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身份感知构念下创业动机对创业行为影响研究摘要:在回顾有关企业家身份愿望及创业经历和结果的文献基础上,通过自我感知的可能身份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家身份愿望、创业意愿(动机)及早期创业行为的关系模型,并采用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个体企业家身份愿望与创业意愿形成正相关,创业意愿对早期创业行为有积极影响,且先前经验在创业意愿作用于早期创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明显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创业动机;企业家身份愿望;创业意愿;创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6?0079?07 一、引言 现代创业研究起始于熊彼特,20 世纪初,熊彼特在研究
2、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趋势时发现创业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源动力,是一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通过五种形式的创新,以创造性破坏(尼采语)的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观点经济史称“熊彼特 1”。熊彼特遗产十分丰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批心理学家沿着熊彼特的思路开始探索企业家、创业者的人格特质1,拉开了当代创业研究的序幕。 不幸的是,三十年的特质研究只讲述了许多动人的企业家、创业家的传奇故事,所得理论相互冲突,始终未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特质研究走向衰落,以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理论为基2础的创业认知研究开始受到学者的重视,并从 1990s 开始逐渐成为创业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Wal
3、sh; Huff) 。认知理论(观点)揭示了创业过程最为关键的方面,它回答了创业与领导研究中最基本的“Why”的问题(Wofford 和 Goodwin;Baron;张玉利等) 。其中,从个体认知角度解析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和创业行动之间的关系,学者们颇感兴趣,其直接揭示了创业活动兴起的缘由,同时也反映了创业者从“thinking”到“doing”的重要心理历程2,这有助于打开创业过程的“黑箱”(Shane 和 Venkataraman) ,对加深创业现实的理解和解释有重要作用。 要成为一个企业家,个体需要识别机会,制定相应的利用机会计划,实施计划,并不断地监控和调整计划。那么,是什么驱使有些人(
4、而不是其他人)采取这一(创业)行动并坚持到底呢?现实中,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企业家会产生想象,对未来可能的自我进行构想,形成一定的信念,这种精神可能转化成现实行动,成为个体行动的内在驱动力量,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参与创业而有些人却没有参与创业。Markus 和 Nurius 据此提出 “可能的自我”的定义,指的是有关个体思考其潜力和未来形象的自我感知以及有关未来身份的自我想象,包括想要成为的自我(希望自我) ,可以成为的自我(预期自我)和害怕成为的自我(恐惧自我)三种自我3,三者统一于身份感知这一构念。本文通过创业者身份感知的分析建立模型,检验了个体的企业家身份愿望对创业意向、创业意
5、向对早期创业行为的影响。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创业者的内在驱动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究中他们认识到身份愿望的自我感知这一构念在预测创业行动和结果方3面具有潜在能量(Cardon, Wincent, Singh, & Drnovsek; Hoang & Gimeno; Krueger; Shepherd &Haynie) 。 Hoang 和 Gimeno 认为,在创业过程中,可能的身份愿望具有“指导和驱动目标导向的行为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可 能的角色变为真实的角色”4。学者们认同身份愿 望想成为某种特定的人形成了精神动力,推动行动来满足和实现个体愿望(Cross & Markus; Marku
6、s & Nurius; Oyserman, Bybee, & Terry; vanDellen & Hoyle 等) 。然而,据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出现有关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本文尝试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一) 身份感知与与创业动机 目前,关于创业角色的研究主要关注当下身份(我现在是谁) 。身份理论认为自我身份是未来导向的,带有预测性的,是寻求某人想成为怎样的人的(Stryker) 。Markus 和 Nurius 定义的“可能的自我” ,作为与“当下的自我”相对应的概念, “是持久的目标、愿望、动机、恐惧和威胁的认知显现”3,是指向未来的,不是现在的状
7、态,而是未来可能的状态,代表创业个体渴求的、期望的已经感知到的身份(Cross &Markus) 。显然,可能的自我可以不同且独立于当下的自我(例如,我现在是教授,但是我可能成为一个企业家)3。 可能的自我身份是个体构建的自我心理图式,组织和指导处理有关自我的信息3,包含达到和认识某一特定目标的个体自我认知的知识结构5,对理解当前的活动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6。这种图式不仅涉及4个体想成为哪种人,还涉及能使其达到目标的轨迹或路线图7。它们提供了独特的认知形式、行动的组织、方向以及与自我相关的价值取向3,形成了身份和动机之间的关键连接。在行动中,个体以可能的自我为原型对当下的自我进行自我调节,在这样
