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口红利的变化与人口政策研究摘 要: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我国历年人口数据来分析阐述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结构状况,来推算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总抚养比,同时测算出 2011-2035 年我国人口总量、每年出生人口数和社会总抚养等人口状况指标,通过测算出的 2011-2035 年我国的人口状况指标预测出: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基于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现行计生政策给我国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本文提出人口生育政策必须调整且迫在眉捷。 关键词:人口结构状况 人口红利 人口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116-04 一、引言 30
2、多年的人口生育政策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 , “人口红利”制造了中国奇迹,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最近 30 年来,我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 26.8%。随着不断降低的生育率,不断加速的老龄化,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口中的老少人口关系已经发生了彻底的逆转,坐享人口红利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将一去不复返,我国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都将伴随人口结构转变发生剧烈冲击,将会面临巨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在我们享受2“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面对的人口“负债” ,我国必须及时调整人口
3、生育政策,通过提高生育率来缓解我国人口结构变化。 二、人口红利的内涵 人口红利的概念是由国外经济学家在研究东亚经济奇迹时首先提出的。1998 年,联合国人口基金在世界人口现状(1998) 中正式使用人口红利一词,使人口红利这一概念逐渐为学界认同和使用。美国学者大卫布鲁姆(David E. Bloom)和杰弗里威廉姆森(Jeffrey G.Williamson)等在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首次提出“demographic gift”,即人口礼物或红利。此后,David E Bloom 等明确提出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demographic dividend”,
4、指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 。 国内学者如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研究中指出了“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的一般特征,即“中间大,两头小” ,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都比较低,有利于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即“人口红利”或“人口机会窗口” 。同时,陈友华等学者指出,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是交替出现的, “人口红利”只是一个相对短暂的历史机遇期 。 “人口红利”是在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机会窗口” ,其实质意义落脚于人口的负担系数,也称抚养系数
5、、抚养比,即人口总体中非3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一般研究中,将 50%的人口负担系数作为“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的分界线。 。即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 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负担系数即是社会总抚养比,计算公式如下: 少儿人口指 0-14 岁的人口,老年人口和劳动人口有两种算法: 一是按我国现在执行的退休制度, 15-59 岁为劳动年龄,则劳动人口为 15-59 岁的人口,老年人口为 60 岁及以上人口;二是若退休延至 65岁的话,15-64 岁为劳动年龄,则劳动人口为 15-64
6、 岁的人口,老年人口为 65 岁及以上人口。按劳动年龄的两种算法可以算出两种抚养比,即社会总抚养比(一)和社会总抚养比(二) 。 三、建国后我国的人口状况和人口红利分析 1.建国后我国的人口状况 建国后我国的人口状况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高速增长期,19491970 年;快速放缓期,19711978 年;平稳波动期,19791990年;稳步放缓期,19912010 年。 1.1 高速增长期。建国初期,在“人多力量大” 、 “伟大母亲”和“多生多光荣”等鼓励多生多育口号的号召下,我国人口出现高速增长,从1949 年的 54167 万人增至 1970 年的 82992 万人,年均增加人口数 262
7、0万人,年均增长 20.526。虽然这个阶段死亡率由于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的不断提高而迅速下降,但由于超高的出生率带动了我国人口的高自然增长率。 41.2 快速放缓期。70 年代初,我国人口专家马寅初预测:未来我国人口将暴增,我国将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提倡“只生一个好” ,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快速下降,从 1970 年的 33.43迅速下降至 1978 年的 18.25,年均回落 1.898 个千分点;虽然死亡率这个阶段趋于平稳,但随着出生率的快速下降,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迅速下降,从 1970 年的 25.83迅速下降至 1978 年的 12.00,年均回落 1.728
8、8 个千分点。 1.3 平稳波动期。1978 年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后,我国更加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迅速下降,死亡率趋于稳定,但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前我国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已经进入生育年龄,所以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平稳波动状态。 1.4 稳步放缓期。从 1991 年起,我国出生率开始呈稳步下降态势;人口死亡率在 19912003 年间继续维持稳定,但从 2004 年开始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而逐步回升;人口自然增长率随着出生率的稳步回落和死亡率的回升呈逐年稳步下降。 2.建国后我国的人口红利状况 随着实行计划生育前我国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1949197
