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船山实践观中的礼治思想研究摘要: 王船山哲学以务实、重行为特征,他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明清实学的重要代表。他将“实践”作为一个词使用,用来指代传统的“行” 。本文从人际交往、政治和生产等三个方面探讨船山实践观中的礼治思想。首先,船山认为社会交往中的人要遵循礼仪规范,礼在维持人类生存和繁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船山认为治理国家的理想模式在于“礼治” ,道德教化对于礼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船山非常重视“厚生利用”的生产实践活动,他认为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用礼来节制肆意挥霍、过渡消费等问题,用礼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 王船山;实践;礼治 中图分类号: B2
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008-06 王船山哲学以务实、重行为特征,他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明清实学的重要代表。他将“实践”作为一个词使用,用来指代传统的“行” 。他说:“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故乐莫大焉。 ”1船山认为实践是认知的目的,依据心所认知的理念去行动,付诸实践也很顺利,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此。他不仅把“行”概括为“实践” ,还突破了传统的实践观,把个人的道德实践2扩展为社会实践。2 礼在中国以至于东亚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不仅在于其外在丰富多
3、样的礼仪形式,更表现在其内在精微的“礼学”思想。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而成为历代思想家关注的重要范畴,王船山也不例外。他的礼记章句绍述以往的礼学思想,发前人所未发,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船山突出了礼在五经中的地位,他说:“易 、 诗 、 书 、 乐 、春秋皆著其理,而礼则实见于事,则五经者礼之精意,而礼者五经之法象也。 ”3礼因显著于实事,故成为五经所涵之理的体现,践行“礼”也就意味着恪守“理” ,因此船山格外重视礼在社会实践中的规范作用。下面,笔者从人际交往、政治和生产等三个方面探讨王船山实践观中的礼治思想。 一、以礼立身的人际交往实践 (一)礼是道德的外在表现 儒家视人自身为一
4、个实践价值规范的场域,礼学被视为个体在空间的适当展现所设定的一套伦理规范。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实践如何体现出来且被人感知呢?这就是因道德修养的践形所成就的君子气象。船山描述这种君子气象时说:“但其宣著盛大者,多在衣冠举动上见,衣冠如襜如也之类。严密武毅则就神情气魄上见。徒有其威仪,而神情严密。气魄,武毅。或疏或弛,则以知其非根心所生之色,故以存乎中言之。然亦有神情气魄不失有道者之色,而举动周旋,或脱略而不以中于礼,则其感人者不著不盛,故又须威仪之宣著盛大有以传之,方3是至善。 ”4船山从衣冠举动和神情气象两个方面论述了君子气象,威仪与恂栗相辅相成,神情气魄和举动周旋皆合乎道、中于礼, “诚”贯通身
5、体的内外,根心而生色,身体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礼是个人之“道”与“性”的社会化显现,是内圣外王的中间环节。船山曾经说:“正心修身之道以为礼之本,而圣学之功举不外于此。 ”5礼之本在正心修身,循礼践道就是正心修身的方法和途径。船山对孔子所说的“四勿”进行了诠释,他说:“其为礼也,既视、听、言、动自所必由;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者,一取则于礼定其非。则克己以复礼,而实秉礼以克己也,不辨之己而辨之礼。 ”6船山认为,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的标准就是看其形容举止是否符合儒家的礼仪规范,如果符合,则肯定之;如果不符合,则否定之。 船山的“四勿”诠释,从反面为我们指出了道德实践的具体内容。从
6、正面来说,他的正心修身主要是指修言、修行、修动等三方面的内容。他说:“修身者,修之于言、行、动。言行之善者,必其动之善而后为根心之美。 ”7在人与社会的交往中,一个人的仪表、仪容、仪态和谈吐都体现着其个人的内在修养程度。美好的仪态不仅能够保持其个人的尊严、获得他人的尊敬,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个人事业的成功。视、听、言、动皆依礼而行,通过尊礼、学礼、践礼而提升内在道德,这是“以礼立身”的社会实践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 (二)动静循礼的人际交往实践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和谐相处是人类群体共生的必要条件,礼在4维持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家认为,圣人根据天地
7、之理、万物之性,参照人们逐渐形成的风俗和约定而制定了礼。一个社会的等级秩序、身份认同和社会交往,乃至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因为有了礼才得以规范化。船山认为“礼运”二字很好地概括了礼的本质,他说:“运者,载而行之之意。此篇言礼所以运天下而使之各得其宜,而其所自运行者,为二气五行三才之德所发挥以见诸事业,故洋溢周流于人情事理之间而莫不顺也。盖唯礼有所自运,故可以运天下而无不行焉。本之大,故用之广,其理一也。 ”8船山认为,礼的作用在于“运” ,它依附于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运行。礼不仅运行于人情之间而使其顺畅合理,它还是天地的秩序和规则本身,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行遵守礼的规范。
