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832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摘要:综合来看,现代新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恪守“内圣外王” ,追寻“心性文化” ;二是坚持“文质彬彬” ,倡导“美善相兼” ;三是遵从“生生之德” ,崇尚“生命美学” ;四是坚守“人文精神” ,抱定“家国天下” 。从这些特点来看,现代新儒家站在人类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对世界发展的困境给予关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予以肯定,充满着人类的终极关怀。现代新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对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开掘具有突出的作用,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提供民族土壤和民族自信,更可以为儒学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人文精神;生命美学 中图

2、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16505 现代新儒家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是我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群体。学者方克立曾经对它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所谓现代新儒家,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刺激下,一部分超越了学者之间的师承、门户之见,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家的价值系统,力图恢复儒家传统和本体地位,重建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象征 ,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 、 中体西用式的思想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为目标的一个学术流派。 ”该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徐2复观等

3、,后来在对他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中,诞生了马一浮、余英时、杜维明、成中英等当代新儒家,也都成为学界研究的对象。 作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新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越来越被学界所重视。他们的文艺美学思想站在人类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对世界发展的困境给予关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予以肯定,充满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进一步梳理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特点和意义,不仅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审美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整体上看,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恪守“内圣外王” ,追寻“心性文化” 现代新儒家坚守传统儒学的阵地,以光复

4、儒学传统为使命,并将西方思潮融会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以探寻中国现代建设道路。在共同精神取向上,尊崇宋明理学,试图在儒家心性思想中找到中国学术文化的源头和活水,注重修身养性,反身克己,既要“内圣”还要能够“外王” ,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君子比德的情怀涵容“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新儒家注重内在修养的养成和道德律令的约束;西方文化则注重规则的明晰和责任的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圆融”的力量,涵容一切,凸显一方;西方文化则过分强调理性的推理、概念的分解和逻辑的分析。中国文化是一种研究人之为人的“内圣”之学,注重心的“向内转” ,如儒家强调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种建立在自身领悟基础上3的道德约束。

5、20 世纪 50 年代,牟宗三、徐复观等人发表了为中国文化警告世界人士宣言 ,认为决定中国文化之生命形态、生命方向的是中国人的生命智慧,面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必须肯定中国文化之活的生命存在,以当下即是的精神和圆而神的智慧发扬光大中国的心性之学。人与天地万物实为一体,天理在人的心性之中,人若存心养性就可事天,尽心而知性。以内在超越的智慧说明中国传统的心文化,为现代新儒家所推崇。 方东美强调内在生命与外在宇宙的互相涵容统摄,进而在艺术中寻求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融通。他指出:“创造活动源自同情仁爱,因此其人文教化足以产生理性秩序,而其根据理学秩序产生的义行,更能彰显公义原则;所以他的精神穆穆雍

6、雍,足以迸发智慧火花,终将成为一位圣贤,充分实现他的生命的神圣行。这是何等的壮美的存在,在世界中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吗?”从他的阐述上看,艺术本身就是艺术家内在心性的外在表现,更是人格意象的外在构建,这就是儒家的生命精神,也是心性文化的一个代表。儒家心性文化涉及到心灵的本质、特征、存在和变化,重在心灵的涵养。心灵不同于心理,心灵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核心部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文心即人心,也就是人的性情,是人的生命表现形式。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一旦产生,必然会把个人感悟、体验、智慧和情感乃至整个生命投入到创作情境中去。因此,钱穆说:“中国文学亦可称之为心学。 ”现代新儒家赞赏心性表现论,重视创作主体

7、的内在精神追求,并从中体悟到心化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 4“心”在中国文化精神系统里被赋予了极为深广的精神意蕴和内涵,它一方面具有形而上的知性与理性层面,另一方面具有形而下的直觉与感性的特点。心即境也,心性为本,无不体现了中国的美学与艺术理论源于人的心理和精神结构的显著特点。在这方面,徐复观超越了庄子对心的理解,主张通过内心直觉和客观物象进行交融和超越,十分强调心性在审美意识中的创造性作用。在作者的心性修养问题上,新儒家既重视“性情之真” ,又强调“性情之正” 。徐复观说:“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感情之愈近于纯粹而很少杂有特殊个人利害打算关系在内的,这便愈近于感情的原型,便愈能表达共同人性的某一方

8、面,因而其本身也有其社会的共同性。所以性情之真,必然会近于性情之正。 ”心灵状态和性情之正被徐复观看做是一个艺术家修养和创造的关键所在。他指出:“文体决定于心,决定于情性。心、情性,有先天的禀赋,有后天的塑造。禀赋不同,塑造不同,即成为创造主体的心的情性自身的多样性。由创造主体的多样性,便发而为多姿多彩的文体。 ”徐复观赋予心无穷的力量,它在约束客体多样性的同时还能对其进行矫正和提升。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和超越,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二、坚守“人文精神” ,抱定“家国天下” 现代新儒家不是抱残守