8、的过程中,已经内在化的个体心理图式中的可能的身份比那些未内在化的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意义8。 (二) 企业家身份愿望与创业意愿 创业被看作一个由心理构想到具体行动的过程,首先创业者应具备创业的意向,接下来是识别机会,酝酿、制定利用机会的计划,然后随时、持续关注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恰当调 整9。成为企业家的愿望形成了创业的动机,可以作为为什么有些人从事创业活动而另一些人却没有的这一“创业基本现象”的解释。创业机会或商机的存在并不会直接导致创业行为,因为“创业行为的背后推动力是创业意向”10,而并非所有人都具有此种意向。 中外许多学者都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从个
9、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展开。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变量、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环境因素方面则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对创业教育的关注。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个体背景因素、人格特质和认知特征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以自我感知为代表的认知特征研究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Ferreira 等发现,个体的成就动机、自信和个体态度等对创业意向的形成有正相关影响11。Hoang 和 Gimeno 认为,在考虑创业时,企业家身份愿望可以“指导和驱动目标导向的行为,经常在一定程度上将可能的角色转变为真实的角色”4。也就是说,创业者的5企业家身份愿望与创业行动的计划有联系。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潜在创业者的企业家
10、身份愿望越强烈,越有助于创业意向的形成。 假设 1:企业家身份愿望的强度与创业意向强度正相关。 (三) 创业意愿与早期创业行为 马克思?韦伯认为,行动是具有“意向性”的行为,行动一定是行为,而行为不一定是行动。人的行为,特别是带有目标指向性的行为,一般都是具有意向性的行动。因此,我们在讲到创业行为时,虽然行为的概念内涵更为广泛,但是为方便起见,一般将其等同于创业行动。 Ajzen 于 1991 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PB) ,该理论认为外在因素通过态度影响意向,意向对行为具有预测作用。Krueger 等认为,创业是具有意向性的,创业意向针对有计划的行为(planned behavior) ,是
11、创业行为唯一、 最好的预测变量12。对于创业行为,意向模型要比特质模型或情境模型更具预测力。Kolvereid 以及 Fayolle 和 Gailly 的实证研究也分别验证了创业意向是导致创业行为的关键。虽然诸多研究都提到创业意向能够较好预测、引导创业行为,但是鲜有研究提出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具体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尝试性地假设,创业意向与早期创业行为有积极的直接联系。 假设 2:企业家意愿强度对早期创业行为有积极影响。 (四) 先前经验的调解作用 对创业意向的形成并对创业行为具有影响和调解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先前的经验、家庭收入情况、家庭成员的创业情况等,相比之下,
12、先前的经验可能更重要。先前的经验在创6业过程中通常能够产生积极效果13?14,先前经验能够提供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角色熟悉和社会网络,有利于通过企业家身份愿望将创业动机变为行动。对于早期创业活动而言,先前经验和创业动机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通过身份愿望强化的形式) 。因为过去的经验是有关“个体能干什么” ,而以身份为基础的动机是有关“个体是否想干什么” ,当个体能够开始创业而且又热衷于这样的行动时,就会产生最大的效果。至少有三个理由可以对此进行解释。 首先,先前经验表明个体在创业之前进行了更多切合实际的学习15。具有经验的个体有机会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能够避免再犯类似错误16。
13、在行动上,有先前经验的个体必会对自己的身份愿望有更好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加迅捷和机敏地采取适当的创业行动。例如,Alsos 和 Kolvereid 发现有经验的创建者相比于无经验的首次创业的创业者趋向于采取更早、更多的准备活动17。其次,过去的工作经验提供了对相关角色的熟悉度,有利于创业角色的成功转变4。最后,过去的工作经验会强化企业家身份愿望行为联系是通过过去工作活动中建立的社会关系联接起来的。这些社会关系不仅为发现和开发活动提供直接支持,还会为个体获得反馈和身份确认创造更丰富的社会背景,因而增强和增加了与可能的企业家身份相关的角色行动的频率。 企业家身份愿望涉及的是想要而目前尚未拥有的东西
14、,Davidsson 认为,当正式创立和开始经营自己的公司时,个体才能算是企业家18。此时,个体的行动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遭遇失败,暂时搁置原有的愿7望;二是实现企业家身份愿望继而将精力转向生活的其他方面而停止原先的愿望19。Hoang and Gimeno 提出休眠的身份愿望概念4。表示具有先前经验的个体可能要么放弃企业家身份愿望,要么搁置愿望,即拥有一个休眠的身份愿望。因此“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身份愿望对于这些拥有先前工作经验的个体都是潜在有效的。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假设 3。 假设 3:先前经验调节创业意愿强度与早期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化创业意愿强度对早期创业行为的影响。 在对以上 3 个
