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台湾海峡两岸的同名乡村明清以来,移居台湾的闽粤两省汉族先民,主要是来自福建的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和广东的惠州府、潮州府、嘉应州(今梅州市) 。闽粤先民移居台湾、开发台湾,在垦荒地形成了以同地域、同宗族、同姓氏相连结的血缘聚落或聚居村落,很多都是以祖籍地的原乡名称或故里传统习惯来冠名,形成了海峡两岸具有丰富人文特色的血缘、地缘、文缘关系。 以所在地府县进行冠名的乡村 1.以泉州府县冠名的乡村 明清时期,福建泉州府先民移居台湾后,多以“泉州”为村镇名。直接称“泉州”的在彰化县和美乡,称“泉州厝”的分别在苗栗县的卓兰镇、新北市的淡水镇、桃园县的新屋乡、台中市的清水镇和大甲镇。南投县竹山镇有“泉州
2、寮” ,彰化县最北端的伸港乡有“泉州社” ,云林县台西乡有“泉州村” ,彰化县线西乡有“泉州里” ,台北市有“泉州街” 。云林县刺桐乡,早期称“刺桐巷庄” ,是移居台湾的泉州先民以泉州刺桐古城名称来冠名。 高雄市鼓山区惠安里、台北市信义区惠安里,是泉州府惠安县的先民所冠名。屏东县潮州镇永春里、里港乡永春村,台北市信义区永春里,新北市松山区的永春里,宜兰县苏澳镇永春里地名,均为来自泉州府永春县先民冠名。 2台南市麻豆镇名为晋江里的地方,早期是泉州府晋江县陈姓开垦地,称晋江宅,后为晋江里。高雄市田寮乡的南安村,是泉州府南安县的移民所冠名的。新北市三峡镇安溪里、彰化市的安溪里,早期因来自泉州府安溪县
3、的移民在此形成聚落,称安溪寮,后成为里名。台中市大甲镇的德化里,是泉州府德化县先民初到台湾的立足之地,故以德化进行冠名。 明清时期泉州府辖同安县。1661 年,同安县大批先民随郑成功部队来台湾垦荒。清康熙至雍正年问,官府又不断招募同安乡亲赴台开垦,一起垦殖的场所或聚落按闽南人习惯叫“寮” ,冠以故里名称叫同安寮;有的建成居住群形成聚落就改称同安厝,其中发展为行政村的称同安村。在台湾,称同安、同安村、同安里、同安寮、同安厝、同安新村的地名有十二处,分布在台北、台中、台南、彰化、屏东、云林等县市;桃园县辖的桃园市还有一条同安街。台湾的“同安”乡村地名,均是同安先民移居台湾后所冠名的。 台南市南区同
4、安里,是祖籍地为泉州府同安县鼎尾乡积善里十八都鸳鸯保的姓林先祖,随郑成功部队来台湾,奉祀玄天上帝,后建宫庙,为纪念家乡取名为同安宫,并以同安冠村名;后裔繁衍形成聚落,大部分居民姓林。新北市三重市的同安里、屏东县南州乡的同安村、南投县东势乡的同安村、高雄市梓官乡的同安村、台中市大甲镇铜安里,均是来自清代泉州府同安县先民创建的。同安也写作铜安,大甲镇铜安里形成聚落后以原乡命名为铜安厝庄,1945 年后为铜安里。彰化县有一处地名为同安寮,包括同安、中化两个行政村。据史料记载,雍正年间同安3陈姓先民来此开垦,经多年发展繁衍,遂成为同安人的聚居地。而今社区保存的庙宇如学甲慈济宫、中州惠济宫、将军金兴宫等
5、供奉的信仰主神,香火多来自同安白礁慈济西宫,奉祀同安移民虔诚信仰的保生大帝。2.以漳州府县冠名的乡村 福建漳州府县的先民移居台湾后,不忘祖居地,同样多以家乡地名命名开基地。台南市佳里镇漳洲里(“洲”为“州”之误) 、海澄里,源于漳州府海澄县三都霞阳杨文科随郑成功入台,为当地开基祖,定居台南。海澄县今为龙海市。台湾移用漳州府县的地名,已知有台南市佳里区海澄里,高雄市小港区海澄里,新北市林口乡的漳州寮、小港区海澄里等。 闽南龙溪县 1985 年与漳州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在台湾,与漳州龙溪同名的有台中市乌日乡的龙溪村、桃园县大溪镇的龙溪花园。高雄市仁武乡的漳浦寮、南投县南投镇的樟普寮,均为漳州府漳浦县