9、8 年间)逐渐进入劳动年龄,我国劳动人口数不断增加,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育龄妇女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我国的少儿人口数也随之迅速减少,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呈迅速下降;随着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数随之不断增5加,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呈稳步提高。在劳动人口数不断增加和少儿人口数迅速减少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少儿抚养比迅速下降,虽然我国老年抚养比也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稳步提高而不断提高,但抵不过我国少儿抚养比的迅速下降,故我国社会总抚养比还是随着少儿抚养比的迅速下降也呈迅速下降趋势。
10、2.1 若退休年龄延至 65 岁来算(即国际惯用算法,也是我国六普以前的算法) 。从表 2 可以看出:在1953 年,我国社会总抚养比高达 68.61%,其中少儿抚养比高达 61.17%;到 1964 年,随着少儿抚养比的迅速提高,我国社会总抚养比也随之迅速提高,高达 79.37%;到 1982 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后少儿抚养比的迅速回落,我国社会总抚养比也随之迅速回落,为 62.60%;之后随着少儿抚养比的稳步回落,我国社会总抚养比也随之稳步回落,到 1990 年已经降为 49.83%,刚好低于 50%的临界值;到 2010 年六普时,我国社会总抚养已降为 34.28%,远远低于 50%的临
11、界值。以上分析说明:若按退休年龄延至 65 岁来算,1990 年我国已经处于人口红利期,到 2010 年我国已经处于人口红利的高峰期。 2.2 若以我国现有的退休制度来算(2010 年六普起新的算法) 。劳动年龄按 1559 岁来算,从表 3 可以看出:2000 年五普时,我国少儿抚养比为 34.36%,老年抚养比为 15.70%,社会总抚养比为 50.05%,比值刚好等于 50%。2010 年,我国少儿抚养比为 23.70%,比五普时下降 10.66 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为 19.02%,比五普时提高了 3.32 个百分点;社会总抚养比为 42.72%,比五普时下降 7.33 个百分点,社会
12、总抚养比为 42.72%,比 50%的临界值低 7.28 个百分点。以上分析说明:若按我国现有的退休6制度来算,则 2000 年我国刚进入人口红利期,随着少儿抚养比的迅速下降,社会总抚养比也随之下降,到 2010 年我国已经处于人口红利的高峰期。 四、未来我国人口红利的预测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让我国现阶段获得巨大的“人口红利” ,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红利”的对立面是“负债” ,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和不断降低的出生率催生了我国“人口红利”的耗尽,以下根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我国建国后历年 1%人口抽样数据对我国未来的“人口红利”进行预测。 1.2011
13、2035 年我国人口状况的预测 1.1 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测算。从图 1 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国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有序波动,波动较为平稳,在 20002010 年 10 年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从 2000 年的 14.03逐年下降至 2010 年的 11.90,年均下降 0.213 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从 2000 年的 7.58逐年下降至 2010 年的 4.79,年均下降 0.279 个千分点。根据 20002010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波动情况,我们可以推测 20112035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将延续 20002010 年的波动规律,从而可以推算出 201120
14、35 年我国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从推算出的20112035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情况表(表 1)可以看出:到 2028 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将降为负数,即我国人口总量开始停止增长(见表 1) 。 1.2 人口总量及每年出生人口的推算。从表 1 中 2011-2035 年的自然7增长率和出生率及 2010 年六普时我国人口总量可以推算出 2011-2035 年我国的人口总量和每年出生人口数(见表 2) 。 2. 20112035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推算 2.1 064 岁人口死亡率的预测 从表 1 可以看出:从 19782005 年 27 年间,我国死亡率波动较为平稳,基本保持在
15、6.50左右波动,但从 2005 年开始呈逐年上升态势,主要是由于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引起的,从表 2 可以看出,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953 年的 4.41%缓慢提升到 1990 年的 5.57%,而后迅速提升至 2000 年的 7.10%,到 2010 年已经高达 8.92%,按照联合国的定义,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可以推断 20052010 年我国人口死亡率逐年上升是由于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不断提高引起的,而 064 岁人口的死亡率仍然较为稳定,从而可以假设 20112035 年我国 064 岁人口的死亡率将保持 2010 年六普
