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乱世才子杨云史鲜衣怒马动京华 1928 年 6 月 4 日,奉天大帅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成重伤,回到沈阳官邸后当夜死去。少帅张学良从北京乔装秘回沈阳主办丧事,凭吊之日,各界人士送挽联上百幅,多阿谀之词。唯有一新附参议杨云史泼冷水:“义师寡助,孤德天邻,每为明公太息;内有大丧,外有强敌,此非将军哭时。 ”以提醒张学良。杨云史,江苏常熟人,曾被康有为誉为“旷世奇才” ,此行到东北,正是应张少帅特邀而来。 杨云史家世显赫,祖父是道光年间的举人,担任过凤阳知府。父亲是康有为、梁启超的死对头,广西道监察御史杨崇伊。戊戌六君子被杀,杨崇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请慈禧重行亲政的奏折,主谋领衔者便是他。杨
2、云史少时,诗文词章便名震江东,17 岁那年,奉父母之命娶了李鸿章的孙女、李经方的女儿李道清。小夫妻诗词相伴,自是浪漫。杨云史回忆:“我生一千日,问字母代师,八岁来京邑,浩荡动雄思。弱冠飞俊誉,如马初脱羁,京师盛文彦,见者称清奇。严父靳词色,心亦远大期,当时丽裘马,如龙如凤姿” 杨云史 21 岁时,家里人让他到扬州道担任主簿。在扬州时,杨云史带着夫人经常与一帮文人吟诗作赋。某次,他在席间偶遇落魄伶人蒋檀青。蒋曾是咸丰帝的御用音乐家,昔日京中名士宴宾客时,纷纷以请到蒋为荣。英法联军破北京那年,咸丰帝病死承德,蒋檀青在离乱中失职,2抱着琵琶沿门卖曲为活。 一代乐师居然沦落如斯,杨云史触景伤情,写下了
3、檀青引长篇七言古诗相赠,并附有近一千多字的檀青传 ,以绮丽之词,抒感怀之旨,婉而多讽,不怨而哀。诗成之后,在社会上广为传阅。钱钟书先生的父亲、民国时期著名古文学家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称杨云史为“绝艳警才” 。当时在京城担任尚书的著名教育家张百熙更说:杨云史高咏独赏,摆脱积习,不独诗格名贵,益可见其人品之高,二十年后,江东独步矣 檀青传原诗太长,摘录几句,写的是蒋檀青老年境遇:“糊口江淮四十年,清明寒食飞花天。春江酒店青山路,一曲霓裳卖一钱。君问飘零感君意,含情弹出宫中事;乱后相逢话太平,咸丰旧恨今犹记。怜尔依稀事两朝,千秋万岁恨迢迢,至今烟月千门锁,天上人间两寂寥。”文采情伤均不逊色于白居
4、易的长诗琵琶行 。 檀青引一出,茶馆酒肆之伶人曲工纷纷传唱,青楼歌坊之佳人都以杨君为知己。杨云史更是名声倍涨,时人都以纳兰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清初著名词家)与之相比。 光绪二十八年顺天乡试,杨云史中了南元,调邮传部任职。清代科制,乡试分南、北两闱,北闱顺天府举人第一名解元归直隶省籍,别省的人,文章即冠军亦列为第二名,故称为“南元” 。几年下来,杨云史却觉得在朝廷做官不自在,加上妻子李道清病世,更是落落寡欢。 转眼间又过了 3 年,岳父李经方见昔日儒雅风流的女婿日渐消沉,主动张罗,将漕运总督徐仁山女儿徐檀介绍给女婿续弦。此后不久,李3经方受命出使英国,杨云史要求外调,随轺西行,不久被任命为英属殖
5、民地新加坡领事。 杨云史在新加坡待了 6 年,妻子徐檀秀外慧中,随丈夫诗词相和,仿若仙侣。 国内爆发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踌躇满志,给远在南洋的杨云史发了个电报,欲聘其回国当顾问,杨云史并不领情,婉言谢绝。袁世凯虽不高兴,还算有爱才之心,任命杨云史为“南洋领事” 。 见梅思妇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们明争暗斗,远在南洋的杨云史先是离职,后又投资失败,万贯家财所剩无几,在国外呆不下去,只得返国归隐老家。人到中年,家境败落,心情也变了,四十岁后,他自改名杨圻,曾感叹:“据闻海内人士誉我者曰:云史诗如少陵。 嗟呼!我又何不幸为诗人,更为少陵也!” 进入民国八年,杨云史仍然怀念着大清