6、的先民所冠名。 台南市白河镇的诏安里,彰化县鹿港镇诏安里(原称诏安厝) 、和美镇的诏安厝、和关镇的诏安里,均是早期在此建立聚落的漳州府诏安县的先民所冠名的。 台北市莺歌镇的南靖里,嘉义县梅山乡的“南靖寮”及水上乡的靖和、南和、南靖、美源等村统称为“南靖”等,为来自漳州南靖县的先民所冠名;台中市南区平和里、西区平和里、北屯区平和里,云林县虎尾镇的平和里,均为来自漳州平和县的先民所冠名;新北市芦州乡的长4泰村,为来自长泰县的先民所冠名;嘉义市新东区的云雷厝,为来自漳州府云雷县的先民所冠名。 3.以汀州府县冠名的乡村 福建汀州府和龙岩州是客家人的祖籍地。历史上永定、上杭、连城等县有许多客家人迁徙台湾
7、。云林县二仑乡的永定村原称永定厝,台中市的永定厝、南屯区永定里、石碇乡永定村,均是早期在此建立聚落的永定县先民所冠名的。 中和市的连城里,是汀州府的先民所冠名。褒忠乡龙岩村和南投县元长乡龙岩村,为早期在此建立聚落的龙岩县先民所冠名。 4.以福建府县冠名的街市 在台湾,以福建祖籍地府县名称进行街市冠名的有:台北市的泉州街、福州街、厦门街、漳州街、同安街、晋江街、惠安街、永春街、永安街、长泰街、汀州街、平和街、明溪街、金门街等。 类似上述情况的还有台中市龙井乡的福州厝,为福州府的先民所冠名。 5.以广东省府县冠名的乡村 在台湾,来自广东的移民多属客家籍,以广东府县命名的有:潮州镇、潮州寮、潮州村、
8、大埔乡、大埔厝、饶平厝、程海厝、海丰厝等。 屏东县潮州镇位于屏东县中部,为屏东县的第一大镇。明清时期,许多来自广东潮州府的移民在台湾南部的屏东开垦发展。早期潮州府移民直接以原乡的名称来命名,所以屏东也有多处以潮州命名的乡村。清乾隆中期, “潮州庄”形成繁华街区,并成为邻近乡村的中心市集,民众5也称“潮州街” 。这里一派南国情调、风景优美、民众富足。 惠州府的早期居民多来自靠海的陆丰和海丰,因此台湾有 4 个海丰村庄以及海丰崙、海丰坡与陆丰村。以大埔为地名的有 20 个,包括嘉义县的大埔乡,多数是来自广东客家大埔县的移民冠名的。台中县神冈乡是清初蕉岭县神冈乡张姓移民台湾垦荒开发的,抗日志士丘逢甲
9、的祖籍地就是在粤东蕉岭县的神冈乡。台中市西屯区的惠来厝,与潮州府惠来县移民应有直接关系。 两岸同根、地名同源,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我们从人类文化遗产看人类社会迁移的轨迹,可以更清晰地探索出海峡两岸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台湾以祖籍地名冠名的乡村 台南市安平区,是以郑成功故乡安平进行冠名的。这种“地名搬家” ,始于郑成功把荷兰人在台南所建古堡所在地以故里作为地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因怀念祖籍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的安平镇(今安海镇) ,就把这座城改名为安平。后郑成功故里安平镇改为安海镇,而台南市的安平地名则保留下来,今为安平区。 嘉义县东石乡,位于牛稠溪下游。清康熙年问,主要由东石的吴
10、、黄姓氏移民来台聚居在这里开垦拓展。在嘉义的嘉应庙前,就是古老的布袋港;东石乡包括布袋和东石的这一带乡亲,大部分是从泉州府晋江县东石来的。他们想念家乡,所以把这个地方称为东石乡。始建于宋末的晋江东石镇嘉应庙,源于蔡姓乡亲将魏天忠尊奉为神,供奉的是地方神祗九龙三公,是晋江东石乡亲每年都要前来祭拜的地方。明清时期,随着大批东石乡亲前往台湾定居,九龙三公的香火也随之跨海来到了嘉6义的东石,并且数百年绵延不绝。因此在嘉义的东石地区也有同样的嘉应庙,供奉神像同样也是九龙三公。目前,台湾有 23 座宫奉祀“九龙三公” ,均源于晋江东石的嘉应庙。 花莲县枫树村,是来自南安市码头镇枫树村的林姓移民所冠名的。清
