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汉语中开始体的体标记“起来”摘 要:一直以来,汉语被认为是一种形态不发达的语言,缺乏体标记。形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形态指词语的结合;狭义形态指词的形态变化。汉语通过语序和虚词作为其语法手段,即广义的语法形态。因此,汉语中有大量的虚词用来表示延续体、持续体、完成体、进行体等。本文通过对“起来”的共时和历时研究,探究其由动词逐渐降格为汉语中开始体体标记的语法化过程。 关键词:开始体 语法化 抽象化 一、引言: 查阅相关辞书, “起来”一词在当前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动】由坐卧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床。可带“了、过” 。可带施事宾语。 由静止状态而积极行动。可带“了” 。 【趋】1.动+起来+
2、名。名词一般为受事,间或有施事。 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下向上。 表示动作完成,兼有聚拢或达到一定的目的、结果的意思。 表示动作开始,并有继续下去的意思。动词和“起来”中间一般不能加入“得、不” 。 作插入语或句子前的一部分,有估计或者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意思。不能加“得、不” 。 22.形+起来。表示一种状态在开始发展,程度在继续加深。形容词多为积极意义的。 总之,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很复杂,多数趋向补语可以表示很多意义,个别趋向补语只表示一种意义。我们把趋向补语的意义分为三大类: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 1.趋向意义 趋向意义是趋向补语的基本意义,即趋向动词本身所表示的意义,即方向意义。趋向
3、补语的趋向意义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以后,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结果。 2.结果意义 趋向补语有时不表示方向,而表示动作有结果或达到目的。大部分趋向补语有结果意义,而且有的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不止一个。结果意义又可以分为两类:基本结果意义,即与趋向意义有密切联系的意义,如果某一趋向补语只有一个结果意义,那么这个意义通常就是基本结果意义;基本结果意义以外的结果意义是非基本结果意义。趋向意义相反的趋向补语,其结果意义大多也有反义关系。 3.状态意义 趋向补语的状态意义比结果意义更加虚化,由空间意义(方向意义)引申为表示动作、状态在时间上的展开、延伸(时间意义) ,如动作状态的开始、继续、停止等等(与方向无关
4、) 。趋向补语的状态意义已经虚化得跟动态助词的意义接近,所以有些语法著作将其列入动态助词。 趋向补语的状态意义与趋向意义也有联系,趋向意义呈现反义关系3的,状态意义也呈现反义关系。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1924) 已对时体问题有所涉及。基于与英语语法的比照, 黎氏认为“后附的助动词” ( 如“了” “着” “起来”等) 可以看成“表动作完成或进行之动词词尾” ,而“动词时制 (tense) 的变化, 依靠时间副词和助动词的参伍活用” 。这实际上是把时间副词和助动词看成与英语的词形变化相应的时体表现手段, 即时体标记。 此后,王力、吕叔湘、高名凯从汉语的个性特点出
5、发, 对汉语的时体问题作了更为细致的论述。 王力(1943) 认为汉语“着重事情所经过时间的长短, 及是否开始或完成, 不甚追究其在何时发生” ,因此汉语有“体” (王力称其为“情貌” ) 而无“时” 。王力归纳的情貌类型和各类的语法表现形式与当时的其他归纳相比更具合理性和概括力, 为后来的很多学者所接受。 吕叔湘(1942)从表达论的角度对汉语“时间”和“动相”的表达方式做了详尽描写。吕叔湘认为汉语的时间观念依靠时间词来表示, 而“动相” (即“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的各种阶段” ) 主要依靠一些意义虚化的限制词(如“将” “方” “已”等) 和专门起语法作用、近于词尾的词(如“着” “了”等)
6、来表示。他还逐一分析了汉语的“三时” “十二相”, 其中改造“三时”观(把“现在” “过去” “将来”改为“基点时”“基点前时” “基点后时” ) 和明确区分“绝对基点”与“相对基点” , 为后来时意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高名凯(1948)的时体研究颇具建树, 他不仅强调了时与体的区别,4而且充分阐述了汉语有“体”无“时”的观点, 明确指出“汉语没有表时间的语法形式” 。 综上所述,本文也将把“起来”附加在某些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虚化后的语法能归纳为体标记。体标记包括很多种,而“起来”应该被归纳为开始体。 二、 “起来”的历史演变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 “起来”一词的句法功能发生了变化,通过