15、假设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以下实证模型(见图 1) 。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 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为控制变量的个人信息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以及拥有工作经验的时间 图 1 实证模型 长度。这一部分的设计是在阅读文献基础上,借鉴先前的部分创业问卷,尤其是对创业者认知因素展开研究的问卷,综合得出受调查者基本信息的问题和选项。 第二部分是对企业家身份愿望的测量,我们直接采用了 Farmer 等的企业家身份愿望测量表,共有 5 个子项。Farmer 等人的研究中,选取过中国的样本,结果显示测量具有较佳的可靠性9,我们采用回收的问
16、卷数据得出的 Cronbachs Alpha 系数为 0.927,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8第三部分是对创业意向强度的测量,我们在综合 Chen 等、Zhao 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得出了测量创业意向强度的 7 个子项,其信度检测结果也符合研究需要(Cronbachs Alpha 系数为 0.963) 。 第四部分,是对早期创业行为的测量。在先前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对早期创业行为进行了分类,例如,Katz 和 Gartner20,Brush 等21认为早期创业活动的特点是意向性、资源指向性、边界和关系性;Diochon 等22将早期创业活动划分为承诺、连接、和控制三类,Reynolds23则将早期
17、创业活动划分为,机会出现、产品概念提出、组织和财务结构的谋划、个人计划、个人准备等,聚焦于具体作业和产品。在 Shane 和 Venkataraman24的开创性文章发表以后,机会发现和开发作为创业过程的初始阶段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因此,本文同样采用了Farmer 等的用于测量发现和开发活动的量表。除了第一部分的控制变量采用题项式(A、B、C、D依次赋值为 1、2、3、4)选择外,第二、三、四部分,都采用 5 点式李克特量表(1 表示非常不同意,2 表示不同意,3 表示一般,4 表示同意,5 表示非常同意)来量化被调查对象与选项描述的符合度。我们对问卷整体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良好,可以
18、用于研究。 (二) 样本选择 基于研究的需要和条件所限,我们选择的是 H 市在校 MBA 学员作为样本。首先 MBA 学员具有 2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比较有可能创业而又具有工作经验的一个能够较好满足研究需要的群体。发放问卷共 140 份,回收问卷 128,有效问卷 120 份,占总问卷的 86%,符合发放预期,能够满足研究需要。 9(三) 数据处理 在对假设进行检验之前,我们首先对模型架构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采用 AMOS17.0 软件对回收的 120 份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得出 2=87.27,df=53,p=0.001,CFI=0.967,RMSEA=0.057
19、,结果显示我们的模型具有较佳拟合度。 我们采用 SPSS19.0 中文版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处理(见表 1) 。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企业家身份愿望与创业意愿强度高度正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 1 的成立;创业意愿强度也分别与发现活动和开发活动高度正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 2。 为了检验假设 1(企业家身份愿望与创业意愿强度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回归分析,分别以性别、年龄、工作经验、家庭收入作为控制变量,然后再同时以这些人口统计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见表 2) 。 对创业意愿强度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回归结果显著(p.01) ,企业家身份愿望对创业意愿强度有显著正影响,其
20、中控制变量解释了73.3%的因变量变化,可决系数达到 0.73,较佳。 为了检验假设 2(创业意愿强度与机会发现和开发活动之间的关系)和假设 3(先前工作经验在创业意愿与发现、开发活动的关系之间的调解作用) ,我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发现活动和开发活动进行回归分析。在分析中,首先分别以年龄、性别、工作经验、家庭收入作为工具变量,然后再同时综合所有工具变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 3 和表 4。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创业意愿强度对机会发现活动影响明显(假设102a) ,性别、工作经验对回归结果的调解作用显著,且可决系数较高,特别是工作经验的调解作用得到充分肯定,可决系数达到 0.72(假设 3a
21、) 。从表 4 中可以看出,创业意愿强度对机会开发活动影响明显(假设2b) ,性别和工作经验调解作用显著,尤其是工作经验的调解作用,相对更加显著,可决系数达到 0.7(假设 3b) 。 四、研究的结论与局限 (一) 结论 通过本文第 3 部分的数据分析,我们检验了在文 表 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变量 均值 方差 1 2 3 4 5 6 7 1. 企业家身份愿望 17.99 3.42 2. 创业意愿强度 23.69 5.73 .91* 3. 发现活动 28.19 7.18 .87* .91* 4. 开发活动 16.57 4.47 .87* .90* .92* 5. 性别 1.14 0.35 ?.53* ?.56* ?.46* ?.49* 6. 年龄 2.06 0.24 ?07 ?04 ?07 ?10 .10 7. 工作经验 3.15 0.67 .63* .72* .66* .68* ?.41* .10 8. 家庭收入 3.97 0.69 .14 .23* .20* .12 .16 0.06 .32* *表示 p.05,*表示 p.01。 表 2 对创业意愿强度的回归分析 变量 回归系数(B) 标准残差 Beta t R2 调整的 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