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观研究摘 要:在传统与转型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新生代农民工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型”婚姻家庭观念,具体表现为高标准多元化的择偶观、双重标准的性爱观、初具现代性的生育观、相对理性与现实的情爱观、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家庭观。现代性的快速成长是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观念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中的精华仍然需要坚守,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价值观;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观念;传统;现代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志码:A 1002-7408(2014)03-0073-05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涌现
2、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 26261 万人,其中 1620 岁的占4.9%,2130 岁的占 31.9%,3140 岁的占 22.5%。2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更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对农业、农村和土地缺少眷恋,对城市生活更加渴望。 ” 3他2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规范的国民教育体系中接受了中
3、等程度的教育,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身上既有传统乡土文明的烙印,同时也接受了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洗礼。因此,传统和现代、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身上,必然使该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复杂而多元的样态。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完成学业、告别农村、进城务工、恋爱结婚甚至养儿育女,他们正处于生命历程中变化最大、动荡不安的阶段。出生和成长于社会快速转型期,尤其是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这种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大转变的他们,在实践自身的恋爱和婚姻时,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特定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们怎样的婚恋观?传统的价值观念是否仍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婚恋观存
4、在持续的影响?现代的婚恋价值观是否在这一特殊群体身上已经形成?因此,作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婚恋观这一侧面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笔者主持的 2011 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于 2011 年 12 月2012年 2 月在成都、上海、义乌三个城市展开。共发放问卷 1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318 份,有效回答率为 87.9%。其中男性占 54.3%,女性占45.7%;1620 岁的占 22.0%,2127 岁的占 49.7%,2833 岁的占28.4%。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
5、 1.择偶标准:高标准与现代性。择偶标准即男女选择婚配对象时的3条件和要求,它被视为时代变迁的晴雨表和价值观念转变的风向标。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男女择偶标准是相对稳定的,即“门当户对、地配天成” 、 “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等等,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大规模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等外在力量的推动,择偶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建国初期的强调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盲目崇拜知识分子,直到新千年出现金钱至上的择偶标准” 。 4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乡城流动等多股力量影响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婚姻生活,他们在选择婚配对象的过程中,会遵循什么样的标准?面对封
6、建残余中的“门当户对” 、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次经历的“唯出身论” 、 “知识崇拜” 、“金钱至上”等形形色色的择偶标准,他们继承了什么,扬弃了什么,又创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乡土文明与城市工业文明发生了怎样的碰撞或博弈? 本文中选择了 8 项指标采取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来测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标准,并从“根本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赋予 15 分。统计结果显示(见表 1): 其一,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较高。这主要通过本文所设计的 8 项测量择偶标准的指标所体现,均值都在 3 分以上。除“对方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一指标外,另外 7 项指标明确表示不重要的(
7、含“根本不重要”和“不太重要” )是极少数,不足 10%。这说明作为处于社会底层和城市社会边缘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择偶过程中是非常谨慎的,不存在“随随便便找一个凑合”的想法,这种高标准本身就是一种理性、4现代性的表现,它是对传统农业社会中底层社会群体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标准的一种背离和否定。 其二,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现代性的成长。在本文设计的 8 项测量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的指标中,排前两位的分别是“性格脾气” 、“品性、品质” ,有八成的新生代农民工择偶过程中,认为这两项标准“重要” 。现代型择偶标准是以爱情为导向的择偶标准。爱情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真正的爱情是心理相容、需求