11、雍正年问,泉州府南安枫树村的林姓宗亲到台湾花莲开基创业,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家乡,先民把花莲聚居村落也称枫树村,至今海峡两岸的枫树村居民也多为林姓。虽然台湾花莲枫树村已是个 2000 多人口的大村落,但是这里的林氏宗亲数百年来一直沿用南安码头的枫树村传世辈字序列:“孝友昭世德,敦仁念乃祖,文礼笃吾宗,习业于书斋。 ”并沿用相同的林姓堂号:“九牧传芳。 ” 台北市士林区的芝山岩、中山区的圆山等,是移居台湾的漳州府先民以明清时龙溪县属地的冠籍地名。明末清初,漳州人黄澄清落脚台北近郊,便以漳州芝山作为新辟居地的名字,让世代不忘大陆祖籍地。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岩山、芝山境内的芝山岩,俗名圆山仔,乃附近漳
12、州籍人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由吴庆三等捐资在岩顶建惠济宫祀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神明,并以漳州府西部的名胜“芝山”为地名。 台南市北门区的锦湖里,位于东北端八掌溪南岸,原属渡仔头庄,为郭姓开漳的开垦之庄。锦湖里是以漳州府龙溪县石保乡锦湖社(现龙海市角美镇桥头村和西边村一带的锦湖社旧地名)冠村名,台湾光复后设村。明末清初,锦湖郭姓先民随郑成功军队迁台,其后裔传衍台南、澎湖。清顺治八年(1651 年) ,漳州龙溪二十九都锦湖乡石尾堡寮西社,即今龙海市角美镇西边村寮西郭姓先民开基台南麻豆,形成龙溪锦湖西7社的渡台聚落;下营区贺建里意为郭贺所建之村,为纪念龙海市角美镇锦湖社寮西郭贺最早入垦而命名。锦
13、湖西即龙溪县寮西社现为西边村,锦湖东现为桥头村,均为郭姓聚居地。龙海市角美的锦湖旧地名现已消失,但锦湖郭姓现已传至 20 多世。 南投县草屯镇的月眉厝,是来自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林坂村月眉厝的林姓移民所冠名的。明末清初,南靖县和溪镇麟野社龙德楼林姓居民为求生存,结伴背井离乡前往台湾,在南投县草屯镇月眉厝垦殖。他们带去了祖地信奉的神祗保生大帝、观音菩萨,在当地兴建庙宇奉祀,命名为龙德庙以示不忘故土。如今龙德庙已是台湾第三级文化古迹。 彰化县的田中镇和车田村,分别是来自漳州市南靖县书洋乡田中村和车田村的先民所冠名的。彰化县田中镇顶潭里有座“书山祠” ,供奉书山派萧姓肇基始祖,它的坐向、建筑形式与祖籍
14、地的书山祠完全一样。彰化县田中镇有两座萧氏宗祠, “龙山祠”与祖籍地书洋乡田中上平厝的“龙潭祠”一样, “团武公祠”与祖籍地书洋山下村的“乾元祠”也一样。新北市上港的双溪村,是来自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双溪村的简姓移民所冠名的。从南靖迁去台湾的简氏后裔,有十分强烈的宗亲观念,他们在居住地普遍仿照祖籍地梅林长教各房亲的宗祠形式和名称,建筑台湾简氏宗祠。 高雄市嘉义县(原诸罗县)的六斗厝,是来自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乐土村(古村名为六斗村)的黄姓移民所冠名的。福建平和县大溪镇和台湾桃园县大溪镇,嘉义县布袋镇九龙里、龙江里等,移用旧龙溪县8(今华安县)的旧地名。基隆市头南境村,是来自漳浦县深土乡南境村的陈姓