9、缺的儒者或士大夫,而是学贯中西、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家国情怀” ,坚守着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5一词最早出自周易贲卦彖传:“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见, “人文”一开始就有教化天下的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贯穿着重视人伦、崇尚人格、关注人生的人文主义主题。中国古代美学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旨在说明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的建构和提升。现代新儒家始终立足于人文价值,坚守人文精神,他们所阐扬的正是儒家对“人”的问题的哲学认识,是儒家人文精

10、神的回归。 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阐述了艺术在塑造人格方面具有的突出作用。他认为:“礼乐之为用,即在使人从倾注外物回到自家情感上来,归复了生命重心,纳入生活正轨。 ”梁漱溟站在人类心灵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需要的角度上看待礼乐艺术,体现了可贵的人文精神。他对家国天下的人文理念更是深信不疑,认为:“在中国总是身家念重,因他没有以超乎身家之上的范围为他社会之所依;而事实上亲切的原只有身家也。虽身家念重,不得谓之自私,更非所谓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集体生活发达的社会所产生的一种有价值的理念。 ”在现代新儒家的视野中,不强调人的个人私欲,而是强调道德理想主义,强调在人与人和谐共融的环境中,实现人的价值和存

11、在的意义。 钱穆在谈论文学及文化观时,往往立意高远,高屋建瓴,其主要文艺美学思想体现在中国文学论丛中。他强调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将人生艺术化,注重探讨人的情感和人的价值问题,形成了以人生为中心,以文化为背景的人文探讨方式方法。钱穆指出:“中国文化,简言之,乃以人文为中心。人文二字,指的是人群相处的一切现实及理想。中国6文化之表现与成就,都围绕此中心,而始见其意义与价值。 ”他注重人的价值和人格养成,主张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符合理想,有意义,有价值。中国文化精神最注重的,乃是教人怎么样做人,践行人道。古人强调做人与为文相辅相成,他强调:“欲成为一理想的文学家,则必具备有一种对人生真理之探

12、求与实践之最高心情与最高修养。 ” 唐君毅是一位道德理性决定论者,终生以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己任,以道德理想为核心内容,阐明人文精神。 “余以为中国文化精神之精髓,唯在充量的依内在于人之仁心,以超越的涵盖自然与人生,并普遍化此仁心,以观自然与人生,兼实现之于自然与人生而成人文。 ”可见,唐君毅所说的人文精神,是以道德理性为最高层次的。他将道德和艺术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认为“在道德和艺术这两种精神中,道德精神居于支配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渗透并决定着艺术精神,艺术则使道德教训达至中庸高明的境界。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 方东美是一位力求学术实效的哲学家,他沿着人文主义精神建构了

13、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将“生命”作为自己哲学范畴的基本要素,认为“人文主义便形成哲学思想中唯一可以积健为雄的途径” 。 现代新儒家在思想体系中首先把“人”的地位突出出来,有着人文主义的导向,倡导要坚守这一人文理念和人文传统,在文艺美学方面,坚持并发扬“为人生而艺术” ,将人生、人格与为文紧密结合起来,让文学给人提供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成为抵抗社会异化状态的积极要素,维系健全人格的力量。三、坚持“文质彬彬” ,倡导“美善相兼” 7现代新儒家在秉承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基础上,表现出对“文质彬彬” 、“美善相兼”文艺思想的肯定。钱穆指出:“中国文学家之最高的理想境界,此亦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之境界。而中国文化关

14、于人文修养之一种至极高深之意义与价值,亦即可于文学园地中窥见之。 ”“中国文学之理想最高境界,乃必由此作家,对于其本人之当身生活,有一番亲切之体味。而此种体味,又必先悬有一种理想上之崇高标准的向往,而再起内心,经验了长期的陶冶与修养,所谓钻之弥坚,仰之弥高之一境。 ”可见,钱穆赞同“为文”与“做人”相统一的传统,并将人的修养与文章本身的思想含蕴相提并论。他在比较中西美学思想时强调:“中国人论美,在德不在色。 ”钱穆秉承“尽善尽美”的思想,在文艺评论中力求达到“美善相兼” 。 牟宗三将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归结到道德生命,在他的哲学体系里,作为道德的“善”涵容了形式上的“美” ,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深刻

