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民间心理学本体论地位的动摇及其对心灵哲学的解构摘要民间心理学将信念理论作为重要的解释和预言行为的原则,它的核心内容是求助于信念和意图解释人的纷繁复杂的行为。信念理论的发展变迁不仅引发了民间心理学本体论地位和未来命运的激烈讨论,更重要的是,它动摇了多年来一直稳固如山的心灵哲学的根基和地位,由此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心问题尤其是对心灵的解构有着极其重要的观照意义。 关键词民间心理学;信念理论;心灵哲学;本体论 “民间心理学” (folk psychology)是 1981 年丹尼特(D.Dennett)在三类意向心理学中创造的,用以表示人们在解释、预测行为时起基础和原则作用的知识或资源。民间心理学
2、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被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广泛使用。 “民间心理学是在原始灵魂观念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关于心理的内容、结构、原则、心身关系的常识理论” 。可见, “民间心理学”是内存于人体的一种非常普遍的资源,是常人普遍具有的解释预言他人行为的心理学知识或能力,是一种早已存在于人类身上的独特固有的现象。 民间心理学同其他科学知识体系一样,由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所构成。民间心理学的形式是指人们在归属心理概念、解释预言他人行为时所诉诸的心理资源。而民间心理学的内容是内隐于我们每个正常人心底、外2显于我们解释预言实践中的心理资源的具体内容,即“普通人在理解、解释和预言人的心理学自己的或他人的时所使用的
3、特殊的概念和实践(如果有规则或法则就是特殊的规则或法则) ”目前对民间心理学的内容的解释主要是以丘奇兰德(P.M.Churchland)提出的所谓“标准观点” ,认为“FP 是指所有正常社会化了的人为了理解、预言、解释和控制人、高等动物的行为所使用的前科学的常识概念框架。这一框架包括这样一些概念:信念、愿望、疼痛、愉快、爱、恨、快乐、害怕、怀疑、记忆、认知、愤怒、同情、意图等” 。因此,从实质上看,民间心理学所代表的是普通人对人的心理结构图景、心理运动学、动力学、原因论的基本看法,信念、愿望等心理事件、过程和状态构成了人的内部世界,而信念则是影响人的心理事件和状态的主要因素,民间心理学重视信念
4、理论,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解释和预言人的纷繁复杂行为的原则。因此,信念成为影响民间心理学发展和地位的核心内容。 在民间心理学中,信念理论对于解释和预言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指向和行为动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信念理论的发展变迁引起了民间心理学本体论地位的动摇。而民间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灵哲学的基础,其本体论地位的动摇必然会对当前心灵哲学的地位产生深刻影响,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心问题尤其是对心灵的解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然对其未来发展趋向产生导引作用。 一、民间心理学信念理论的发展变迁 信念理论内涵丰富,信念与知识、信念与真理、信念与情感等都曾呈现在哲学家的思维中,成为哲学家长期以来艰辛探索的重要课题。正3如
5、丹尼特所说:“由于信念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奇怪而令人困惑的现象,向世界呈现出许多不同的面目,因此有众多的争议。 ”尽管如此,信念在民间心理学内容的标准观点中向来被视为命题态度诸多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的确无法被民间心理学所忽视。作为民间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信念理论的发展变迁对民间心理学的本体论地位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 世纪以前的哲学对信念的看法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心理学的观点,有较强的理论性,比较典型的代表,如笛卡尔、休谟。笛卡尔认为,信念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此状态中,心灵对某个命题表示赞同、认可或拒绝。休谟在笛卡尔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充分和深刻的论述。认为信念是关于命题是否出现的一种态
