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微改革”: 改变中国改变未来我本想破个冰,开全国公示公车之先河,想不到却把自己搞到冰窟窿里了,被媒体围攻,问为什么要有公车。这事儿我先不回应,因为实在没有太大回应的必要。我先说说改革。 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现阶段,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学者们宏论连篇,而实践者哪怕迈出一小步,都须付出百倍的艰辛,都要随时做好倒下、牺牲的准备。 我曾被媒体称为“中国官员财产公示第一人” ,那是 2009 年,但不仅内部觉得你冒失、 “不成熟” ;你一公开,舆论也来质疑你:你公开的就这一套房吗,怎么证明?我还一套房都没有呢,凭什么你就有了一套房?让你哭笑不得。不公开的反而啥事没有,在一旁看笑话。所以,公开财产
2、的做法就坚持不下去。这次公开公车也一样,你不公开,没人会来过问你;你一公开,什么声音都会来:你凭什么要有车?他也不管你红河都是茫茫大山,就问你:总书记、总理都坐轿车,你凭什么要坐越野车,僭越呀!但是,中国要实现“第二次起飞” ,不继续推进改革,能实现吗? 现在,改革的舆论环境变了,因为改革触及的利益更多元化了,网络化时代,人们表达意见也更随意、更方便了。不像过去,只要改革,舆论就支持,现在不一样,推出任何改革,哪怕只是一项很小很小的改革,反对的、质疑的、看笑话的、挑刺的,什么都会有。在这样的环境2下,推进改革就需要比过去更大的勇气,改革的风险也比过去要大得多。所以, “聪明的人”都不肯去哪怕改
3、变一点点,因为这一点点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风险。于是,大家都在观望。观望什么?观望改革的顶层设计。 现在,上上下下都在呼唤顶层设计,但是,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一,中国前 30 年改革的成功,从来都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都成功于基层的活力和创造。过度依赖顶层设计,则基层会失去改革的动力,事实上改革是推不动的。 其二,即便顶层设计好了,也还有个变成基层的行动、基层的实践的问题。如果不能形成支持改革、鼓励改革、宽容改革的舆论氛围,而是谁先去行动、谁先去实践,谁就“出师未捷身先死” ,那么再好的顶层设计,事实上也推不动,化不成基层的具体实践。 其实,这一次公开公车的举动,也并非我们心血来潮,
4、只是把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这一顶层设计,在基层变为具体的行动和实践。落实,从来都不应该是跟着喊喊口号,中央发个文件,我们也跟着发个文件,中央开个会,我们也跟着开个会,这就落实完了?如果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一点都没有解决,这样的“落实”又有什么意义? 比如,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中央的顶层设计不可谓不严密,可是到了基层呢,大家都心知肚明,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中央三令五申,还是没管住。前一段新华社“新华视点”还曝光广州一城管执法车拉着老人小孩去玩“农家乐”呢。那我们就要去深思,为什么管不3住?症结在哪里?我认为缺乏公众监督是一个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那我们就针对这个最现实、
5、最突出的问题去想改进的办法,所以我们推出了公开车号主动接受监督的办法。我感到,现在的改革已不可能像改革初期那样气吞山河、大开大合、大破大立了。前面说过,改革的风险增大,哪怕局部、细节、细微之处的改进、改善,往前迈出一厘米都要遇到太多太多的阻碍,甚至还没迈出去呢就绊倒了,没有一点勇气和担当的人,谁也不想去碰什么改革。要不十八大要专门提出来,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深化改革”呢?改革需要“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才行,中央的这个提法本身是不是就显得有点悲壮?但这就是中国现阶段的现实。 那么,在有着如许“悲壮”的现实环境下,怎么把中国的改革伟业继续往前推进?对基层来说,中央提出顶层设计之后,