8、 交往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社会化的本质,礼所展现的是完成了社会化过程的成人的活动本质。当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地恪守礼仪时,就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人过渡到了社会人、成人,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标志。 论语有 “不知礼,无以立”的告诫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格言,船山亦说:“立礼为则,有失自见,不能由礼者,则知其不肖也。 ”9礼是人类交往实践的指南,礼对于每一个人在交往关系中的定位和具有完善的交往能力、使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只有确定了个人的名分和身份,社会才能进入稳定的交往秩序。 建立社会交往的有序化一直是历代思想家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之一,不同于西方国
9、家力求通过法律建立起法制化非交往关系,中国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则倾向于通过伦理5的规范化建立起礼制的交往关系,礼被认为是建立社会和谐交往秩序的途径。船山说:“六经之教,化民成俗之大,而归之于礼 ,以明其安上治民之功而必不可废。 ”10他认为,六经之教化民众主要都体现在礼中,礼是极具操作性的人际交往规则,每个人都遵从这种规则便能起到化民成俗的功用,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而得以建立。 在社会的交往中遵循礼仪规范,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蕴涵着对他人的肯定和尊敬。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从自己做起,个人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他,就得首先以这般态度对待他人。礼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伦理规范,
10、儒家认为,应该主动向对方表达敬意,以赢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人人彼此尊重,就一定能够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儒家不仅强调自我一方要积极主动,同时也要求受到礼待的对方以礼相待。在儒家看来,礼是一种互相互动的行为,任何单向度的礼仪都属于“非礼”的行为。 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 ”船山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敬内礼外的原则,内在的敬与外在的礼是交互的,敬是礼之质,礼是敬之文,文质相救而相成。船山说:“敬慎于中,故礼无不至” 。11敬是人内在的道德修养,礼则是爱敬之心的外在表现,礼的存在是为了把人的们之间的尊敬之情、仁爱之心展现出来。 在反思传统、反省理学并检讨明
11、清更迭之大变革的过程中,明末清初的学术经历了由崇德性向道学,由心性之学向经世致用之实学的过渡和转化过程。船山受其影响,不仅注重礼对于人际交往之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更强调对礼的务实躬行。他说:“故不通于五经之微言,不6知礼之所自起;而非秉礼以为实,则虽达于性情之旨,审于治乱之故;而高者驰于玄虚,卑者趋于功利,此过不及者之所以鲜能知味而道不行也。 ”12 “是以先儒莫不依礼以为躬行之密用, 而论撰姑缓焉, 非徒惘于礼经之阙佚而无以卒其业,亦以是为道之藏而不可轻也。 ”13船山认为,六经之中的五经都是在探讨义理,只有礼是见之于人事的,其他五经所讨论的义理若要见之于事,就必须依赖礼的躬行与实践。 礼的精
12、神在“躬行”与“密用” ,而不在于“论撰”和对“经之阙佚”的考订。 礼记中共四十九篇文章,除了大学 、 中庸外,船山非常重视礼运 、 礼器 、 学记 、 乐记 、坊记 、 表记 、 经解 、 玉藻 、 细衣篇章,可见他对践行礼的推崇。 如所周知,从事礼事活动是离不开符合礼制的器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人致福也。 ”段玉裁注曰:“礼,履也。从示,从豐。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豐者行礼知器。 ”14儒家关于礼制的伦理道德思想往往体现在对器物的形式和结构的创造上,而伦理化的器物又反过来体现了“礼”的种种限定。以器物作为媒介,人们在使用器物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对“礼”的认
13、识也因此得以强化。器物的创制和存在依据礼之道,而形而上的礼之道的显现又离不开形而下的器。船山在论礼器篇时说:“此篇详论礼制之品节尽人情而合天理者,一因于道之固然而非故为之损益,与礼运一篇相为表里,盖一家之言也。运之者体也,而用行焉;成乎器者用也,而要以用其体。 ”15船山依循其“实有” 、 “健动”的思想重视礼运 ,7依循其“天下唯器”的思想重视礼器 ,这两篇强调了“礼”在人情事理中周流和形而下之器对于“礼”的展示的重要性。若以“礼”为体,人伦日常为用,则器体现着礼之用,本末相贯,体用一源。 “礼不遗于小,小者必察” ,16船山强调要从人际交往的一言一行以及生活的细微处着手躬行实践,礼的精神才
14、能真正体现。 二、礼治德教的政治实践思想 礼最初起源于人类的饮食和丧祭等的仪式,后来渐渐地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在工作、交往及饮食起居时遵守的规范。儒家把“礼”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 “为国以礼”的礼治被认为是理想的政治模式。 礼记经解中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礼是治理国家的标准和依据,具有总纲和大法的意义。 荀子大略云:“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儒家认为, “礼”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政令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循礼而为,否则治理国家不仅无从下手,而且困难重重,甚至寸步难行。王船山作为明末清初大变革时代的思想家,目睹了清军的武力入