16、的水平。 2.2 064 岁人口数的推算 2.2.1 第一步根据 2010 年六普时我国 0-64 岁分年龄的人口死亡率可以推算出 0-64 岁分年龄的人口存活率,推算公式为: 2.2.2 第二步根据表 5 中的每年出生人口数、2010 年六普时我国064 岁分年龄的人口数和第一步推算出的 064 岁分年龄的人口存活率来推算 20112035 年我国 064 岁分年龄的人口数。 如 2011 年推算公式为: 83. 20112035 年我国人口红利的推算及预测 根据以上推算出的 2011-2035 年的人口总量、064 岁分年龄的人口数、60 岁及以上人口数和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来推算出 2
17、011-2035 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一)和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二) ,按我国现有的退休制度,我国社会总抚养比从 2011 年开始逐年上升,到 2017 年将达到 50.16%,社会总抚养比即人口负担系数开始大于 50%,这将预示着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口红利即将在 2017 年消失。随后逐年继续提升,到 2035 年,社会总抚养比将高达 79.01%,其中老年抚养比将高达 57.52%,到时我国将肩负着沉重的老年抚养负担。 若我国把退休年龄延至 65 岁的话,则我国社会总抚养比从 2011 年开始逐年上升,到 2032 年将达到 50.82%,社会总抚养比即人口负担系数开始
18、大于 50%,这将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口红利也将在2032 年消退。随后每年以 2 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到 2035 年,社会总抚养比也将高达 57.24%,老年抚养比将高达 38.36%,我国的人口红利也将很快耗尽。 五、计生政策调整迫在眉捷 30 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国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严峻的人口暴增形势,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 。但随着人口红利的即将消失、超低的生育率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从拥有大家庭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年轻型人口类型逐渐转向老龄化结构,再加上现有的计生政策给我国带来了男女比例失调、贫富差距加大和独生子女家
19、庭面临诸多社会问题等,我国的计生政策已经到了必须及时调整的时候,必须通过9提高生育率来缓解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1.我国现行的计生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25 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宪法49 条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同时婚姻法也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生育政策: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下列特殊情况之一者,由夫妻双方共同申请,经县级(含县级市、区,下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可按人口计划及间隔期规定安排再生育一个子女: 1.1 经市(不含县级市)以上病残儿医学鉴定组织鉴定,独生子女患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
20、为正常劳动力的; 1.2 再婚夫妻,一方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的;或再婚前双方各生育过一个子女,离婚时依法判决或离婚协议确定子女随前配偶,新组合家庭无子女的; 1.3 婚后五年以上不孕,经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鉴定患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 1.4 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的; 1.5 夫妻中一方在矿山井下、海洋深水下的工作岗位作业连续五年以上,现仍从事该项工作的; 1.6 夫妻双方均属农业人口,第一个子女是女孩的。 2.计生政策调整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人口总量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据 20112035 年我国人口总量测10算:20112035 年,我国人口总量基本上能控制在 14
21、 亿内,并将在2028 年停止增长,随后将逐年下降。 2.2 超低的生育率。六普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为 1.18,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学上的人口更替水平生育率为2.1,意味着下一代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 ) 。 2.3 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六普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3.32%,65 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8.92%。随后将逐年提高,根据推算:到 2035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高达 32.13%,65 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高达 24.40%。按照联合国的定义,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
22、例超过 10%,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2.4 人口红利即将消退。以我国现行的劳动制度,即以 1559 岁为劳动年龄来算,我国人口红利将在 2017 年消失;若把退休年龄延至到 65岁的话,则我国人口红利也将在 2032 年消失。而我国的大部分行业还是处于劳动密集型,距现代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依靠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消退经验在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据有关数据显示:在 1960 年代后期,日本总抚养比稳定在 45%左右,这种均势一直持续到 1990 年代初期,这段时间是日本的辉煌时期。但从 1990年代开始,随着年轻劳动人口比重的不断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老年抚养比开始不断攀升,成为日本经济步入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2.5 现有的计生政策已经渐渐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