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中的信任缺失.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0104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社会中的信任缺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转型社会中的信任缺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转型社会中的信任缺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转型社会中的信任缺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转型社会中的信任缺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转型社会中的信任缺失【摘 要】信任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同时也是有序的社会秩序形成的重要润滑剂。在传统社会中,大部分的社会关系都是以血缘或地域为纽带,因此不太存在信任缺失问题,而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这些纽带正逐渐被弱化,在扭曲的利益观的驱使下,信任缺失的问题正逐渐凸显。对此,在此试图选取兼职大学生对职业中介机构的信任缺失这一缩影来探讨转型社会中的信任缺失问题。 【关键词】信任缺失;兼职大学生;职业中介机构;利益至上 一、转型社会中的信任缺失概况 从亲人到陌生人、从邻里到社会、从个人到国家、从日常生活到政治经济生活, “信任”渗透在各个领域之中。作为人的行为的一种体现形式,信任的发生和存在都依

2、赖于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构成的特定情境,即场域。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一种社会空间,是一个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在传统社会中,信任的存在场域主要在具有伦理血缘性质的熟人关系之中,无论何种信任形式都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色彩。 然而,随着越来越精密的社会分工和越来越浩大的社会流动趋势,现代社会具有了吉登斯所说的“时空虚化及在时空分离基础上的脱域” ,这一方面使得以契约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比以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更需要信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现代社会越来越容易失去信任和越来越难获2得信任。太多的利益纷争、太多的短期交往,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多变,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

3、正渐行渐远。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种坑蒙拐骗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层出不穷,信任缺失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醒目现象。转型时期信任缺失的主要表现为人们的互不信任行为在家庭、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同时出现,信任缺失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病态特征,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影响到了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 二、兼职大学生“被失信”:转型社会信任缺失的一种表征 基于上面的客观分析,本文主要试图选取当下社会信任缺失的一个缩影兼职大学生对职业中介机构的信任缺失,以身边的大学生群体为访谈观察对象,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来探讨兼职大学生对职业中介机构信任缺失的表现,通过对该现象的层层剖析,希望能探索出信任缺失的原因

4、,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为社会信任的重构提出一点建议。 (一)兼职大学生“被失信”的表现 近年来,每逢寒暑假、五一、十一或其他重大的节假日,在全国各大繁华市区以及其它热闹的地段都会有成群结队的大学生举着促销的牌子在人群中不停地穿梭。目前在校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做兼职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大学生曾经不止一次的做过兼职,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通过职业中介的方式找到工作的。的确,对于很多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想要加入兼职队伍的新生来说,一般而言能获得的兼职机会是较少的,但是职业中介的存在,算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兼职资源配置的平台。然而,通过我们的访谈发现,在这一过程中,3大部分的兼职大学生都存

5、在“被失信”过。 “被失信”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有些人是因为身边同学不幸的兼职经历或是媒体对“黑职业中介”的报道传播,从一开始就不相信中介,所以他们一般不会通过中介来寻找兼职。 第二,也有的兼职大学生最初虽然也对职业中介机构存在过不信任,但是由于他们缺少相应的兼职机会,比较权衡之后还是通过中介寻找工作,只是在这过程中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希望自己能侥幸逃脱被骗。 我曾经是通过中介找工作的,但一开始我也是对中介保持警惕,因为曾经看过电视上报道过中介欺骗求职者的事情,而且同学们对中介也不太认同。不过后来我找到的这家中介是在同学口中口碑还算不错的,没花几天时间,中介就给我介绍了工作,但是

6、最终,我只去做了一天,因为介绍的工作和之前所说的完全不同,都是让我去做些苦力活,我只好放弃了。 第三,也有些是在兼职大学生与职业中介机构的互动中,由于中介机构的欺骗不诚信行为,导致了兼职大学生对中介机构的不信任,或者说是从信任到不信任,从不太信任到更不信任。 在互动中,一般兼职大学生需先交付中介费,与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然而,在兼职大学生交费后,一些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推脱、欺骗、搪塞兼职大学生,使得其丧失对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的信任,从而对整个中介机构产生了怀疑和反感。还有的是在互动过程中部分中介机构工作流程操作不规范,他们对待兼职大学生态度非常恶劣,行为4极其不负责任,导致兼职大学生对其

7、丧失了最后一点信任。 通过以上几种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职介过程中,中介机构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利用各种手段对兼职大学生实施各种欺骗,从而使兼职大学生对中介机构产生信任缺失。 (二)兼职大学生“被失信”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GDP 获得了巨额增长,但是与之相应的社会秩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构建,整个社会看起来似乎还是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不管是社会大环境氛围还是人们的信仰、价值观或是法制文化建设都还处于待拯救阶段。 通过对兼职大学生“被失信”这一现象的历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之所以转型社会中会产生这样一幕幕的信任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8、:1. 充斥着不信任氛围的转型社会场域的潜在影响 近年来我国各大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也不可避免地使得人们的传统交往方式、社会价值体系以及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些变革在促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传统的信任机制失去平衡,人们不再像在传统的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一样毫无保留的信任他人,或者是努力让自己做到被他人信任。社会转型使得人们与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多,成员之间的交往大多都是“一次性博弈” ,这样就摆脱了传统社会“关系”的束缚,从而使人格信任系统松弛化,欺骗与“杀熟”现象日益增多,使得人际交往出现尔虞5我诈的几率越来越高。此外,由于关系约束机制的失效和道德

