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韫玉与独学庐思想.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86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韫玉与独学庐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石韫玉与独学庐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石韫玉与独学庐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石韫玉与独学庐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石韫玉与独学庐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石韫玉与独学庐思想摘 要石韫玉是生活于清中后期的一个文人,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解读,第一个阶段他在朝为官,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却终因自己不肯同流合污,遭人陷害,弹劾辞官。第二阶段他致仕以后,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苏州紫阳书院、杭州紫阳书院、江宁尊经书院讲学。石韫玉一生思想变化与他的经历和时局是密不可分的,民本、教育思想最终汇集成其独特的独学庐思想。 关键词石韫玉;独学庐思想;民本思想;教育思想 石韫玉(1756 年-1837 年) ,字执如、一字琢如,号琢堂、竹堂、花韵庵主、绿春词客,晚年号独学老人等,清苏州府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中一甲一名进士,同时授职翰林院修攥

2、。官至山东按察使,后因事被弹劾,而抱病归田。石韫玉共为官十八载,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声极嘉,而且他为官清正廉洁,颇有政绩, “闳览远识,所为文贯穿古今,尤长于经世之学。 ”在治理重庆过程中, “宽而明,敏而断,循绩美政,有不胜书者。 “另外还有一些军事才能, “适宁陕中新兵滋事,及召见三次,言必及军务,公多所陈奏,事威皆一一如公言” 。(1) “士大夫而能理兵刑其所设施,不亦大有济于时,而为朝廷所不可多得者哉?视墨守谈文章远矣” 。 (2)晚年辞官在杭州紫阳书院、苏州紫阳书院以及江宁尊经书院讲学,极大地推动了江南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他的学生陶澎称:“公闳览远识,所为文贯串古今,尤长

3、于经世2之学。诗则破除唐宋门户,风发泉涌援笔立成。撰述甚富,所刊独学庐诗文槀若干卷,为海内所称” 。 (3)所以像这样一位在做官、做文、做人都有所成的人物,是极其罕见的。纵观石韫玉的思想变化,我们可以发现,石韫玉的经历和时局的变化对其影响深远,最终他的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最终汇集成其独特的独学庐思想。 一、民本思想 “脱离整个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理解文化的任何一种特质” 。 (4)同样脱离了石韫玉生活的时代背景也就不能理解石韫玉以及独学庐思想。清王朝建立后,历经康雍乾三朝治理,清代达到鼎盛。但乾隆后期,社会矛盾丛生,各方面的问题也从而暴露出来,政治方面:清朝统治日益腐朽,吏治败坏。乾隆统治时期,清皇

4、室挥霍无度,早已成为最大的奢侈集团。乾隆自己生日庆典耗费惊人,在他八十岁生日庆典中,仅仅布景这一项,就花费了 114 万多两,此外乾隆大兴土木,兴建园林等花费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5)乾隆帝晚年重用大学士和珅参政,形成了以和珅为首的官员贪污集团。 “自和相秉权后,政以贿成,人无远志” (6) ,无论在朝野还是地方,大批官员向和珅纳贿求官。上自朝臣下至地方官员,竞相搜括,以贪贿为能事。各地自督抚以下的贪污大案屡屡发生。乾隆帝虽然陆续处置了大批触法的官吏,却无法遏止蔚然成风的贪污腐败的势头。自州府至乡里,吏治腐败,贪污横行,清政府自上而下,由内到外日益衰败了。军事方面:到乾隆中后期,伴随政治腐败而

5、来的则是军事懈怠和武备废弛。清初的八旗兵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入关时所向披靡,战功赫赫,一路披荆斩棘,为定鼎中原和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3劳。但仅仅经过一代人的时间,八旗和满族因种种优渥与特权而退化、腐朽,失去了先辈威猛凛凛、英勇善战的气概。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战斗中,八旗兵军纪涣散,军力已大不如前。此后,八旗子弟和八旗兵更加骄奢淫逸,他们凭借权势,横行无忌,无恶不作;不仅军纪败坏,训练荒疏,而且生活腐化,吸毒聚赌,包伶嫖娼,甚至敲诈勒索,蹂躏百姓。这样的背景之下,石韫玉的思想必然会与时代相连接,为官之时其民本思想首先形成。 嘉庆元年(1796 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规模多达数十万人之众、持

