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信仰建构中的基础作用【摘要】强化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直是我党强调和追求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给与教育对象成体系的政治思想,形成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二是帮助教育对象梳理自身的政治观念,寻找到自己思想的阶级归属,进一步寻求到心理和情感的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为受教育者指明了政治实践路径,训练了政治实践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还为政治信仰的重构源源不断地提供思想武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信仰;基础作用 【作者简介】赵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丰存霞,武汉大学马
2、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054-04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无论任何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始终是共产党人凝聚意志和夺取胜利的法宝。强化政治信仰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重要挑战。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价值观或准则的认同,一旦建立,具有相对的稳2定性。关于政治信仰的解读,有学者从现实选择、价值接受的角度。认为政治信仰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政治信仰是对权威的合法性的认可。有学者从
3、情感、心理的角度,认为政治信仰是“非理性”的,认为它是意识形态中的“集体无意识” 。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政治信仰在意识形态中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政治信仰首先要有阶级立场,政治信仰是意识形态毫无疑问的核心元素。它直接影响和支配人们的社会生活。恩格斯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列宁则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政治信仰具有个体政治信仰和群体政治信仰两个层次。群体政治信仰具有天然的结构性。个体政治信仰与国家政治信仰的一致性始终是统治阶级追求的目标。柏拉图说:个人的勇敢和国家的勇敢是同一勇敢,使个人得
4、到勇敢之名的品质和国家得到勇敢之名的品质是同一品质,并且在所有美德方面个人和国家也都有这种关系。 政治信仰的建构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重大历史政治事件、个人的家庭出身、经济生活、职业身份等都会在一个人的政治信仰的形成过程中打上印记。这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他接受了怎样一种成体系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育。 一、政治信仰的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与政治信仰建构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政治信仰的确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密切相关。张耀灿教授认为:“思3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
5、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的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郑永廷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或党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明的特性。 ”骆郁廷教授认为:“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就是一定的阶级、集团运用自身的思想来教育、影响、提高、动员、引导群众实现一定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的过程。思想掌握群众,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本质。 ”虽然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各有千秋,但对于其与政治、阶级、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达成了高度一致。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个人政治信仰构建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很多
6、层次,其中有道德目标、政治目标等。其政治目标不言而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目标。 教育对象对现行政治体制、政治价值导向的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标。对于每一个现实的个人来说,政治体制、政治规则都是先他而存在的。政治信仰绝非凭空产生,而是在现有条件下的选择。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从个人的理性来判断,他可以接受现行的政治体制,也可以拒绝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教育对象认识、认同和接受现有的政治体制。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政治信仰是逐渐建立的,第一步就是对现
7、有政治体制的认知,第二步是结合自己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4体制进行“接受”或者“不接受”的理性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要让教育对象产生“接受”的正面判断。 教育对象对国家的领导阶级所提出的政治理想表现出的热爱与向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目标。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会对自己的政治目标。尤其是远期予以描绘,远期的政治目标可以凝聚国民的集体意志,树立集体的政治方向。当教育对象接受和认同了统治阶级描绘的政治理想时,将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追求,当这种认同和追求的情感倾向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不变时,就可以认为他确立了政治信仰。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信仰的建构铺垫思想基础 毛泽东说:“人的正
8、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思想的来源有两个源泉。感性源泉是对现实的直接认识,理性源泉来自于理论灌输的接纳。认知与接受的过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青少年时期,由于没有直接的政治实践,所有的与政治相关的知识几乎都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性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思想才能是正确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既在感性源泉中起作用,也在理性源泉中起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感性信息进行理论解读。奠定了政治信仰的感性基础。感性的源泉需要理论的解读,这既是社会的要求,也
9、是个人的需求。凌乱的各类符号被梳理为政治符号,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信5仰确立作出的第一个基础性贡献。一个人一生中会接触到非常多和政治相关的信息。各种政治符号、各种政治标语、口号都会在他的记忆中打下烙印。这些基础信息都是一个人政治信仰形成的感性基础。这些信息在人的脑中最初是凌乱储存着,几乎没有人会主动、刻意梳理这些信息,直到接受正式思想政治教育之后,教育者突然发现。原来这若干记忆元素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可以统一起来,而且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粘合剂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初步整合。于是,从小就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学生们在正式的课堂上了解到天安门所承载的政治意义, “天安
10、门”自然从一个音乐符号、语言符号转变为具备政治意义的政治符号。 为政治事件提供观察视角,提供理性分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信仰确立作出的第二个基础性贡献。受教育者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不可避免地经历各种政治事件,作为当事人或者旁观者会发出对政治事件的意义追问。这其中有“正确” 、 “错误”的简单判断,有“符合历史规律” 、 “开历史倒车”的理论分析,也会有更深刻、更复杂的认知。这些认知的来源来自传媒、社会交往等各种渠道,但思想政治教育终究会为各种信息正本清源。作出符合逻辑的、系统的解读。 为自我政治认知和归类提供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信仰确立作出的第三个基础性贡献,也是最为重要的贡献。教育对象