15、移民所冠名的。 彰化县福兴乡顶粘村和头粘村,是来自晋江市衙口镇粘厝埔的粘姓移民所冠名的。新北市林口乡的林口村,是来自晋江市罗山镇林口村的柯姓移民所冠名的。彰化县鹿港镇的院里村,是来自南安市石井镇院里村李姓移民所冠名的。基隆市窑子底的大乍村,是来自惠安县崇武镇大乍村的移民所冠名的。 台湾早期移民创建新聚落命名时,是基于深切怀念对闽粤故乡的情,始终铭记在闽粤原乡的根。 台湾以同宗族同宗姓冠名的乡村 在中国农耕社会,不断强化宗族意识和宗亲观念,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漂泊万里不忘归宗,是闽粤先民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因而移居到台湾的闽粤先民,形成同乡同宗聚居,共同从事垦荒。这种传统的宗亲观念
16、不断传承,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备密切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以姓氏冠名聚落或村落,并使之代代相传。 据台湾出版的唐山过台湾一书记载:台湾现有的百余个主要姓氏中,有 40 多个进行村庄冠名,主要分布于台北、彰化、台中、台南、高雄、基隆、屏东等 22 个县市的乡村,共 100 多个聚居地或聚落地。其中大多数是明清时期来自福建的闽南人。这充分说明闽南先民对于同宗一脉关系、宗亲血缘关系和同乡地缘关系,一向是极为重视的。据统计,台湾以同宗同族姓氏在聚居地冠名的村庄如下: 台北市有林厝、陈厝、黄厝、洪厝、颜厝、施厝、李厝街、朱厝巷9等。 台南市有刘厝、张厝、蔡厝、谢厝寮、胡厝寮、何厝庄等。台南归仁乡公所附近有杨
17、厝、李厝、许厝、湾厝、辜厝、黄厝等。 台中市有杨厝、吴厝、陈厝、林厝、张厝、吴厝、孙厝、何厝、许家村、吴厝寮、陈厝坑、江厝店、许厝港等。 台湾还有赖厝、郑厝、彭厝、柯厝、林厝、吴寮、苏寮、宋寮、杨厝寮、刘厝埔、赖厝廓、廖厝、胡厝寮、施寮厝等。 此外,在台湾还有 7 个许厝、9 个刘厝等聚落。 海峡两岸的郡望堂号,都是姓氏和家族发祥地的别称。在台湾,闽粤先民在完成乡村聚落冠名的同时,把祖籍地祖祠堂姓氏郡望堂号,原样搬到台湾的聚居地:陈姓的“颍川堂” 、林姓的“西河堂” 、黄姓的“江夏堂” 、蔡姓的“济阳堂” 、刘姓的“彭城堂” 、王姓的“太原堂” 、李姓的“陇西堂”等等,海峡两岸同样的姓氏与同样
18、的郡望堂号,构建了一个彰显中华民族血缘关系的社会网络;海峡两岸的祖祠堂,也基本保持了祖籍地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在台湾,以同宗同姓冠乡村地名,是闽粤先民移居聚落地与血缘结合的基本特征;而以闽粤祖籍地进行冠名,是闽粤先民移居台湾以地缘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台湾,采用冠有聚居地姓氏之地名,以充分展示其浓浓的血缘关系,并对聚居地的开垦也具有积极意义。 明清时期,台湾社会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地缘与血缘的相互结合,成为当年台湾社会的主要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不仅有利于祖籍地同乡移民的同心协力拓垦,艰苦创业,生活上互相关怀帮助,生产上互相10支援,共同对付自然灾害,而且有利于共同防御外敌,避免外族欺侮,战胜各种困难。 海峡两岸相同地名紧连着相同的风俗、文化和信仰,也紧连着家族血脉,凝聚了他们饮水思源、不忘故土的思想感情,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这些不仅充分表明在台湾的闽粤先民对自己故乡的怀念之情,而且充分彰显了海峡两岸的血缘和地缘紧密联结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