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正义的逻辑框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55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劳动正义的逻辑框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劳动正义的逻辑框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劳动正义的逻辑框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劳动正义的逻辑框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劳动正义的逻辑框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劳动正义的逻辑框架【摘要】劳动正义即劳动者得其应得。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其逻辑框架是由四个维度组成,劳动者劳动能力获致正义是劳动正义的基础,劳动交换正义是劳动正义的起点,劳动过程中正义是劳动正义的显像,劳动成果分配正义是劳动正义的目标。正义的制度须使劳动者得其应得,体现劳动正义,劳动者才能实现人性复归。 【关键词】应得;劳动正义;逻辑;框架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01805 从劳动的本质来看,劳动作为人类的存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体现出的是人类的本质。劳动作为人之为人的标志把人跟动物区别开来,贯穿社会历史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

2、展的基础并赋予人类生存的意义。但继原始社会后。人类经历的阶级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在这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劳动者基本处于被奴役、被压制、被剥削的悲惨境遇,由此证明了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但是却不能拥有应得的价值。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内未能得到应得的成果,是由于制度的不正义造成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劳动的支持,正义就会蜕变成一种难以实现的乌托邦;没有正义的约束,劳动则会沦为少数人对大多数劳动者赤裸裸的暴虐。只有劳动与制度的正义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社会朝2着有利于广大劳动者的方向前进。正如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

3、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门科学来断定,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这种与物质有关的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 ”所以,探寻劳动正义,应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挖掘。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劳动者得其应得即劳动正义,这种应得实质是一种制度安排,从而劳动者获得劳动能力的机会平等,在劳动交换中地位平等,在劳动过程中自主劳动的,并占有应得劳动产品。劳动正义是劳动主体对劳动的正义追问,是对

4、有关劳动的制度和行为是否具有正义性的价值评判和审视。学界对于劳动正义的研究少有完整系统的分析。因而有必要从劳动正义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分析框架加以诠释。一、劳动正义的基础:劳动能力获致正义 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相关的能力不仅是那些能避免夭折,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能受到教育及其他这样的基本要求,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成就。包括如亚当斯密所强调的能够在公共场合出现而不害羞,并能参加社交活动。 ”马克思把生产力与劳动能力等同起来:生产力即人类生产劳动的能力,是人类在精神支配下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获取自身需要的能力。 “它的外延就是人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力所表现的范围。而它的内涵就是人在生产中所

5、发挥作用的能力,也3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表现。 ”衡量劳动能力,要从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技术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心理状态等多方面来综合考察。劳动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先天的素质、健康保障程度和受教育的程度。对于人们劳动能力的形成,天赋差别并不是造成人类劳动能力等级差别的根本原因。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后天基本权利保障健康保障条件和受教育的条件起着主要作用。人的劳动能力首先源于健康的保障和受教育的机会,在劳动能力增长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参与社会劳动实现个体人格完善并促进社会发展。 劳动能力获致正义,是国家和社会为

6、其成员提供平等的健康保障和受教育权利,从而使其具有自由地选择劳动实现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劳动能力获致正义在于机会平等。人人都有凭后天获致的劳动能力改变其处境与命运的机会。劳动能力获致正义第一要具有平等原则,马克思提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罗默也提出“社会主义者需要什么呢?社会主义者需要的是如下的机会平等:(1)自我实现和福利;(2)政治影响;(3)社会地位。这至少做到“一是阻碍某些人发展的任何人为障碍,都应当被清除:二是个人所拥有的任何特权都应当被取消;三是国家为改进人们之状况而采取的措施,应当同等地适用于所有的人” 。提升劳

7、动者的劳动能力,一方面是要提升个人选择能力。投资儿童、支持家庭、就业、有效的教育和良好的社会疏导,让每个人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是通过表达自由、经济条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4均等化、迁徙自由等,来拓展劳动能力获致的途径。劳动能力获致正义不但标志着人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而且还体现着人过自己所希望的生活或实现合理预期的自由,即人有实质自由去选择他认为有价值的生活。如果没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即使给人选择的自由也是虚假的。 劳动能力获致正义第二原则是倾斜原则。即向资源和权利占有较少的人实行倾斜原则。造成劳动能力获致非正义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社会制度原因给个人造成的无能状态。个人不应该对他无法控制的境遇负