6、度,而命题离不开观念或意象,有信念就是心中有观念。因而,信念是“和现前一个印象关联着或联结着的一个观念,或者说是被产生的一个生动的观念。 ”当观念出现于心中,心对之表示认可、肯定或拒绝的态度,就是有信念。信念只会改变我们设想任何对象的方式,使我们的观念生动活泼、富有力量,因为它可产生行为。从休谟意象论者的信念理论可见,信念是行为产生的主导原则。也就是说,信念对于解释和预言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指向和行为动作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原则,这体现了民间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对于休谟的这一意象理论,我们应该承认,他强调信念是行动的主导原则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强调信念的重要作用,这对民间心理学的信念理论进行了进一步
7、的丰富,并将之上升为哲学的高度进行论证,有其积极的意义。 20 世纪伟大哲学家罗素在定义信念、讨论信念的作用及与其他心理4现象的关系时,认为“如果一个人正相信某件事物,那么在他心中一定有着适当的字词或适当的意象,或者至少作出适当的肌肉上的适应。 ”在此基础上,他说:“按照我对这名词的理解,信念是身体或心理上或者两方面兼有的一种状态。简单来说,我将把他叫做有机体的一种状态,而不管心理或者身体的因素的区别。 ”罗素又强调,信念加上一定的外加条件就“将产生行动,而这种行动可以让一个外面的观察者看出某人相信的东西是什么”。反过来,人的外在的行为又正是我们从外面认识内在于人的信念的根据和线索。因此,借助
8、对人的信念的分析,可以解释和预言人的行动。罗素主张把信念当做某种可以是先于理智并且可以表现在动物行为上的东西,把信念规定为一种心理或心理身体两方面因素的一种综合状态,这是人的身体对于某种在感觉上没有出现的东西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当下的状态,并且他一直将信念作为有机体的一种状态加以承认。从罗素对信念的规定可见,信念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实在,它还是决定和制约人的行动的重要因素,更是一种处于人的行动之前的有机体的综合状态,它可以解释和预言人的复杂行为。这说明,民间心理学的信念理论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哲学家普特南同样认为,有些信念可以引起行为,可作为行为的解释原则,有信念就有为达到某种目的的相
9、应的行动。普特南在信念问题上,则含有民间心理学的某些思想痕迹,或者说对民间心理学根据信念解释行为的行为解释模式作了哲学上的保留和论证。他承认,有些信念可以引起行为,可作为行为的解释原则。可见,普特南关于信念的解释进一步丰富了民间心理学的信念理论,对民间心理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5作用。 “信念”一词描述的是这样的倾向,即“它是一种不仅导致理论步骤,而且导致实际和想象的步骤,并且还会产生一些感觉的倾向。 ”他认为,在有某一信念时,至少有以一定方式行动的倾向。因此,信念不等于行动,而只有以一定方式行动的倾向具有同一性。在赖尔看来,由于人们的行为方式才使人们具有心理属性,这里并不涉及任何纯属个人世界的存
10、在。事实上,赖尔试图以行为的模式描述人的信念及相关陈述,而并非是直接以行为取代信念。可见,赖尔关于信念是一定方式行动的倾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念在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和作用,并且又试图以人的行为模式去描述信念,可见,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产生了一定的理论困难,这使民间心理学的信念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动摇,大大否定了信念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哲学家 P.史密斯和 O.琼斯认为,把民间心理学原则结合到他们的功能主义理论中,就可对人的行为作出全面解释。一方面,根据功能主义,信念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功能状态;另一方面,根据民间心理学的原则,可用具体的信念和愿望解释个别行为。他们强调,民间心理学不仅有助于哲学,
11、“而且在对每一行为的日常的、常识性解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假如你要解释某人的行为,你要做的就是为他提供适当的心理学情节,提供他的信念和意愿的描述,你可以期望:有这些心理状态的其他人也会如此行事。 ”可见,P.史密斯和 O.琼斯的弱功能主义信念理论强调作为物理状态的信念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神经生理的机能反应状态。可见,这一信念理论作为赖尔倾向理论的延续和变种,尽管他们把信念看做是大脑产生行为的一种功能状态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他们又用民间心理6学的原则说明信念与行动,实际上是用日常心理概念解释心理概念,没有真正避免循环解释,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总体上看,P.史密斯和 O.琼斯的信念理论体现了这种弱功