6、续时间长达 9 年,这次起义波及川、陕、鄂、豫、甘五省,清朝调派大量兵员,才把起义镇压下去。此时的石韫玉适逢赶赴四川任知府,在去四川的途中,行经七盘岭村时,村中村民都已大部逃难,十室九空,一片荒芜,到处都是满目苍凉的景象。而造成这种局面不仅仅是天灾,通过与当地童叟的对话,得知造成当地百姓生活困难的真正原因是人祸。镇压起义的官兵扰民更甚于白莲教起义,他们经常对百姓敲诈勒索,使得当地居民生活更加困难。在石韫玉的诗中有过这样的描写:“佩刀不斩贼人头,但入村舍屠猪牛” (7) 。这两句诗不难看出出官兵搜刮抢掠的丑恶行径。 “朝来忽闻有贼信,顷刻仓皇拔营遁。 ”(8)这两句则勾画出了官军内部腐化堕落。可

7、见官兵的到来不仅没有镇压白莲教起义反而使广大百姓畏官兵更甚于白莲教众。它的诗中很多地方都揭露了官兵的丑陋行径和残酷压榨百姓的丑恶嘴脸。由此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内部的矛盾不只是官匪矛盾,而且很大一方面是官民矛盾,石韫玉对现实的描写,其实是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一种不满,是其民生思想的一4种体现。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在这里的“性”应该就是人的本性,在孔子看来,在所有的情感中,血缘是情感的基础,儿子爱父亲,弟弟爱哥哥,这些都是在血缘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形成的,人先有了这种情感并且依照这种情感来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这就有了“爱人”之

8、心,所以情感是可以一层层向外扩展的。在石韫玉心中即有仁者爱人的这种儒家思想,所以他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实。石韫玉在山东当按察使时,山东恰逢干旱,以致大运河山东段有干涸的迹象。运往北京的漕船不得不停滞在山东,面对这样的局面,朝廷内部主张雇佣民船分批把漕粮运送到京。而石韫玉却考虑到雇佣民船不仅花费甚巨,而且还会骚扰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他综合考虑运河山东段的综合状况,发现山东段运河的水源都来自于泉源,于是向巡抚长龄请求疏浚泉源四百多处,这样运河山东段的水陡然间长到五尺,这样漕船就可以顺利的通过。 乾隆中期以后,地主阶级加快兼并土地,与此同时官吏大肆贪污,因此加剧了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的阶级矛盾。在嘉庆

9、十七、十八年,直隶、山东、河南三省连遭天灾,到处歉收。而地方官又趁机派差,这样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从而导致了这样农民起义。终于在嘉庆十八年(1813 年) ,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发生特大旱灾,同年在这三省(直隶、山东、河南)交界地带爆发了天理教组织的武装起义。清政府在起义爆发后,立刻派兵去镇压,战乱又进一步加剧了灾荒,使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困顿。 “我闻山东人,饥馑苦相续。男女论斤卖藜藿。于今已三年,行者闻野哭。 ”(9)这么寥寥数语勾画出了山东旱灾的严重,更有甚者男5女论斤卖。这样的场面使石韫玉“心忧如转毂” 。 (10) 道光三年(1823 年) ,江南大水成灾,苏州更是首当其冲。田禾被淹,百

10、姓缺衣少食。时任江苏按察使林则徐说:“总之灾分太重,灾民太多,灾区太广” (11)石韫玉心系灾民, “恒寒复恒雨,对此百忧煎” ,诗句深刻的描绘出石韫玉对于水灾的深切担忧,在大水灾面前,石韫玉积极上表奏告朝廷,同时与林则徐等地方官员积极为灾民捐俸,总共筹集到十四万两,缓解了水灾带来的困难。儒家向来对民生高度关注, “民事不可缓也”(12)这一句话道出了民生思想在儒家构建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主张民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政府减少苛政,以及实行一些养民措施。石韫玉无论是在仕途还在作为普通民众都十分关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状况。他在处理漕船停滞事件中,首先是把普通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的措施

11、尽量不给民众增加负担。而当他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时,面对山东大旱以及苏州水灾,他都是尽力去做到为普通百姓争取一些权益,以此来保障他们的生活。 “民本”思想在石韫玉独学庐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具体地表现在他对人民的重视、关心、同情、爱护、保护等诸多方面。关心人民生活,每遇灾荒,总是深入灾区,积极赈济;同情人民的困苦,多次向朝廷反映人民的困难,申报减税缓赋。 二、教育思想 石韫玉由于自身的独特经历以及文人特性,结识了不少友人。石韫玉后期主要活动于杭州紫阳书院、苏州紫阳书院以及江宁尊经书院等书院,石韫玉的教育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他的治学严谨,门生众多,从其学生后来的成就,我们就可以深知石韫玉