6、,成了年轻的遗老。人穷不坠青云志,杨云史这样认为。可前妻李清道和续夫人徐檀先后生了九个孩子,一大家人都得养活,写诗怀旧又没稿费和版税,不投靠当权者,几乎没有生活来源。 1920 年,陈光远担任江西督军,这个武夫听闻杨云史的才名,重金聘他出山担任秘书长。陈光远好大喜功,那时草包军阀张宗昌带着一帮乌合之众盘踞在江西袁州,陈想动武将张赶走。开军事会议的时候,杨云史却投了反对票,说两军交战,只是害了无辜的老百姓。陈光远认为4杨云史犯书呆子气,不听其劝,挥军向张宗昌压过去。张宗昌不经打,几场仗下来果然被赶出了江西。 大军旗开得胜,陈光远很是兴奋,为了缅怀此战阵亡的官兵,他下令弄了个相当隆重的追悼会。杨云
7、史深感士兵们死得不值,写了一副挽联道:“公等都游侠儿,我也得幽燕气,可怜北去滞兰成,听鼙鼓连声,怆然出涕;醉后摩挲长剑,闲来收拾残棋,惭愧西来依刘表,看春江万里,别有伤心!” 陈光远手下有个小人臧仓,看到杨云史的挽联后,便向陈告状,说杨云史恃才傲物,将大帅比作三国时的无能之辈刘表,陈怒不可遏。杨云史心知自己留不住了,写了一纸华丽典雅的信,向陈告辞: 圻江东下士,将军谬采虚声,致之幕府,时陪阎公之座,遂下陈蕃之榻,颇思尽其愚悃,有裨万一。得山妻徐书谓:园梅盛开,君胡不归?不禁他乡之感,复动思妇之情。清辉玉臂,未免有情,疏窗高影,亦复可念。清狂是其素性,故态因之复萌,敢效季鹰烟波之请,乞徇林逋妻子
8、之情,予以休暇,遂其山野,庶白云在山,靓妆相对,此中岁月,亦足为欢,则将军之赐也。 这封信写得情文并茂,说家里的梅花开了,自己动了“思妇之情” 。“见梅思妇”一时播为美谈,那陈光远知其不可留,叫人送上一千元做路费,送到时,杨云史已飘然过江走了。 醉里未忘关塞气 杨云史回到家乡后,很快又有说客上门,来者是两湖巡阅使吴佩孚的门客。在北洋赳赳武夫中,吴佩孚可谓是鹤立鸡群,他原本是秀才,5一手字写得相当飘逸,填词赋诗也很显才情。当时北京政府当权的正是直系,吴佩孚便是直系顶梁柱,大帅如此抬爱,杨云史推辞不过,到其军中担任了机要秘书。 到了 1924 年,直系迎来了鼎盛时期,控制了华北大片区域,南方国民党
9、和东北张作霖盘踞一嵎,显然已经不能与其争锋。连美国的时代周刊都将吴佩孚的头像弄到了封面上,推崇“吴佩孚是将来能左右中国时局的人” 。有如此主公,杨云史自是春风得意。 是年,吴佩孚五十大寿, “四方诸侯宾客会于洛阳者七百人” ,连大名鼎鼎的康有为也不顾老迈,颤巍巍赶到河南亲自送上贺联:“嵩岳龙蟠,百岁功名才过半;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 ” 见到康有为,杨云史倒有点惭愧,他的父亲杨崇伊曾弹劾过康、梁,当年菜市口被斩的六君子之中就有康有为的弟弟。康有为却很大度,很赏识杨云史,称其长歌为“诗史” ,甚至推崇杨为“四海冠绝,天下第一才子” 。杨云史在回忆录中写道:“癸亥暮春之初,吴将军五十寿,南海康
10、先生先三日至,延上座余则以戊戌政变,先公与先生政见不合,弹劾先生至出亡,未敢作深谈,且直告之。先生则笑曰:此往事耳!政见各行其志,何足介意。况君忠义士,何忍失之?愿与君订交” 直系风头大盛,盘踞东北的张作霖显然不肯善罢甘休,休整一段时间后纠集大军再度叩关,第二次直奉战争即将打响,吴佩孚下令整顿三军,择日出发。杨云史也荟萃行李准备随行。不料临行之际,夫人徐檀忽然生了急病,汤药无效,几天后居然去世了。大军即将开拔,杨云史含泪仓猝殡殓,第二天便随军出发。那年的九月十三,临走之前,杨云6史心中无限凄凉,吟出“可怜九月十三夜,死别生离第一宵”之句。 行至山海关时,大雪纷飞,吴佩孚兴致很高,大有“欲将轻骑
11、逐,大雪满弓刀”之感慨,杨云史因为妻子新丧,对这劳师袭远的军事情势颇感不妙,赋诗寄慨:“逐鹿中原举国空,边军力尽更张弓;黄金白骨知多少?都在营州落照中。层台美酒饮千钟,日落清歌欲荡胸;醉里未忘关塞气,玉人扶定看卢龙。 ” 吴佩孚过于轻敌,手下大将冯玉祥阵前倒戈,奉军趁火打劫,导致直军一败涂地。最后吴大帅身边只剩下 1000 余人逃往四川,杨云史随着吴佩孚又过了一段凄惶的日子。 后来吴佩孚在武汉东山再起,杨云史再任幕僚长,可公务之暇颇感孤寂。才子多风流,杨云史开始涉足妓院,期望在烟花巷中寻到一丝慰藉。 花满江城酒满衣 在武汉,杨云史还真寻到了新的红颜知己:校书陈美美。所谓校书,是对有文学功底之风
