴缸的绝望” ;例(24)中“速生鸡悲惨的一生” ,与人在经历不幸时“痛苦”的感受具有某种相似性。利用这种相似性, “悲催”完成了从情感域向抽象域的映射,并最终实现了语义的转移。虽然“肥猫” 、 “速生鸡”等是没有生命的群体,不能与“悲催”搭配,但通过隐喻机制的作用,使语义矛盾逐渐得到消解。经过这样反复的运用,在人们的心里逐渐形成了一种规约化语言形式。一旦这种表达形成,具有类似语义特征的事物都可被指称,这样“悲催”衍生出许多新的义项,从而实现了从单一领域到多领域的跨越,并最终完成了语义的泛化。 注释: “悲催”在古籍中不常见,但考虑到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所以无特殊说明外,文中一律写作“悲催” 。 参见百度百科 http:/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