12、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6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 ,江苏巡抚张伯行创设紫阳书院,在江苏巡抚多次拨款以及广大士绅踊跃捐献之下,苏州紫阳书院名声大噪。石韫玉在致仕归家后,在苏州紫阳书院主讲二十多年,对当时甚至以后的办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石韫玉还主张学习要联系实际,有感而发。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当石韫玉在苏州紫阳书院主讲时,发现最近大多数学生做文章,“崇尚浮艳” 。于是他就把自己所藏的清初诸老专集、总集拿出,从中挑选出联系实际,有感而发的文章,把他们汇集在一起编成国朝文英 。正是在石韫玉这种学风倡导之下,没过多久,多数学生文风开始回归于清正雅训。 石韫玉重视名师。在苏州紫阳书院的老

13、师中,大多是名师大儒,例如彭启丰、沈德潜、俞樾、石韫玉、钱大昕等。这些名师大儒刻苦自励,努力钻研,殚力著作,几十年如一日,老师的这种表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正是由于这些名师大儒,苏州紫阳书院培养出众多栋梁之才。如邹福保、王鸣盛等。紫阳书院以其优良的办学传统、行之有效的办学经验,办学成就雄踞东南,名扬天下。 石韫玉主张合作学习,即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以此达到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苏州紫阳书院会课中,就先请教师把题之道理、节旨、字句、虚实一一发明,何为切实,何为浮泛,一一剖析指示,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明白。在这样通透的讲解之下,学生自然识见透彻,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当年在紫阳书院学习

14、的石韫玉就从这种方法中,获益颇多,以致后来他回忆道:“每会课命题后,则相与讲论题旨及作文之7法,各出其所心得,予从其后窃闻之,集思广益,所得于师友之助良多。”(13)与此同时无规矩不成方圆,石韫玉在书院完善了的章程。对学生提出:“为学之要” 。不论是在做人还是做文,都要发自于内心。石韫玉还要求学生每天把自己的感想以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样将来用的时候不至于想不起。 紫阳书院十分重视提升生员的个人修养。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对于视的箴言:心兮本虚,应物无迹,对于听的箴言:人有秉彝,本乎天性。对于动的箴言:哲人知几,诚之于思。14 这些箴言在视、听、动三个方面规定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可以

15、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纵观,石韫玉的整个教育思想,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虽然还存在着旧的教育观念,但其思想的核心还是与时代同进步的:实事求是,举一反三,相互交流,与时俱进。这些思想即便现在也是我们教育思想的根本原则,石韫玉教育思想的进步性是不可否认的,也是其独学庐思想的核心部分之一。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笔者以为,石韫玉独学庐思想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有莫大的关系。在仕途的十八年里,石韫玉官声极嘉,他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在其后的教学生涯中,他把自己为人、为学、为官的经验全部注入到教学中去,希望能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人

16、才。由于石韫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石韫玉把个人的出世行为与国运民命,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努力实现为学与经世、治学与做8人的高度统一。 注释: (1)清刘凤诰.石竹堂画像记.存悔斋集(卷十一)文清道光十七年刻本。 (2)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卷九).北京图书馆藏稿本。 (3)清陶澍.石公墓志铭.陶文毅公全集(卷四十五)文集,清道光刻本。 (4)美本尼迪克特,著.王炜,译.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6:2。 (5)郑大华.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6)清昭梿.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啸亭杂录。 (7) (8)清石韫玉.独学庐全稿.清乾隆嘉庆道光递刻本。 (9)清石韫玉.独学庐全稿.晚香楼集(卷四).清乾隆嘉庆道光递刻本。 (10)石韫玉年谱.眭骏.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13。 11清光绪.松江府续志(卷十四田赋志赈恤) 。 12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 13清石韫玉.独学庐四稿(卷三).院课存真序.清乾隆嘉庆道光递刻本。 14紫阳书院志.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本系列教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9基金项目:本课题受苏州科技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张晓旭(1986-) ,男,山西省大同市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专门史、区域社会文化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