11、在对社会的政治信息进行感性认知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政治信仰进行思考。他会对自己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思维方式产生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最初由他和最为直接的关系人互动时产生。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人们不断地修6正这种自我认知,不断把自己归类到一个又一个团队当中,直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理论工具,他才能把自己归类到一个政治团队当中,此后仍然会不停地进行自我认知的修正。政治团队提供的互相激励和互相认可的激励机制为政治信仰的确立建立了社交平台。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信仰的确立提供了一个梳理、解释、归类“工具箱” ,唯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教育对象才能具备政治信仰,否则只能产生原始的、凌乱的政治认知,
12、无法上升到信仰的高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理论进行成体系的灌输。奠定了政治信仰的理性基础。理性源泉来自于人的好奇心。这是世界进步的原动力之一。除了直接接受的感性认识以外,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绝大多数来自于学习“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 ) 。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提供了理性认识政治问题并建立政治信仰的源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探索政治的好奇心。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信仰性教育,重在灌输、主导和控制。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
13、治态度,实质上是培养政治信仰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的影响。是理论的灌输。列宁说:“既然工人群众自己决不能在他们运动进程中创造独立的思想体系,那么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套成熟的政治理论体系。每一个成熟的政治理论体系都会对未来作出描述和承诺。这满足了人们了解未来的好奇心。当社会7按照这种描述在发展时,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被实践证实,人们将对理论从接受而到信任。 (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阶级立场将产生超越理性的“无意识” 。为政治信仰建构奠定了情感基础。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理论都带有天然的阶级性,有明显的政治
14、立场。很多国家的政治教育刻意隐瞒了自己的阶级立场,而用“全人类” 、 “上帝”等来作掩饰。但他们的教育中渗透了明显的资产阶级意识。与之相比,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坚定、立场明确,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受教育者明确了自己的阶级立场。在遇到任何与政治相关的事件时都会作出与这种立场相一致的判断、观点,而此时他已经认可这是自己“独立”的判断,并且不会再对判断的出发点和立场产生疑问。美国社会学家也有论述:“当一个社会的规范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已成为第二天性时,它们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这种从理性转变而来的“无意识” ,就可以认为是初步构建了政治信仰。 从感性到理性再到超越理性的“无意
15、识” ,思想政治教育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建立了牢固的不可替代的结合点,这种结合点就是政治信仰必备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联通了过去一现实一未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信仰的建构指明实践路径 政治信仰的构建需要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来强化,一个人需要经过政治意识的唤醒、政治需求的确认、政治规则的学习几个阶段才能具备政治参与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环节组成。对政治信仰的构建,理论教育环节实现了灌输的功能,而实践教育环节8则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所谓实践教育法,就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虽然具备了部分政治实践的雏形,但毕竟不是政治实践本身,但为受教育者将来真正的政治实践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和指明了方向。西方社会学家把从政治理论到政治认同,再到政治实践的过程称为“政治社会化” ,其实描述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环节。 (一)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受教育者通过政治实践唤醒个人政治意识。人对于自身,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永远充满着好奇,普通人把理论的问题作为“终极问题”抛给了哲学家。对自己,则通过实践来探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括了政治关系。恩格斯说,人只需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
17、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毛泽东也指出,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 ,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所以,政治信仰必须通过政治实践得到验证和强化。政治实践的目的之一是对自己的探索,探索的必经之路是个人政治意识的唤醒。如果没有经过教化,人不可能产生政治意识和政治需求。与政治信仰相关的个人政治目标包括个人准备承担多大的政治责任、个人准备获得多高的政治地位、个人准备为政治活动付出多少精力和成本、政治生活在其全部生活中的时间分配等。政治目标决定了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训练受教育者接受政治实践的规则与技巧。人9一旦决定了政治参与的
18、目标,接下来就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政治参与的规则和技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政治实践描述规则,训练技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为政治信仰的强化提供平台。西方国家用“公民教育”中的参与活动来开展实践环节的教育活动, “强调通过学生在学校生活与社区中的参与,强调将知识与内容的学习与鼓励调查、讨论和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我国则主要通过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实践技巧。这些实践活动作为教育环节是对实际政治生活的模拟,其组织原则、议事程序、管理方法都与正式的政治生活类似。所以,有学者评价说“这些学生社团组
19、织作为政治工作的外围组织,起到了丰富学生生活、宣传革命理论和强化信仰的纽带作用” 。这种通过政治实践教育构建受教育者的政治信仰的教育方式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践环节提供政治信仰“正反馈”的效应场。每一个正在参与中强化政治信仰的人对他人而言都是“环境” 。我们每一个人都对其他人形成政治信仰起到了或者正面或者反面的激励作用。近年来有学者用“场效应” 、 “思想政治教育场” 、 “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来描述政治信仰相关的这种相互作用。我们不妨也借用这一概念。在时间教育环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教育对象相互之间都形成了相当复杂的关系。在这个“效应场”当中,每一个人不但是接受信息的节点,而且是发出信息的节点。为这个网络所接受的政治观点、政治信息就能很容易的相互传播,并得到正向的加工,否则会遭到屏蔽10和抵制。在政治信仰正反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每一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其他人产生“自己人”和“非自己人”的情感判断,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产生相对稳定的判别标准,以后会按照这个标准对“自己人”予以接纳和认可,对“非自己人”则予以排斥,这也是政治信仰产生的重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