8、互补的关系。只有在对彼此生理、品性、性格等方面充分了解,相互认同的情况下,才能增强彼此的吸引力,并在漫漫人生道路上,相濡以沫地谱写人生华章。 其三,传统择偶标准的削弱与抗争。传统择偶标准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削弱主要体现在, “对方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一指标均值得分最低,被置于相对最不重要的位置。这种无意间的择偶标准排序充分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较为现代和理性的择偶标准,弱化了“门当户对”这一传统择偶标准。当然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的削弱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因素可能会沉淀下来,成为一种“痼疾” ,如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择偶过程中,仍然看重“贞操”和“有无婚史” 。 综合这些调查发现
9、,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的传统性因素在削弱,现代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但仍然不能忽视传统择偶标准的影响和存在。因此,严格来讲,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既非传统性择偶标准,也非现代性择偶标准,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但更倾向于现代性择偶标准的“过渡型”择偶标准。 2.婚姻中的性观念:多维度的双重标准。性观念是婚恋观中传统与现代分野最清晰的一个领域。改革5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性观念、性取向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李银河认为,就婚前性行为发展趋势而言,我们正在从以生殖为目的的传统性规范,经由以爱情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性规范,向以身体处置权为前提的自由主义性规范发展。5潘绥铭则认为,1980 年以来,中国性革
10、命的取向主要表现为“以性与生殖的相对分离为基础,以婚姻承认性的价值为起点,以爱情高于婚姻为旗帜,以性爱挣脱情爱为助力” 。6那么在这个西方“性自由” 、 “性解放”观念的涌入,致使卖淫、嫖娼、纳妾等陋习沉渣泛起的时代,传统婚姻中的性观念是否还有一席之地,传统与现代、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等多股力量在这方面如何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性观念? 本文选择了 6 项指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来测量新生代农民工对婚姻中的性行为的看法,并从“完全可以接受”到“完全不能接受”分别赋 15 分。本次调查发现(见表 2): 其一,总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性观念仍然比较传统与保守,所谓的“性自由”与“性解放”并没有在新生
11、代农民工群体中体现。这突出地表现为:“丈夫有婚外性行为” 、 “妻子有婚外性行为” 、 “丈夫嫖妓” 、“妻子嫖男妓”四项指标的得分均值在 4.3 分以上,对这四个方面的性越轨行为明确表示还不能接受(含“有点不能接受” 、 “完全不能接受” )的接近甚至超过八成。 其二,婚前与婚后的双重标准。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对婚前性越轨行为更为宽容,而对婚后性越轨行为更不能接受。如不能接受“丈夫有婚外性行为”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79.0%,高出不能接受“男方有6婚前性行为”45.9 个百分点;不能接受“妻子有婚外性行为”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84.6%,高出不能接受“女方有婚前性行为”39.6 个百分点。这
1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采取“一切向前看” 、 “既往不咎”的态度,更重视婚后的感情与性生活的忠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性观念趋于理性化和现代性。 其三,男性与女性的双重标准。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对男性的性越轨行为更为宽容,而对女性的性越轨行为更不能接受。如同样是婚前性行为,不能接受“女方”的比“男方”高 11.9 个百分点;同样是婚外性行为,不能接受“女方”的比“男方”高 5.6 个百分点;同样是嫖妓,不能接受“女方”的比“男方”高 4.6 个百分点。对待性越轨的男女双重标准,实际是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一种反映,是男权社会的遗留。 其四,感情与金钱的双重标准。相比
13、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更难接受基于金钱、交易,或纯粹生理满足的性越轨行为,而对基于情感的性越轨行为则相对宽容些。如不能接受“妻子嫖男妓”的新生代农民工占88.8%,高出不能接受“妻子有婚外性行为”4.2 个百分点;不能接受“丈夫嫖妓”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84.2%,高出不能接受“丈夫有婚外性行为”5.2 个百分点。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相对更能接受基于“感情”的性越轨,而不能接受基于“交易”或纯粹生理满足的性越轨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性观念的现代性。 3.婚姻中的生育观:现代性的成长。繁衍后代、绵延家族是传统中国婚姻中的头等大事。婚姻的目的就在于生儿育女,而生育目的在于传7宗接代,即
14、家系的继承和血脉的延续,由此形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多子多福” 、 “早生孩子早享福” 、 “重男轻女”等传统生育观念。但深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影响的新生代农民工,其生育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其一,婚姻生育目的观开始动摇。本次调查发现,对“没有孩子的婚姻是不完美的”这一观念,表示同意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49.9%,中立的占 27.6%,不同意的占 22%;对“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这一观念,表示同意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54.6%,中立的占 28.2%,不同意的占16.9%。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真正认同婚姻的目的就在于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使命观的只占一半左右,明确
