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肠肛管疾病,一.解剖生理与外科临床一)解剖1.直肠:范围及走向:上段直肠(腹腔内)下段直肠(腹腔外)直肠膀胱凹陷、直肠子宫陷凹、直肠指诊、穿刺、切开引流与上述解剖的关系。直肠黏膜:形成了直肠瓣、肛瘘、肛瓣、肛窦、肛乳头、齿状线(见图40-1),2.肛管3.齿状线的意义4.直肠肛管肌肛管内括约肌肠壁环肌肥厚形成,为平滑肌,属不随意肌。肛管外括约肌围绕肛管的环行横纹肌,属随意肌。分皮下部、浅部、深部(见图40-2),组成上中下环,向不同的方向牵拉肛管,使肛管紧闭。(见图40-3),外科临床意义肛提肌左右各一,椐其纤维方向不同排布分别称为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共同形成盆膈,承托盆内脏
2、器,帮助排便,括约肛管。肛管直肠环 组成:肛管内括约肌,其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部分近邻的肛提肌(耻骨直肠肌) 部位:直肠和肛管的分界处。 功能:括约肛管。 意义:手术时完全切断,引起大便失禁。,5.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常见间隙(见图405) 意义:易感染形成脓肿、肛瘘。,6.直肠肛管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动脉 a直肠上A(肠系膜下A) b 直肠下A(髂内A) 齿状线以上 c 骶正中A(髂内A) d 肛管A齿状线以下它们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手术时结扎不会造成缺血坏死。静脉特点:无静脉瓣。意义:易扩散、曲迂形成痔:直肠上静脉丛内痔;直肠下静脉丛外痔;感染易扩散。,淋巴以齿状线分为上、
3、下两组。上组三个方向:a 向上肠系膜下A旁L b 向两侧直肠下A旁L髂内L c 向下肛管A、阴部内A旁L髂内L下组两个方向:a 向下腹股沟浅L髂外L b 向周围闭孔A旁L髂内L 上下组有吻合支。意义:指导手术时淋巴结清扫。直肠癌可有腹股沟淋巴转移(诊断及判断预后)神经齿状线上: 交感N骶前N精囊、前列腺收缩。 副交感Na 调节直肠功能,愈向下端愈明显 b 排尿和阴茎勃起(勃起N)齿状线下:躯体Na 肛直肠下N疼痛敏感区,a 前括约肌N b 会阴N c 肛尾N意义:损伤骶前直肠N易引起不能射精、排尿及勃起。肛周侵润麻醉时, 肛管两侧及后方要完全。二)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 1.直肠有排便、吸收和分泌
4、功能。 2.乙状结肠存便,进入直肠壶腹后引起便意。 3.直肠下端是排便反射的主要发生部位,是排便功能中的重要环节,直肠手术时应予重视。,二、直肠肛管检查方法 (掌握内容) 一)常用体位(5种 ,见图4011),二)肛门视诊 直肠观察肛门四周病变,判断病变性质。 三)直肠指诊 1、简单而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 2、一般步骤 戴手套、涂油 测试肛管括约肌的松紧度 检查肛管、直肠内的病变 必要时加双合诊 拔出手指检查指套 3、常见病变 痔、瘘、息肉等良性病变 肛管、直肠癌:75%的直肠癌可在直肠指诊时被发现;直肠癌延误诊断的病例中85%是由于未作直肠指诊。,直肠外: a 生理性的:前列腺(男) 子宫颈(
5、女) b常见疾病:盆腔炎、前列腺肥大及炎症、附件炎、骶前肿瘤等。四)各种内镜检查: 包括肛门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广泛)五)影象学检查: 主要有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CT及MRI等。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一)概念: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 二)病因、病理: 1、病因:常为继发性病变,主要继发于 肛腺感染(继发于肛窦炎) 肛周皮肤感染、损伤、肛裂痔、医源性、尾骨骨髓炎等。,2、病理:肛提肌上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高位肌间脓肿(见图)肛提肌下脓肿:见图,三)临床特点: 1、 肛门周围脓肿 最常见 主要为局部表现(肛周
