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摘 要: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文化生态中,增强中国文化认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增强文化认同,就是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思潮、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全球化;多元文化;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0-0070-04 全球化是现时代的重要特征,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
2、发展都不能无视全球化的现实。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挑战日益凸显。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始终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要有支撑本民族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文化软实力。因此,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全球化的文化意蕴 2全球化,如果从地理大发现开始,至今已有 500 年的历史。500 年来,人们对全球化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但真正形成讨论的高潮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冷战结束之后。今天,参与全
3、球化讨论的学者之多,内容之全面,观点之丰富,分歧之大,是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人们对“全球化”概念的关注讨论和莫衷一是,至少反映了这一客观历史事实的不可回避、无限包容和变动不居。 要看到,不管全球化的内涵和外延多么丰富,不管人们已经在多么广泛的意义上谈论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始终是整体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和客观基础,对于谈论有关全球化的各种议题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在马克思的眼中,这种经济的决定力量是由资产阶级首先推动的。正如他所描述的,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资产阶级以经济力开辟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造成了新旧两极世界的明显不同。新的工业不断
4、排挤掉古老的民族工业,又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于是,在颠覆旧的生产秩序的基础上,出现了经济全球化最初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下,资本主义“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他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应世界各地消费” 。1276 汹涌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从根本上带动了全世界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从而使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以经济为纽带日益联为一体。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必然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这种扩张的必然性可以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双重视野中得到解释。从广义文化来讲,经济全球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文化的扩3张;从狭义文化来讲,作
5、为观念、价值、道德、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具体文化形态,必定依附于经济的载体得以体现。因此,经济的扩张必然带来文化的扩张。马克思在论述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势扩张。他写道,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276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1217 可以说,今天,我们
6、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感受到资本主义文化主导的全球文化的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作为载体的文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获得了发展。电讯等新的全球性基础设施的建立,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兴起,文化跨国公司在文化生产和交往中扮演愈益重要的角色,大众旅游产业对于文化交流的促进,音乐、影视、旅游等全球文化市场的形成,等等,人类文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特别是冷战后,随着美苏两极对立格局的瓦解,文化的全球发展以更加迅猛的姿态冲击着世界各个角落。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难以抵挡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以至于西方一些学者认为, “文化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2 显然,如何认识文化的全球化
7、扩展,如何应对这种扩展给不同民族带来的挑战,已经成为每个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笔者认4为,要准确把握文化的全球化扩展,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在全球化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这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今天,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交相呼应的深刻变革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财富,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
8、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愈加明显,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作用也频繁显现。谁掌握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术,谁占据了全球文化发展中的主导权,谁就抢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制高点。每个置身全球化浪潮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不能忽视文化的战略意义。 第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多元文化共存的基本文化生态。全球化使原本孤立于世界各处的地理文化单元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联系到一起。于是,产生于特定历史、地理、人文条件下的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然而,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决定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融合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基本交往方式
9、。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扩张并不会消除文化的民族性,因为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才是世界的;另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所导致的冲突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文化的民族性要受到全球化的普遍性和整体性的影响,更何5况任何一种文化发展至今也并非绝对纯粹的文化,而是不断吸收其它民族文化有益因素的结果。从人类文明发展总趋势来看,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趋向。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设想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3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其一,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并不必然导致对抗、导致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对话、合作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分歧。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
10、突论” ,将不同文明间冲突绝对化,甚至无限夸大为将来必定发生的文明间的战争。这种观点是偏颇的,不可取的,在国际关系交往中也是十分有害的。其二,文化间的融合也不是消除民族性的融合,而是不同文化之间平等友好相处的包容性融合,这是由人类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所决定的。可见,将矛盾的任何一方绝对化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全球化即美国化” ,全球化的文化将趋同于美国文化。这种观点更是极其有害的,其根本错误在于无限夸大了全球化的同一性,同时将美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趋同的最终归宿,反映了美国欲独霸世界的文化帝国主义的野心。 第三,世界处于强势文化主导的“西强
11、”文化状态。文化本身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确有强弱之别。马克思在论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精辟地论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势扩展。他写道,资本主义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6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1276 这段论述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文化扩张的本性,这也是长久以来西方支配世界的根本原因。进入 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
12、但是,新兴文化由边缘走向中心和西方文化中心地位的衰落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科学认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格局,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 全球化凸显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球化就是对文化民族性的消解。而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样态,对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造成极大挑战,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日益凸显。一个民族要想在全球化中保持独立和优势,就必须明确自己认同什么样的文化,举什么样的精神旗帜,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们的思想选择多元多变,文化建
13、设面临巨大挑战。增强中国文化认同,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近代以来,几代人曾为这个梦想前赴后继。今天,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满活力的中国正在7世界东方和平崛起。此时此刻,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同样遭遇到来自国内外、
14、来自各领域、各方面的巨大挑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范围内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交流交锋交融,已经反映到国内的思想文化领域,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思想文化上的选择性、差异性日益突出,这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多变的复杂性,对整合社会共识提出了迫切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只有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增加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才能最大限度统一社会共识,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第二,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全球化对提
15、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提高本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条件下,综合实力已经不仅仅是包括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在内的硬实力,更重要的是包括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等在内的文化软实力。国家间的交往和竞争在宏观上往往表现为文化间的交流与竞争,在微观上则是具体文化形态在方式方法上的交流碰撞。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变化新要求,积极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策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总量已经由世界第六位跃居世界第二位,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中国的总体实力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要
16、科学8应对未来全球化的诸多挑战,还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汇聚发展潜力。鉴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大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才能最大范围地调动人们参与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造就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文化家园。 第三,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紧迫任务。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在全球化“西强我弱”的文化生态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从
17、未停止过。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平演变”的结果。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将矛头直接对准了我国。因此,努力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中国提出的迫切要求。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大力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对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要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
18、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4 三、增加文化认同必须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9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加文化认同,首先要明确我们认同的是什么样的文化,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见,我们实现的文化认同就是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漫长中华文化演进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当前中国最先进的文化形态,既渗透着
1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强烈地体现着当今时代的气息,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和文化夙愿。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主心骨,是我们文化认同的根本支柱。为此,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思潮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文化建设和其它一切建设的基础。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首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和其它多元社会思潮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才能在纷繁复杂、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坚定立场、把握方向,才能
20、在文化争论、社会思潮的争论中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把握文化认同的主流。增强文化认同,就是要在实践中积极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作坚决斗争,及时澄清思想文化领域的迷惑,以主流文化积极引导多元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坚持“百家10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允许其它有益文化的共同发展,从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只有积极吸收世界各民族、各国在文化发展中的有益经验,积极吸收其合理因素,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从而为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近代以来的很长时间里,传统与现代的
21、关系都是文化争论的焦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和 80 年代的文化争论,在本质上就是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辩论。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上,要摈弃二元对立思维。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并非水火不容,传统是现代的根基,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这种动力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如果否定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就等于否定了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当然,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积极与消极之分,我们要认同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有益因素。需要强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古代文化,而且包括近代一百多年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文化。5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增加中国文化的认同,首先要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因素,又要不断适应现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全球化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