8、责。只有平等原则还不是完整的正义意义,形式平等固然重要,但实质平等更具正义的色彩。 “为了他提供真正的机会均等,社会必须对那些拥有较少天然资产的人和出生于社会地位较为不利的家庭的人,予以更多关心。”就是要求对那些由于非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引起不利境况的人给予补偿。按照罗尔斯正义原则的基本观念就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各种基础) ,都应该被平等地加以分配,除非对其中一些或所有这些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会有利于最少受惠者。”凡是具有同样潜能的社会成员应当拥有同样的起点,以便争取同样的前景。 “在一个完全公正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一个人的劳动能力获致越

9、正义,他摆脱贫困、选择生活方式或状态的自由也就越大。生活在同一政治共同体下的劳动者是平等的享有获得劳动能力的机会。这是作为共同体成员资格的应得。只有当社会制度设计和实践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劳动正义才向前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二、劳动正义的起点:劳动交换正义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出于他们本身意志的自由而非胁迫或隐性5的胁迫的意志而在彼此之间承担了一定的义务时,交换是正义的。劳动交换正义就是在劳动交换过程中交换各主体处于平等地位,并且能自由表达主体意志。马克思指出,商品的等价交换,本质是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的交换;劳动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都是同质的劳动。正因为劳动具有同质性,劳动

10、者作为交换主体,作为自己劳动产品的所有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可见,由等价交换而体现的平等,实质是劳动的平等。劳动交换正义的原则,一方面要体现交换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正义的基本精神。一般认为交换正义存在着两个原则,即平等原则和自愿原则。 平等是自愿的基础和前提。平等是交换正义的基本要求和实现形式,主体间地位不平等则难以实现交换正义。按照劳动和交换的性质来说,严格的平等的要求是交换双方的利益不仅是相互的,而且是同质且相等的。因而,平等原则是交换正义的基本原则。作为交换正义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要求: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交换双方具备独立的人格且地位平等。如果交换主体没有独立人格,不

11、能进行独立意思表达,交换正义前提将不存在。劳动者和资方在市场上相遇,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双方是在形式上平等的人,彼此身份平等的发生交换关系。这看似买卖自由,但这种自由是虚假的自由。资本持有者在经济上的维持能力要强于工人,在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博弈中。资本持有者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劳动者工资被压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在“绝望交易”或相对“绝望”的背景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为资本提供了强势的空间。劳动者即使在没有劳动保障和工资很低、劳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也要忍受,造成了6资方与劳方的“主仆关系(master-servant relationship) ”。使工人无法享有实质的平等地位。 “一旦离开这个

12、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原来的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 ” 自愿是平等的表现方式,只有在双方真正自愿基础上,在兼顾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实行等价的交换,才是真正公正的交换。自愿原则背后需要平等的支撑。诺奇克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是自愿的,取决于限制他选择的是什么东西。如果是自然的事实。这种行为就是自愿的。 ”自愿的劳动交换。是受市场、法制等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公开公平条件下的自由意志表达。劳动交换的本质是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但是市场中的交换往往偏离了正义航道。虚假的“交换正义”实质是以“正义”的

13、形式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撕开主体间的依附才能生存的皮肉,给予劳动者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基本保障。从而使劳动者远离“被迫交换”和“绝望交换” 。这样的交换才是劳动交换的自愿。劳动交换正义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把人的劳动力从商品地位下解放出来,而非表面的平等、形式的自由。 平等与自愿的劳动交换需要讨价还价能力的保障。劳动交换正义要求交换双方达成的协议是在公平的讨价还价条件下实现的,讨价还价甚至足以对抗对方的能力是交换正义的保证。劳动力的分散使用和资本天生的集中优势,使得二者的谈判力异常悬殊, “缔约一方拥有契约大部分权利,而另一方只拥有选择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具有人7身性和财产性,同时具有平

14、等性和隶属性的社会关系。它要求确立劳动者拥有集体谈判权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处于弱势的劳动者必须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对抗资本集聚的力量,通过工会行使集体谈判权,并需要政府制定法律制度加以保护。劳动交换正义是劳动者进入市场获得平等而自由的机会所必备的应得,否则劳动者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无法转变。 三、劳动正义的保障:劳动过程正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劳动过程” ,认为它“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劳动的过程是价值实现与人的本质体现相统一的过程。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劳动过程中展现出来。劳动过程正义是劳动者在人性化的