6、应该怎样去行动和实践?我提了一个新理念,叫“微改革” 。微博兴起之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中国社会,现在不是什么都流行“微”吗?微电影、微健身、微读书、微生活我倡导“微改革” 。 “微改革” ,就是针对现实中大家都司空见惯但却是人民群众反最强烈,最突出、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一个一个细节、一个一个细微之处地去逐一研究出能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改进办法,一点一滴地去推出改革的细微举措。 “微改革” ,就是绝不激进、绝不冒进、绝不空谈、绝不作秀、绝不急于求成、绝不好大喜功、绝不超越现实。它着眼于身边现实中一个一个的具体的实际的问题,着眼于小事、着眼于细节、着眼于细微之处,4采用问题导向的改
7、革推进办法,做狙击手,把问题当成必须要击毙的敌人,一个一个地“狙杀” 。 很多人看不起“微改革” 。就像公示公车车牌,他说,不就是一个小动作吗,能解决什么问题!应该来个痛快的,全国都取消公车!光公开个车牌,逗人玩呢?应该“三公”都公开、全国官员的财产都公开!俗话说,船快了会翻船,马快了会落马,车快了不撞车那是万幸,但明知开快车危险,就不能去拿生命冒险。这就是我不赞成激进、冒进的改革而力主“微改革”的原因。完全可以想见,连我个人自愿公示个财产、公示个车牌这样的细微举动都会被舆论“鸡蛋里挑骨头” ,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和责难,如果陡然就激进地推行全国官员都公开财产,那中国社会还不就乱成一团了?今天我
8、只不过公开一辆公车,媒体、网友就揪住不放,还有人已经跑到云南来查我这辆车该不该配、是否超标,拿车牌的时候有没有给车管所打过招呼,这车一年跑多少公里、耗了多少油,修理费过路费有没有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试想假如全国的公车都公开,如果社会还是抱这种“你公开就给我提供了搞你的线索,我就偏搞翻你”的心态,那社会将是个什么局面?“文革”十年“打倒当权派” 、到处贴大字报、到处夺权夺印、到处抓人关牛棚、到处批斗武斗的动乱局面就会重演了。 看到问题并不见得有多高明,找到能解决问题的改进办法才是真正的智慧。比如媒体抨击我公开公车暴露了厅级干部不应配专车的“秘密” ,我看了报道的感觉是幼稚、可笑。这算什么“秘密”呀
9、,现在全国莫说副省级、厅级干部,乡镇干部甚至村官都把公车专有化、私有化了,见5怪不怪了。但这的确是个问题,可光说是个问题有什么用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才有意义不是吗?以为中央下道命令,全国一律取消公车,这就解决问题了?想法太天真了。以前全国清理违规公车,运动式地搞过N 次了吧,封存的封存、拍卖的拍卖,什么招儿都用过了,可风头一过,清理的结果是公车越来越多、配置标准越来越高。所以,改革不是一腔热血的事,改革更不是理想化的事。甚至,拿公车这事儿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反腐败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有时候你还就不能硬要跟经济规律对着干。 社会大众也要理性地看待“三公消费”等问题。对“三
10、公消费” ,主要矛盾不是呼吁取消,而是如何实现“三公消费”的公开、透明,让纳税人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纳的税政府都花到哪儿去了,有没有被浪费、被一些不良的官吏贪污。 所以,我们一直选择以“公开、透明,引入公众监督”来作为我们“微改革”的主要方向。上面讲了一大堆,就是我们推行这种“微改革”的理论依据。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这些年来我所尝试的、被很多人看作是作秀、哗众取宠的一系列“小动作” ,无不是按照这种“公开、透明,引入公众监督”的思路,点点滴滴地来进行“微改革”的。在我担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我们尝试了组织全国第一个“网民调查团” 、第一个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第一个开通政务微博、组织全国首场“百
11、姓新闻发布会”等。后来我到了红河州,我们州委书记和州委、州政府一班人非常支持我进行“微改革” ,所以,我们又先后推出了全国第一个专门的舆论监督频道、全国首个“四位一体”的民意诉求热线、全国首次微博征歌、全国首创“网络批评奖” 、全国首次领导干部大规模通过媒体6向人民公开述职、全国首次把群众代表请进党代会等一系列的“小举措” 。这些其实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公开、透明,引入公众监督” 。这次,我们公示公车,还是这条“微改革”的主线。而且,我们的“微改革”尽管也受到很多媒体的横加指责,受到很多阻挠,但不会停滞,比如针对 “正省部级以下一律取消公车”的问题,你觉得现实吗?理想化的东西在现实中都是行不通