15、之处。牟宗三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自觉,人发自本心的良知就是一种内心自觉的力量。 唐君毅强调求美之意识依赖于道德心灵而表现道德价值,主张“美善相兼” ,不“崇善抑美” 。他所理解的“美善相兼” ,不在于作品的形式,而在于人的内心。 “吾人之不承认求美与道德无关者,乃唯是自求美之活动所依之心灵或意识本身上看。吾人之主张,是尽管吾人自觉的是为求美而求美,而此求美之心灵本身仍为一道德的心灵,因而皆可表现一种道德价值。 ”可见,唐君毅对“求真”和“向善”毋庸置疑,他将两者统一于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追寻。 8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谈到“乐”与“仁”的关系是对道德和艺术关系的阐发,他说:“中国文化,在三

16、大支柱中(科学、道德、艺术) ,实有道德、艺术的两大擎天支柱。 ”但无论探讨道德还是艺术,徐复观都是从“心”的角度出发。从根源上讲,道德和艺术确实统一于文化之中,统一于人心之中。道德和艺术呈现的过程也是人心呈现的过程,道德水平和艺术水平的高低亦与人的心智密切相关。徐复观甚至认为庄子达到道的最高境界的过程,正是艺术精神的实现过程:“当庄子从观念上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道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作为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于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这样的过程,也便是将形而上的思辨落实到现实人生的过程。由此出发,道德和艺术

17、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文质彬彬”和“美善相兼”是儒家一直坚持的文艺观,这种思想首先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中,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十分注重音乐在人格培养方面的作用,因此,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通过音乐来探寻孔子对“尽善尽美”的理解。儒家关注美,主要体现在人格美上, “君子比德”理论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往往能够从大自然中找到可以寄予内心品格的审美物象,比如,我们常说的“梅、兰、竹、菊” ,就是“以物喻志” 。 现代新儒家“尽善尽美”的文艺观虽然强调道德在艺术中所起到的框定人生方向的作用

18、,但也十分强调“美善相兼” ,不管是统一于“心” ,9还是统一于“善” ,都引导着向善和向上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倾向。 四、遵从“生生之德” ,崇尚“生命美学” 现代新儒家秉承先秦儒家生机盎然、活泼健动的生命气象,广泛又深刻地彰显了中国式的生命哲学,揭示了生命的本真和体道。梁漱溟受到西方柏格森的影响,但他强调的不是个体的生命,而是宇宙的大生命,试图挖掘宇宙大生命美学的广泛道德性和体验性。梁漱溟指出:“生命本性要通不要隔,事实上本来亦一切浑然一体而非二。吾人生命直与宇宙同体,空间时间俱无限。 ” 牟宗三在生命的学问中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指出:“人所观照之物亦不能外在化为知识所对的客体,它必内

19、在化而与自家生命息息相通。因此,自然既富有艺术的情味,亦弥纶之以道德的意义。 ”牟宗三认为达到宇宙本体的途径,要靠艺术的体验和道德的实践才能完成。从这一角度看,牟宗三所崇尚的“生命美学”主要还是从生活、伦理的角度讲的。 唐君毅对生命哲学的体悟和艺术精神的把握注重人的灵性,强调客观主体的审美能动性。他认为:“中国之自然文学,则所重视者,在观天地之化机、生德、生意。 ”唐君毅将艺术家的灵气作为审美和创造的主观动因,艺术的创造就在于能有这样一种灵性统摄宇宙的自然元气与人灵之气,并将其巧妙地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 “将宇宙人生视为有机整体,而以生命一以贯之,乃东方美生命本体论的基础。 ”他爱用“生生之德

20、”来说明其生命哲学思想,他这样理解并说明自己的“生生之德”:“宇宙乃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天为大生,10万物资始,地为广生,万物咸亨,合此天地生生之大德,遂成宇宙,其中生趣盎然充满,旁通统贯,毫无窒碍,我们立足宇宙之中,与天地广大和谐,与人人同情感应,与物物均调笳合,所以无一处不能顺此普遍生命而与之全体同流。 ”方东美从对“天地之大美”的角度,深化了庄子对美的理解:“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在于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而生命之美形于创造,在于浩然生气与酣然创意。 ”方东美在梳理了道家和儒家美学思想的异同后,找到了自己文艺美学的基点,主观创造和客观描摹,以生命为导引,渗入美的艺术精神,使人的生命意义融入美的

21、艺术境界,这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基本原则。我们从方东美的生命美学观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中国艺术整体上是象征的,是在品读意味中完成的意象再造;二是中国艺术精神能涵容人文主义的精神。这一思想直接影响到近代美学家从生命的本源来探究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生命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栖居在世俗社会所要面临的客观现象。中国文化自古重生贵生,儒家把自然大生命视为“仁”的生生不息,中国古代生命一元论的宇宙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石。 易传对宇宙的总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命题,如“天地之大德曰生”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生生之谓易” ,强调天地伟大的德性给予客观自然以生命, “生生”就是让生命顺利地开展,以厚生和明德增强物质生命的精神德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对西方哲学有一定的研究,他们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现代新儒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中西对照的哲学观,构建起以“生命美学”为逻辑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