6、持续性跳痛,脓肿形成局部有波动感)全身感染性症状不明显。 抽出脓液可确诊 2、 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 脓肿大(容量可达60_90毫升) 局部表现重(持续性涨痛跳疼排便或行走时加剧、排尿困难和里急后重) 全身症状明显 肛诊有深压疼及波动感。 3、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 少见但重要 全身症状重而局部表现不明显 直肠指诊,四) 诊断:临床特点直肠指诊穿刺抽脓 五) 治疗: 1、保守治疗 抗感染药物(抗生素或抗菌素应用) 局部理疗 对症处理(帮助排便,减轻疼痛) 2、手术治疗: 原则:充分引流,避免损伤括约肌。 方法:脓肿切开引流为主要方法,不同部位脓肿切口及入路选择各异。
7、 a. 、肛门周围脓肿_局麻,做与肛周放射形切口引流。 b、坐骨直肠窝脓肿_局麻,在患侧距肛缘3前后向的弧形切口。 c、骨盆直肠窝脓肿_腰麻,通过直肠腔在穿刺针引导下,从肠壁隆起部切开;也可以在穿刺针引导下经皮肤和肛提肌切开引流。,四.肛瘘 一)概念:肛门周围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常见于青壮年男性。 二)病因和病理: 1、病因: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少部分可由TB、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外伤感染等引起2、病理:内口、外口、瘘管组成。瘘管为炎性肉芽组织及反应性的致密纤维组织包饶腔内可上皮化。 三) 分类: 1、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以肛管直肠环为界
8、) 低位肛瘘:单纯性:只有一个瘘管 复杂性:多个瘘管和瘘口 高位肛瘘:单纯性 复杂性。,2、 按瘘管和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 (70%) 经肛管括约肌型 肛管括约肌上型 (4%) 肛管括约肌外型 (1%)四) 临床特点: 1、有瘘口并有液性东西流出是主要表现。 2、外口“愈合”后引起脓肿出现相应症状。 3、反复发作为其重要特点。五)诊断:确定内口位置对明确诊断肛瘘非常重要。 主要方法有:直腸指诊。美兰观察。碘油造影。六)治疗: 1、 肛瘘不能自愈 2、 原则:将瘘管切开,形成敞开创面,促进愈合。 3、 手术方式:瘘管切开 挂线疗法 肛瘘切除 4、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
9、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瘘的复发。,五、痔 一)概念:直肠黏膜下及肛管皮肤下的静脉淤扩张、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 二)病因: 1、 肛垫下移学说 2、静脉曲张学说:解剖因素 生理因素 病理因素 三) 分类和病理: 1、内痔: 最常见 直肠上静脉丛形成 位于齿状线上,分四期,分别为: 期:排便时出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 期: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排便后自行还纳; 期:痔块脱出肛门外,需用辅助才可还纳; 期:痔块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立即脱出。 2、外痔:直肠下静脉丛形成 位于齿状线下 血栓性外痔最常见 另外还有结缔组织外痔。 3、 混合痔:直肠上、下静脉丛相互吻合曲张引
10、起; 位于齿状线上下; 多由内痔发展而来。 4、 环形痔:嵌顿性或绞窄性痔,、,四) 临床特点: 1、便血:无痛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的常见症状。 2、痔块脱出。 3、 疼痛:合并血栓形成、嵌顿、感染等时有疼痛。 4、瘙痒。五)诊断: 主要依靠肛门、直肠视诊及直肠指诊,但需要排除直肠息肉、直肠癌及直肠脱垂。 六) 治疗: 1、保守治疗: 一般治疗 注射疗法 (主要治疗方法) 见图40-28。,红外线凝固疗法 胶圈套扎疗法(主要治疗法)见图40-29,2、 手术疗法:开放性手术 A 痔单纯切除术(见图40-30),B痔环形切除术(见图40-31)C血栓性外痔 剥离术非开放性手术吻合钳环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