12、尘女子的雅称。陈美美不算十分漂亮,却颇具才情,性格孤傲。杨云史一来武汉,美人却主动逢迎这杨君的诗词,花街柳巷可是传唱不衰。 有了陈美美后,杨云史似乎容光焕发,此刻他已年近半百,华发红颜出双入对,武汉报刊纷纷竞登这一艳闻。杨云史的朋友们代抱不平,连吴佩孚都觉得有些荒唐。杨云史却不以为然,还写了两首曲寄给报刊作为回答: 妓女千千万万,嫖客万万千千,轮我做了嫖客,便闹得瘴气乌烟。7我也莫名其妙,君听其自然。 报是他出版自由,嫖是我个人自由,要怪他家家报馆,先怪我夜夜春楼。只要风流不下流,这其间何必追究? 历史的潮流谁也抵挡不住,转眼间,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了武汉,吴佩孚被迫入川。混乱中杨云史没有来得及
13、跟上吴佩孚,街上到处是革命军,他无处容身,多亏陈美美把他藏在香闺中,方得顺利脱险。 藏在陈美美的香闺中,杨云史穷极无聊,画成腊梅屏幛四幅,兼题八首七言绝句,送给了陈美美,其中有两首是: 春来心事惜芳菲,花满江城酒满衣;一自新诗传众口,家家红粉说杨圻。 照眼枝枝红雪堆,胭脂难买好春回;罗浮以外非春色,从此杨圻不画梅。 诗中说从此不再画梅,是他对自身状况的极度悲观。他觉得自己年过半百还得靠一个青楼红粉知已来照顾护持,也真是落魄。等到时局稍微稳定后,杨云史才告别陈美美,离开武汉北上,临行前写诗留别:年来范蠡久无家,西塞山前望云霞;君问归期载西子,春风流水碧桃花。 后来杨云史接受张学良的邀请,出关到沈
14、阳,陈美美渐渐地失去了杨云史的消息。由于杨云史的名声,许多人都热衷请陈美美陪客,陈美美不胜其烦,为自己赎身,嫁给了一位画家做妾。 在东北,杨云史娶了另一位才女狄美南。没想东北并不安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少帅短短 3 个月丢了东三省,杨云史无奈,携妻子到了上海。 8行军司马鬓苍然 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后,暂时没了大动作,到了 1932 年,杨云史的故主吴佩孚从四川北上,住在北京的东城什景花园。那时日本人正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想吴佩孚出来“组织大局” 。杨云史闻讯,立马携夫人赶到北京,劝阻吴佩孚不要接受日本人的条件。 吴佩孚对杨云史依然盛情款待,仍然聘他为机要秘书。风光不再,下野将军
15、与落魄才子时常相互唏嘘。吴也很有骨气,多次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 1936 年秋,上海某小报捅出新闻,说杨云史以诗词勾引一富豪遗孀,还偷偷跟人联络走私白粉,赚了大钱等等。杨云史本人倒无所谓,吴佩孚却相当义愤,亲自写了份声明花钱登报替他辩诬:“按云史学优品端,淡泊明志,公忠正大,念不及私,康南海谓有古名臣风度,而惜其生不逢时余今特为之证明,其内眷与内人往来素密,琐屑相闻,最近两载,有如家人,除侧狄关南夫人外,并无第二人,其境况则捉襟见肘,境至屡空,何来与奔妇数十万之事;久往北方,迄未南返,何有在沪经营毒物之事?” 二人可谓管鲍之交。 1939 年 12 月,吴佩孚病死,当时北京城几千人为之送葬,送
16、到灵堂的匾额挽联不计其数,杨云史的挽句挂在正中间,颇有知己风范:“本色是书生,未见太平难瞑目;大名垂宇宙,长留正气在人间。 ” 吴佩孚去世后,汉奸特务屡次骚扰杨云史,无奈之余,他只得与夫人辗转到了香港。适时物价飞涨,他连生活也过不下去。寓居香港的杜9月笙得知后,每月送上几百。杨云史又得了严重的风湿病,自知回乡无望,常指着照片对人说:“这是我的故居,今后恐不复见了!”呜咽不已。 1941 年 7 月,杨云史度过了自己 65 岁生日。那时候,中国对日抗战也面临着极艰苦的时期,一些信念不坚的动摇分子,躲在港澳高唱和平谈判,杨云史对此忍无可忍,写成了一篇长诗攘夷颂 ,颂前还写了一千余言的长序。 攘夷颂太长,限于篇幅不全录,概括说来,他畅论自古以来的边患,每是“先败后胜,欲取故予” ,自三皇五帝、舜禹商周,历汉唐,至宋明:“莫不上承天运,下浃人心,视听自民,受命于穆,是于兴王令主,重熙累洽,九族克谐,重泽向化。 ”最后,杨云史慨然道:“盖华夏神胄也,中土大器也,未有承运无本,功德不纪,而以鸡鸣狗盗奄有区宇者也。 ” 写完最后一首长诗,一代才子溘然长辞,相伴他到最后的狄美南在料理殡葬后,也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随君而去。 乱世诗人,飘零身世着实不幸。 (作者为中华传奇主编,知名文史作家) 责任编辑:姚胜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