12、的。我刚才也把道理讲明了,经济原理决定,如果一律取消公车,不仅不现实,更是阻断社会大众获得财富再分配的途径、剥夺社会大众获得财富再分配的权利。那么怎么办?还是“微改革” ,针对公车中的突出问题一点一点来改,所以我们的改革首先就是取消领导“专车” ,改为“公务用车”的方式,其次是公示车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再比如,下一个改革举措我们是针对大家反应最强烈的另外一个问题公务接待来进行“微改革” 。我们正在筹划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成立一个市民监督的小组,我们公务接待的时候,这个市民小组可以自愿轮流来“陪餐” ,定期请这个市民小组来审查我们的接待费支出。 你可以认为我们的“微改革”只是些“小花招” ,改变
13、不了什么,但我曾经向媒体说过,改革其实有三种方法、三种模式,因此也就有三种前途:一种是大刀阔斧、不管不顾地干,就是所谓的“强人政治” ,完全个性化施政,这种方式只要你足够强势,或者有“后台”撑着你,大多能成功,但是很难被复制,你干得了,大多数人不敢干。第二种的结局是,不仅不能被复制,还可能被复辟,因为这一类“改革”完全超越了现实,可能几十年、几百年后再来看,方向都是对的,但在眼前真行不通,这是所谓“激进派”的做法。第三种即我推崇的改革做法,是瞅准7社会进步的方向,轻轻打开一扇窗,让清风徐徐进来,再不可逆转,我称之为“推窗效应”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是狂风暴雨, “哐当”一声撞开你的窗户
14、,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赶紧去关上窗户,拒绝任何一丝风进来。所以,推窗式的改革是不急进、不狂躁,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但是,会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效。比如,当年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谁也没有去强行推广过,但这种做法自然就有示范效应,很快全国各地都有了网络发言人。再比如,当年我们开通全国第一个政务微博,中央也没有下过红头文件去推广,但是就迅速在全国生根开花了。这就是“推窗效应”?“微改革”的效应。 是的,我们只是一个州市级的宣传部门,我们能去着手改革的东西太有限太有限,影响的范围也太小太小。我以前在一个省的宣传部,推出一项“微改革” ,示范效应相对来说还可以。现在只是一个州
15、委宣传部的平台, “微改革”的影响力就非常小非常小了。比如, “公示公车”这件事,我们已经做了两年,我们也不想主动去炒作、作秀,因此也没有人关注,直到前几天有记者看到我们按惯例公示的车号,给我打了个电话,我也没在意,三言两语回答了他,没想到他做了报道,就引起广泛关注了。这是“微改革”的局限性。但是,我觉得只要坚持不懈地“微改革”下去,自然就会润物细无声、推窗浴清风地改变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就像这几年我们在红河州进行的这一系列“微改革” ,带来的是群众诉求的渠道畅通了,社会矛盾不那么激烈了,社会就比较和谐了。这两年云南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舆情”一件接着一件,似乎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但是你仔细回想
16、一下,这些轰动一时的“舆情”里,可曾有8一件是发生在红河州?要知道,红河州可是云南的第一大州啊,但是,社会很平稳、舆情很平稳,这不能不说正是我们坚持“微改革”带来的效应。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只是一个小地方的一个小部门, “微改革”确实就像往大海里扔个小石头,似乎什么也改变不了。但是,一块小石头有时候碰巧了也会激起千层浪来。如果中央进行顶层设计,设计出改革的大思路、大布局,而我们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都能树立起“微改革”的观念,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针对最具体、最实际的问题进行“微改革” 。你“微改革”一个积弊,我“微改革”一个恶习,你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解决了那个问题,这样搞下来全国会是个什么情况?全国得有几千万个单位吧?一个单位一年就算只搞上一个“微改革” ,那也是几千万个“微改革” “微进步”呀!积得跬步,可以致千里;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全国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如果都能坚持“微改革” ,能不能汇成中国改革的最强音呢? 所以, “微改革” ,将改变中国、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