12、能主义的精神,与赖尔的倾向理论有一定的共同点,可以作为行为的倾向,但他们又认为是一种功能状态,足见其在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徘徊。总之,他们将人的行为归结于人的机能,而民间心理学是从人的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但 P.史密斯和 0.琼斯作为弱功能主义者也不完全否认这一点。因此,P.史密斯和 O.琼斯的弱功能主义在以前基础上对民间心理学的信念理论采取了批判和扬弃的态度。 综上,信念作为民间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从信念是行为的主导原则,到信念是行为出现的原因,足见信念确实可以解释、预测人的复杂行为,对民间心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 20 世纪行为主义的产生,民间心理学的信念
13、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行为主义的深刻影响,信念在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出现相应变化,将信念作为一种行为倾向进行解释,由此出现了信念是行为的倾向,而信念原本用于解释和预测人的复杂行为却受到了削弱。随着后来行为主义的深入发展,一些哲学家在对行为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出现了同一论和功能主义。而功能主义作为行为主义和同一论发展的产物,充分肯定功能的作用,于是将信念着重作为功能状态的解释,而不是作为应有的解释和预测人的复杂行为了,这是对民间心理学信念理论的极大动摇、否定乃至批判,由此信念理论对解释人的行为时的主导作用被一步步地弱化和瓦解。在此基础上,我们不禁追问:信念理论作为民间心理学中的核心内容,信
14、7念理论的这种变迁对民间心理学的本体论地位和未来发展会产生什么重大影响呢? 二、信念理论发展变迁的结果:民间心理学本体论地位的动摇 近年来,信念理论引发了关于民间心理学本体论地位和发展趋向问题的激烈探讨,已成为当前心灵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一些理论围绕着民间心理学的地位和命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使民间心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 一是以丘奇兰德为代表的悲观主义者认为,民间心理学确实存在于日常的解释、预测活动中,他们并不否认民间心理学的存在地位,但认为它是完全错误的,民间心理学所设想的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是不存在的,它所断定的理论实在是不存在的,其概念所表示的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地形学、原因论和
15、动力论。丘奇兰德曾断言,我们关于心理现象的常识概念是一种完全虚假的理论,因此它的基本原理和本体论最终的结果是被完善的神经科学所取代,而不是被平稳地还原。具体地说, “信念”、 “愿望”以及其他为我们熟知的意向状态表达的是民间心灵理论的术语,民间心理学所断定的信念之类命题内容的态度是不存在的,信念等命题态度像燃素、以太等一样,后者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民间化学和民间物理等的理论实在、本体论基础,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它们都被无情地淘汰了。因此,民间心理学的理论实在、本体论的命运与民间化学等的理论实在、本体论的命运将是一样的结果,即不再存在了。而从神经科学的发展看,人脑中并不存在常识所设想的信念,人
16、的大脑中真实存在的只有神经元及其活动、过程和相关神经的连接模式,并没有发生8过所谓的信念、愿望等。从语言哲学看,任何语词都有指称。而人身上除了真实的神经过程和状态以外,并不存在信念、感觉之类的状态存在,“信念”等日常心理术语只是一些空概念,尽管现在尚未被淘汰,但必将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最终被精确的科学语言所取而代之。可见,这种悲观主义实质上就是取消主义,它的核心观点是,民间心理学在心身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错误的,它们所断定的实在和属性,如信念等心理状态和心灵事件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主张民间心理学的信念将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被逐步取消。因此,取消主义将关于心灵的追问转换成了语言哲学的问题,它以一种激进的方
17、式虽然把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对民间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地位和命运持有非常悲观的态度。可以说,取消主义挑战的直接目标是民间心理学,但其最终目的却在于解构人们传统的心理概念图式和心理状态。从此意义上看,取消主义是心灵哲学中解决心理本质地位和未来命运问题的一种大胆尝试,尽管它是唯物主义的一种较为极端的形式,但是我们应看到,取消主义为心灵哲学的研究走出了一条新的大胆探索之路。 二是以戴维森为代表的乐观主义者认为,信念、愿望等命题态度是关于世界上的事件、事态的内容,无论信念是真的还是假的、愿望能否实现,信念和愿望等命题态度都有其满足条件。而这些条件就是由世界上的事态所构成的,信念等