7、下面几组例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起来”由实词到虚词的逐渐演化过程。(1)由如五太山崩,七孔之中皆流迸备。良久而死,复乃重苏。雨手按地起来,政顿衣裳,腾空往至世尊之处。 (敦煌变文选 ) (2)祖便与一蹋。老大悟。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 (佛语录马祖语录 ) (3)云废闻语,举身自扑,七孔之中,皆流鲜血良久乃苏,从地起来,乃成偈曰。 (敦煌变文选 ) (4)起来强歌舞。 (李白诗全集 ) (5)元豹红着眼睛瞪着老太太:“你别让我起来,起来我就点你们家房。 ” (6)快别起来,我就是来给您拜个年。 (7) “我钢笔拔出来,统统头冲后下腰,什么时候叫起来再起来。 ” (8)日本人走后,我爬出万人坑,
8、从地上站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怀着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重新又开始战斗啦。 5(9)一骨碌坐起来满头大汗一脸惊恐,张着发干的嘴问:“我这是在哪儿?” 例(1)(4)为唐以前古汉语, “起来”作为动词,只可以单独充当句子的谓语。 “起来”这一最原始的句法特点一直延续至今,其作为动词,充当谓语的语法功能仍然发挥着作用,如例(5)(7) 。当句子中出现两个谓语的时候, “起来”位于动词的前面,即以这种形式出现:“起来”+V,如例(8) 、 (9) 。 五代时, “起来”作为动词充当谓语的功能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当句子中出现两个谓语的时候, “起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移到了动词的后面。与此同时, “起
9、来”的词汇意义发生了变化,语法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标志着“起来”开始由实词向虚词演变。 (10)在今日阅读起来,有的地方很容易看出,有的地方不容易看出,凡有需要注解方能明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三、 “起来”的语义特点 (一) “起来”单独充当谓语 (11)快别起来,我就是来给您拜个年. (12) “我钢笔拔出来,统统头冲后下腰,什么时候叫起来再起来。” 例(11) 、 (12)中的“起来”可以受否定副词“别” 、助动词(“叫”) 、副词(“再” )修饰,说明“起来”在句中单独充当谓语成分,是动词。单独充当谓语的“起来”表示空间领域的客体(人或物体)离开某一参照点,做由下而上的位移,客体由原来
10、的躺着或者窝着变为坐着或6者站立姿势,由原来的坐姿变为立姿。总之,客体在空间上发生了自下而上的位置变化。 (二)V1+“起来” (13)日本人走后,我爬出万人坑,从地上站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怀着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重新又开始战斗啦。 (14)一骨碌坐起来满头大汗一脸惊恐,张着发干的嘴问:“我这是在哪儿?” 例句中的“起来”都出现在动词的后面,例(13) 、 (14)中动词“站”和“坐”都是静态动词,可以在后面加上表示持续体的“着” ,如“他站着,他坐着” ,不可以在其后附加表示完成体的“了” ,如*“他坐了”*“他站了” 。而“起来”附加在这两个静态动词后面,表示客体空间位置移动变化的过程
11、,形象具体地表现客体的动作行为,起到进一步修饰句子、丰富语义的作用。 下面这几组例句中“起来”前面的动词不再是静态动词,而是动态,如“架” “吊” “堆” “拦” “搞”等,如果这些动词后面不用“起来” ,也可以表达出动作的位移。如“把机子架好” “把他吊了” “把绳子拦上”“把事业搞好” 。我们发现,如果在处置式的句子中,即使不用表示空间位置移动的“起来” ,同样可以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原因就在于,处置式“把”字句,本来在主观上就表示客体发生了空间位置变化。这样看来, “起来”在句子中的位置并不是无法取代的,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一过程中, “起来”的词汇意义进一步虚化。 (15)把机子架起来
12、。 7(16) “这位小兄弟可要受点罪了把他吊起来。 ”老太太大喝。 (17)场中央搭了个用绳子拦起来的比赛台。 (18)算你们入的股,将来事业搞起来了,肯定还要盈利。 作为动词,本来指人或物体从躺着或卧着的姿势,到坐或站的过程,空间上,给人以自下而上位置移动的感觉。作为补语,保留了其空间上给人位置移动的感觉,但所指范围有所扩大,不单单指人的姿势变化,还可以指具体的物体。进一步可以指抽象的事物往好的方面发展。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人往高处走、高高在上、高人一等”这样的词语,认为“下面不如上面好,越往上越好”的心里认知。因此,例句(18)中,事业蒸蒸日上,这里的“起来”从表示空间上的自下而上的位置变
13、化,映射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上,由低到高、从起步到发展。 (三)V2+“起来” (19)于是他们蜂拥而上将他擒获,穿了锁骨捆起来。 (20)一伙人正坐在拼起来的长桌周围吃喝。 (21)挣钱和培训元豹二者可以结合起来干 (22)我就不插手了,还是由白度负责,全抓起来。 这里 V2 所包含的动词“捆” “拼” “抓” “结合”等等,都有着“聚集、聚拢”的语义特征。 “起来”附着在这类动词后也有表示“聚集、聚拢”的意思。因此, “起来”的语义特征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前面紧挨着它的动词决定的。这说明, “起来”前面的动词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而“起来”已经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其原本的动词词性开始弱化,