15、健康的劳动环境下,在劳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主性,是人的本质力量显现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人是劳动过程的目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工作内容、劳动环境、劳动纪律等都应适应劳动者的人之为人的需要,使劳动本身成为人的需要。从而,所有劳动者都能各尽所能,劳动者在工作上可以将个人的所有的本质力量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甚至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并在社会承诺年龄线内的公民,保证提供满意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生产劳动过程作为“形塑工人阶级的关键场域” ,因此,重返“生产的隐秘之处” ,将被遮蔽了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场景暴露在研究者的视野之下。自然也是劳动正义研究的题中之义。

16、仅靠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规制劳动过程,由于资本生而就有的控制劳8动的“资质” ,劳动过程显示出悖论。现代生产中机器代替了人的大量劳动,结果是“劳动越是用机器进行,就越是没价值” , “劳动越来越是死的,个人的技能越来越大地受到限制,而工厂工人的意识则降低为最后的迟钝” 。如果单纯的发展生产力。提倡“唯生产力论” ,劳动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劳动者必然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异化。1979 年,布若威出版了制造甘愿一书认为。劳动过程就是资本与科技控制劳动追求效率的过程。劳动者在此过程中处于被控制的无主体地位。劳动过程研究应“将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格还原,挑战了无主体性的主体(subjectless subjec

17、t)的观念,并强调反抗会出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戈登(David Gordon)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核心逻辑是如何通过控制实现效率,并且这里的控制是资本对劳动的控制。马克思曾指出,假如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役畜。他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如何解决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异化问题,解放劳动,必须是生产力发展与正义的制度相结合,即劳动过程正义。 自由劳动,是劳动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经济关系。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劳动成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劳动成为社会唯一的经济权力。自由劳动

18、必须以摆脱物对人的统治。自觉运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自由劳动。劳动过程正义的原则是自主劳动原则。自由劳动原则包括,第一是劳动环境人性化。人的生产活动需要一个符合人性的劳动场所和和谐的劳动环境。劳动过程的设计应是从人出发、从人的需要、人的劳动能力条件去设计劳动过程。第二9是“主体性劳动”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和自我确证。劳动过程主体化。就是每个人可以利用充裕的自由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用文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全面武装自己,每个社会成员都将从旧的社会分工的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克服劳动活动中的异己状态。第三是在劳动中建立归属感。劳动者对工作的安排和推进有自主抉择的权利,

19、对集体的活动有平等的参与和决策权。资方不但要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也要充分考虑并满足劳动者的非经济需求,包括工作需要、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安全感和有意义的工作前景的需要等。第四是在劳动过程中体现人的本质。康德说:“所有行动需视所有人为目的,绝不可以只以人为手段。 ”劳动是以人为目的的,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应当成为个人、群体和社会的终极正义追求。因而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劳动成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自然能够尽其所能地进行劳动,劳动过程与人的本质显现过程的统一,为“劳动的解放”理论和实践挑战提供了积极的正义前景。 四、劳动正义的目标:劳动成果分配正义 基于平等位置的做出相同贡献

20、的主体应对产生的结果负有相同的责任。他们得到的回报应该是基于贡献。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中,贡献的前提是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劳动过程不能被看作是劳动者运用自己的劳动资料为自己生产财富的劳动过程。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的完整拥有与支配,劳动者不再是劳动过程的主体,劳动过程转化为以效率为核心资本控制劳动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劳动只是资本的组成部分,所以资本主义10条件下衡量应得的尺度是资本,甚至认为劳动也是资本投入。以致古典政治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源泉是土地、资本和劳动“三位一体” ,三者按照各自的贡献参与分配是理所当然的。他

21、们没有意识的按贡献所得的应得是前制度性的(pre-institutional) ,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应得,而非真正的应得。戴维米勒指出:“就人类群体间的关系接近于工具性的联合而言,相应的正义原则是根据应得分配。每一个人作为具有用来实现其目标的技术和才能的自由行为者加入到联合体当中来。当其所得与其贡献相等时,正义就实现了。 ” 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正义程度“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劳动成果分配正义就是在基本自由权利和机会得到平等保证的前提下。按照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凭自己的劳动贡献获得相应的收入分配,即按照劳动者付出的有效劳动做了必要扣除后的所得。每一个劳动者,

22、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市场经济需要市场进行资源调配。劳动者通过市场的认可度来获得劳动量的衡量。劳动成果初次分配中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 GDP 的比重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得份额越大,社会分配就越均等、公平,就越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公平度。正如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报酬优厚,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国民财富增进的自然征候。反之,贫穷劳动者生活维持费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