15、侵与明朝的“礼崩乐坏” ,他对于重建社会的纲常伦理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对于恢复国家礼治德教有更热切的渴望。 (一) “礼立政行”的政治实践观 在古代中国社会, “礼”的主要用途是区分并规范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等社会关系,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明辨社会关系的差异性,可以进一步确认社会成员的身份和等级。荀子认为:“分均则不遍,势齐则不一,众齐8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 ”17荀子从
16、天地上下的差别形而上地论证了人类社会的等级关系存在的必然性,势位同一的两者不能共存,这是不能违背的天意、不可抗拒的“天数” 。先王制礼义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因此而导致的混乱和贫穷。在儒家看来,人类等级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 “礼”正是维护这种差异、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工具。 “礼”的存在使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由低到高、由卑到尊的等级序列,在这个等级系列中,位低者要尊敬位高者,但同时地位尊贵的也要礼敬地位卑贱者。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18,如果在“礼”的规范下,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并互相礼待他人,社会就能达到稳定、有序、有差别的和谐状态。 “礼制”是通过制度的方式将
17、“礼”所彰显的等级差异固定下来, “礼治”即通过“礼制”来治理国家,它倡导仁政,主张为政以德。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9用政治手段来治理民众,用刑罚来整顿他们,民众就会只求免于犯罪,但不会有廉耻之心。相反,用道德来教化民众,用礼制来归化他们,民众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心服归顺,孔子为政的礼治原则为儒家政治哲学之德主刑辅奠定了基调。 船山承接古代儒家关于礼治的思想,同样认为治理国家的理想模式在于“礼治” 。他说:“礼所以治政,而有礼之政,政即礼也。故或言政,或言礼,其实一也。礼以自正而正人,则政治而9君安,不待刑而自服。若无礼以正上下而虑下
18、之倍窃,则必过为刑法以钤束之。刑愈密,法愈繁,而民愈偷,士失其职,民怨其上。以此立国,杂霸之术, 所以为上下交病之道也。 ”20船山认为,对于政治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施之于人的礼法制度。礼是治理国家的正面措施,可以用之来化导民众。以礼立身, “自正而正人” ,就会政治清明,无需刑罚而百姓就能心服归顺。法是与礼相对的惩罚措施,是负面的纠错工具。如果没有礼的正面规范和约束,管理者就会对民众多加防范和监督,相应的法规律令就越来越繁杂。刑法越密,律条越繁,违法犯纪的事情就越多,不仅管理者心力交瘁,民众也会因苛刻的严律而怨气滋生。以严刑峻法为立国之本,是法家的杂霸之术,是上下皆诟病的管理之道。以礼治国,国
19、家因为有礼的正面规范和导引,必能走上正确的政治轨道,在这种意义上说政即为礼。 船山从礼与天道合一的角度,为礼的存在和礼治的合理性寻找其形上学的根据,他说:“礼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莫不有自然之理,而高卑奠位,秩序章焉。得其理以顺其序,则鬼神以之傧,制度以之考,仁义以之别矣。 命者,天命自然之理,因之以制典礼者也。 ”21礼是天道天理在万物秩序上的体现,礼所具有的治理国家、安君保民、和谐社会的功能,在于它“本于天” ,是人们依据天地万物之理而制定的。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也就说明他的内心服从了天理,服从理可以与鬼神感通、设定规章制度并确立社会的价值原则。无论什么礼的制定都必须依循天命自然之理的
20、支持,它不仅是人心之造作,更是对道心的遵从。10船山还从体用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礼与政的关系,他说:“礼,体也;政,用也。体用合一,而皆承天以治人,则礼之不可已而为治乱之大司明矣。 ”22船山认为,统治者制定的法律规章和政令措施是天道、礼法在治国安民上的体现。圣人效法天道、感通鬼神,依循礼乐之原而设立政治制度、制定施政方案,都是对天理的体现。船山以礼为体,政为用,是认为一切政令措施都要依循礼所内涵的天理天道,礼因为内涵了天理天道而具有了本原的意义,政令措施是礼之功用的表现方式。合理而有效的政令措施应体现圣人奉天保民的美好愿望,这样礼与政才能达到体用合一的理想境地。因此,礼治不仅是宇宙间自然秩序的
21、体现,更是人文精神的贯彻。 (二)礼治以道德教化为本 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句话为我们指出, “礼”的精神在于崇尚和追求和谐。船山也说:“治定制礼,功成作乐,圣人而在天子之位,乃建中和之极。 ”23船山认为,当社会尚在动乱时期还没有达到稳定态时,礼具有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当从动乱走向社会安定时, “礼”的功用在于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使之和谐有序。礼虽然是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常常述之于详细而具体的条文,但社会的礼治不是依靠强制性的行为来实现的,它依靠的是人们的自觉和自律。礼的非强制性使得对其的接受和践行属于自愿行为,而这种行为能力的形成则离不开道德教化的影响和作用。 人们接受礼、践行礼并最终养成循礼守制习惯的潜移默化中,礼成为一种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道德教化之功用。船山强调了教化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