14、原本的动词意义也逐渐消失,成为表示结果的补语。虽然此时的“起来”8是可以作为补语来看待的,但它还是保留了其作为句子核心谓语动词时的语义特征,即人或事物在空间上被聚拢到一处。 (四)V3+“起来” ;形容词+“起来” (23)老太太把着元豹双户使劲一拧,元豹陀螺似地转起来. (24)清理场地、测光、布灯,有条不紊地忙起来。 (25)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 (26)泳装表演结束。乐曲轻松起来,活泼欢快。 这里 V3 代表一般动词,此时,可以进入到句子中充当核心谓语的动词有很多,对语义特征不再有任何限制,比如“喊起来,干起来,吃起来,跑起来,画起来,唱起来,伤心起来,开心起来” ,这时,跟在其后
15、面的“起来”所包含的语义特征是指动作、行为的开始,其语义特征由原来的空间意义指向了时间意义。而形容词后面用“起来” ,同样表示某种状态的开始。 四、 “起来”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一)句法位置的改变 就多数情况而言,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改变而诱发的。汉语的虚词多数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的。本文所阐述的“起来”一词的语法化过程也不例外。 “起来”最先作为动词,在句中的句法位置通常是在“主谓宾”格式中,独立充当谓语,是句子结构的核心成分,所表达的动作意义是实实在在的、显而易见的、非常清楚的。我们不需要任何推理分析,即可理解句子意义。如例(5) 、 (6)这两个句子中, “起来”作
16、为唯一的动词,充当句子的核心谓语成分,其表9达的意思就是人由坐卧而站立或由躺而坐的行为动作。 “起来”一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发生变化是从动词“起来”进入连动式开始的。处于第二动词位置的“起来”在语境、语义以及前面动词词义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动词词性开始减弱。由于前面有了“坐”“站” “跳”等本身就包含着“身体向上”义项的动词,因而跟在其后的动词“起来”就弱化为趋向补语,起到修饰前面动词,使语义形象丰富的作用。 (二)语义抽象化 随着“起来”对其前面动词选择性逐渐减弱,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越来越多。如“聚拢、抓、捆”等,这些动词的语义特征中,虽然还包含着表示空间位置的义项,但是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
17、垂直的空间概念,而是水平位置上的空间概念。比如“捆” ,就是指使动作对象,由分散的状态,变为紧凑状态,是水平位置上的变化。这也为“起来”后来语法化为表示时间的补语做好了准备,因为时间分先后。时间的前与后,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水平位置上的。当充当谓语核心动词的语义特征中不再包含“空间位置概念”的时候, “起来”本身包含的“空间上位置移动”的语义特征就完全消失了,转而表示“时间概念上的开始状态” 。如例(23) 、 (24) “起来”作为表示“动作行为的开始状态”的补语,放在其前面的成分由包含空间概念的动词,变成可以是不包含空间的概念的一般动词,继而又可以是形容词,如“忙、轻松、干净,红”等。 词义不
18、断的抽象化,虚化,再进一步到“空间位置移动变化”义逐渐消失,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以及状态开始等语法意义的体标记, “起来”由词汇单位变为了语法单位。 10(三)人类一般认知规律 认知语法认为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因此语言中表示空间的词是最基本的,是派生其他词语的基础。派生是通过隐喻或引申从空间这个认知域转移到其他认知域,如时间域、目的域等等。例如“起来”这个词, “你别起来” “把机子架起来”中, “起来”表达的意思是使客体发生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变化,是一个纯动词,表达的也是单纯的动作变化义。 “他跳起来” “我忙起来”中“起来”表达的意思是某种动作,状态时间上的开始。 “把事业搞起来” “把
19、它拼起来”中“起来”表示的是一种聚集,向上的心理认知。这种从空间域到时间域再到心理认知域的词义变化导致了词汇的虚化、语法化。同时,这种由空间域转向时间域在转向心理认知域的转变过程,是符合人类普遍认知规律的。 参考文献: 1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刘月华,潘文娱.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左思民.现代汉语中“体”的研究兼及体研究的类型学意义J.语文研究,1999, (1). 5金昌吉,张小萌.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8, (4). 6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J.语言研究,20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