15、表示反对的占二成左右,还有三成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持中立态度。由此可见,将生儿育女作为婚姻目的的传统观念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开始动摇,他们逐渐认识到,婚姻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繁衍后代、绵延家族,除此之外,婚姻中还有更多值得追求的属于男女双方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如情感的满足、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慰藉、事业的互助等,这可视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生育观现代性的表现之一。 其二, “多子多福”的观念不复存在。本次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期望生育 1.67 个孩子。从期望生育子女数量的具体分布来看,期望不生育孩子,选择“丁克家庭”这种生活方式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3.6%,期望生育一个孩子的占 30.9%,期望生育两
16、个孩子的占 62.2%,期望生育三个孩子及以上的仅占 3.3%。可见,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期望生育12 个孩子,期望不生或多生的只是极少数。这可视为新生代农民工生8育观现代性的表现之二。 其三, “早生”的观念不复存在。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认为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合适的初育平均年龄为 27.41 岁,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合适的初育平均年龄为 25.13 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 22 周岁,女不得早于 20 周岁”的规定,一般将男性年满 25 周岁、女性年满 23 周岁的初婚界定为晚婚。基于此,在本文中,我们将男性不足 22 周岁、女性不足 20 周岁生育的称为早育,将
17、男性年满 26 周岁、女性年满 24 岁初育的称为晚育。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主张男性早育的占 4.0%,主张女性早育的仅占 3.4%;而主张男性晚育的占74.2%,主张女性晚育的占 77.8%。可见晚育观念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可视为新生代农民工生育观念现代性的表现之三。其四, “重男轻女”观念不复存在。本次调查发现,对生育子女性别无所谓的占 29.3%,期望儿女双全的占 55.3%,偏爱男孩的占 8.3%,偏爱女孩的占 7.1%。 “儿女双全”是新生代农民工最主要的理想子女性别及数量结构,真正偏爱男孩子的是极少数,且与偏爱女孩的差别不大。可见,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持有“重
18、男轻女”观念的只是极少数。这可视为新生代农民工生育观念现代性的表现之四。 4.婚姻中的爱情观:相对理性与现实。中国传统婚姻模式以“包办婚姻”为主要特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男女婚配的主要途径,二者的共同之处于在于将婚姻当事人的感情排斥于外。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 1950 年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从“包办婚姻”向以爱情为基础的9自由恋爱婚配模式的转变。作为受传统与现代、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多股力量影响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怎么看待婚姻中的爱情呢? 其一,坚信结婚的动机在于感情。德国社会学家 L穆勒里将结婚的动机归纳为基于经济、子女和感情三个方面,不过在不同时代,这三个方面的重
19、要性有所差异。 “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则是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 ”74 本次问卷调查中,对“你觉得人择偶结婚的目的是什么”问题的回答,选择“人生有伴”的占 41.4%, “相亲相爱”的占34.0%, “一种人生的必然过程”的占 21.1%, “传宗接代”的占2.9%, “满足父母愿望”的占 0.7%。可见,如果我们把“人生有伴”和“相亲相爱”视为结婚的情感基础的话,则有四分之三的新生代农民工坚信婚姻的动机在于感情。 其二,感情的破裂不是婚姻解体的唯一标准。 “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 ,这是我国儒家思想的传统理念,破坏他人的
20、婚姻被视为极不道德的行为,比拆十座庙所遭受的报应还大。 “从一而终,白头偕老” ,既是婚姻当事人追求的婚姻的最高境界,也是整个社会评判一桩婚姻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离婚被视为不光彩、不道德的行为。然而,随着“感情确已破裂”被视为婚姻解体的重要标准,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婚行为越来越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宽容。本次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将感情的破裂视为婚姻存续与否的唯一标准,表现为赞同“爱消失了婚姻就应该终止”这一观点的占 37.5%,中立的占 30.6%,不同意这一观点的占 31.9%。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对感情决定婚姻存续存在较10大的分歧,赞同、持中、反对的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这表明
21、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认同结婚的动机基于感情,但不将感情作为婚姻延续的唯一标准,还需综合权衡其他因素。这充分体现出新生代农民工对婚姻延续的理性思考和利弊权衡。 其三,既相信缘分又不忽略物质基础的爱情前提观。产生爱情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还是现实中的物质基础?本次调查发现,就爱情产生的前提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既相信缘分,又不忽略物质基础。同意“爱情是一种缘分,可遇不可求”的占 75.8%,中立的占18.9%,明确表示反对的仅占 5.4%。可见有四分之三的农民工相信爱情是一种缘分,明确表示不同意的只是极少数。同意“没有物质条件做基础的爱情是不可靠”的占 48.2%,中立的占 31.1%,明确
22、表示不同意的占20.7%。可见有近一半的农民工认同爱情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明确表示反对的仅占两成,这充分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待爱情的理性的一面。 其四,承诺比亲密、激情更为重要的爱情本质观。什么是爱情,或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观念当属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J. Sternberg 曾经提出的爱情三要素论,即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个构成要素。 “亲密是恋人双方紧密结合的感觉,它们会因此相互关心和照顾;激情是指情感的激发、外表的吸引和两性的亲密行为;责任感包括相爱的决定和长期厮守的承诺。 ”但斯腾伯格深刻认识到,三者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美结合, “现实世界中爱情的多姿多彩正是因为这三者之间的不平衡的分布和不同的组合造成的。 ”8新生代农民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