18、命题态度就是与此事态密切相关的。解释哲学家戴维森提出了关于心灵的投射理论。他认为,当我们用“信念” 、“愿望”等词语描述、解释和预言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就是把信念、愿望等命题态度归于他人了。我们关于心灵、信念、思想等命题态度的观9念,不是关于客观存在的心理状态、属性、过程的反映,不是真实的实在状态,而是人们为了解释的方便而强加于人的。同样,说人有信念,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之所作出的解释。因此,戴维森认为,信念等心理状态是解释人的行为的基本理由,根据信念等对行为的解释就是“合理化解释” ,而这种“合理化解释”就是“因果解释” 。这种解释与西方心理学家艾利斯著名的“ABC 情绪理论”似乎有某些相似之处
19、。A 代表诱发事件;B 代表信念,是指人们对 A 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 代表结果。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 A 直接引起结果 C,A 与 C 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 A 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信念 B,人们正是透过信念 B 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结果 c。简言之,个人对刺激情境的信念和认知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这里的信念B 与戴维森理论中的信念有相似的功用。戴维森“投射性解释主义”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心灵观念认识的“哥白尼式转变” ,大大奠定了民间心理学在心灵哲学中存在的基础地位。乐观主义还认为,科学心理学必须包含能够涵盖由意向术语描述的意向心
20、理状态的法则。因此,民间心理学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方向。如果失去了民间心理学,认知科学、心灵哲学就会失去应有的基础和内容,应大力提倡和发展民间心理学。 三是以丹尼特为代表的工具主义者认为,信念等命题态度是一种人为的构造,是解释者为了某种解释赋予人的一种东西,人的身上存在的只有物理运动、事件等。因此,他认为, “从本体论上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信念、愿望和别的意向现象。但是意向习语在实践中又是不可缺少的。 ”这类观点的实质是从“工具方10面”设想命题态度,也就是说,信念、愿望和行动理由的正确性不在于它与某种独立事实或事态的一致性,而在于它的有用性。因此, “信念”等术语不能抛
21、弃,可以用来作为描述、解释、预言人的行为的工具。只有归属命题态度的实践对我们有利能使我们理解和预言我们与之相互作用的对象的行为那么它就被证明是完全有理的。可见,他认为,理论思想、概念、术语、理论是人为了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在他看来,实在论者关于信念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的内部状态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人体内不存在心灵、心理现象之类的实在,存在的只是物理过程、状态。因此,从本质上看,与传统观点相比,丹尼特奉行的是一条中介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之间的中间路线。他基于工具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出发,认为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两种主张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其片面性。他表面上肯定民间心理学的作用,承认心灵的存在,但又从根本上否定了民间心理所指的实在性,否定传统意义上的心灵。他认为,民间心理学本质上只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的形式,并不是一种实在的理论,也并不存在信念等心理事件。尽管如此,他不同意悲观主义关于取消、抛弃民间心理学的主张。他坚持认为,民间心理学虽然没有实在的理论指称、没有实在的心理状态和属性,但作为一种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的方式,民间心理学仍有其存在的地位和应有的价值,仍是一种有用的解释和预测行为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我们不应抛弃民间心理学,也不可能抛弃,民间心理学在未来应有其存在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走向。 悲观主义和工具主义分别从取消论和工具论出发,对民间心理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