9、约束机制的弱化,一些自律性不强的人就会利用现代社会的流动性逃避道德的惩罚,致使当今社会演绎着各种信任悲剧,普遍信任度降至最低,这样一种不信任的现状对以职业中介机构为代表的社会主体的潜在影响显然是巨大的。 2. 整个社会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往往是一个失序的和亚稳定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以慢慢确立,但是与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制建设并没有随之建立和完善。此外,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有些法律制度也是存在很多的漏洞,市场经济及整个社会缺乏真正有力有效的监管。职业中介机构之所以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兼职大学生实施欺骗,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关于兼职大学生和职

10、业中介机构的外在制度约束是不健全的,当出现问题摩擦时,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可以用来处理纠纷。除了制度制定和执行方面的问题,也还存在政府方面监督不力的问题。许多职业中介机构的不诚信行为频繁发生正是由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较为松懈,对于职业中介机构缺乏强有力的监管。 3. 市场经济中利益驱使下的不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的直接推动 人们为什么不能诚实相待,为什么要进行欺骗呢?说到底是为了利益。职业中介机构为何要欺骗兼职大学生?当然是为了获得非法的利益,或超额的利润;这样的失信行为说到底还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然而,极具讽刺的是,以职业中介机构为代表的行为主体无不知道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存在,但是,为了

11、利益,他们最终还是冒险选择去违背这些规范、制度,从而丧失了“做人必须诚信”这一最基本的道义原则。6很遗憾的是,当一个社会有相当多的人选择欺骗行为的时候,利益至上的原则就成了这个社会的通则,于是,原本应该在这个社会中起作用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制度,就都被这些欺骗者彻底的漠视了,乃至是践踏了。 (三)兼职大学生“被失信”的后果:社会信任的断裂 职业中介机构对兼职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导致了兼职大学生对其产生了严重的信任缺失,这不仅影响兼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信任构建都可能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极有可能引起社会信任的断裂。 兼职大学生在遭遇中介机构的不诚信行为之后,通常都没有

12、可以供其倾诉的地方。一般来说,公安机关只有在用人单位涉嫌欺诈、武力威胁大学生时才有可能介入;工商管理部门的职权只局限于登记、营业执照的办理、经营内容违法,对于兼职大学生兼职利益需被保护虽然予以肯定却没有具体的操作机制;而学校方面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大学生的兼职事项。因此,当兼职大学生遭遇困难时,他们只能选择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此外,兼职大学生很有可能会将自身“被失信”的遭遇传播到同学们中去,从而引发整个大学生群体的不信任情绪传播。这必然会对信任度已经偏低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强化大学生对于社会的不信任心理,从而降低整个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信任度的水平。同时,大学生看到中介机构的失信

13、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将会导致大学生看到失信的好处与成本的低廉,很容易促使大学生错误地形成“讲诚信吃亏”7的观念,加上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大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处理以后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这有可能会引起整个社会信任的断裂,从而阻碍将来社会信任关系的有效构建。 三、重构社会信任路径的探讨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当前社会信任普遍缺失的难题?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两大方面来进行社会信任的重构。 一方面,应该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在整个社会构建出一种制度信任体系。 巴伯认为“信任的不完全充分性需要社会机制来填补,这一填补主要是源于社会制度、法律等对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用制度建设的方式为公民

14、(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提供社会安全网,使他们不必恐惧一时的疏忽会造成终生的遗憾,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因他人失信的潜在损害,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信任就有可能得到增强” 。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市场规则以及信用制度体系,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加大失信成本,保证讲究诚信者的利益,对弄虚作假和失信欺诈者,要追究其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使其接受相应的惩罚和付出相应的代价。 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信任的氛围。 仅仅通过法律等制度来约束人们的欺骗、失信行为是不够的,制度约束至多还只能使人们出于对利益的考虑而遵守诚实待人的原则,而不能就把诚实待人当作自己内心真正

15、的法则,并且是真正出于对它的敬重8来展开自己的行为。一个始终把利益放在首位的人,很可能在法制良好的情况下遵守法制,因为他找不到法制的漏洞,或者是害怕违背法制而受到更大的损害。但是,法律制度事实上是不可能真的十全十美,毫无漏洞的,所以,他就始终有可能找到这些漏洞,或者在执法者稍有疏忽的情况下继续实行欺骗失信行为。因此,对于不把诚信原则放在心里加以真正敬重的人而言,遵守法律约束就始终还只能是一种偶然,而不能成为一种必然,一种由他的内在道德意识所确立的必然。所以,要真正使得一个社会变成彼此值得信任的社会,光有法律制度的约束还不够,还应引导人们必须重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具有一个合理的伦理秩序,始终把道义放在利益之上,用价值理性去约束不理性的欲望放纵。 参考文献 1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3 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基金项目:本研究论文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偏差青少年矫正服务研究 (20l1-2013)项目资助,项目编号:PJ11056。 作者简介:何扬琼(1989- ) ,女,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 2012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