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064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博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微博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微博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微博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微博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微博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 “微时代”背景下,微博成为当代青年必不可少的网络社交工具。随着微博的流行,网友中出现一大批“微博控” ,他们不分昼夜地刷新微博、关注微博动态,把自己大量的时间投放于微博当中,出现了大量的病态行为。针对当今社会的“微博病”现象,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微博病;微博控;社会心理学 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大量的“微博控” ,他们无时无刻关注着微博上最新动态,喜欢转发评论他人的微博,遇到新鲜事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发微薄。微博俨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所引起的一些微博病态行为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社会

2、心理学视角出发,结合对“微博控”的个案访谈,分析各类“微博病”的行为特征及其出现背后的心理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 “微博病”群体的访谈研究 (一)访谈背景 “今天你微博了吗?”随着近年来来微博的火爆,微博俨然成为青年一代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微博现象也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中国知网的检索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可以发现,目前对微博的心理学视角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微博受众的使用心理、微博使用的从众心理等几个方面。就此本文从微博控的个案访谈出发,分析了微博引2起的各种病态行为,针对由于迷恋微博出现的病态行为进行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访谈过程及结果 1、访谈对象

3、 本文选取了 5 名微博重度使用者(每天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每天发微博 10 条以上,至少上 1-3 次,经常无缘由地反复刷新微博,每天持续微博 6 小时,时长 3 个月) ,即俗称“微博控” 。 2、访谈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调查法,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个案研究。主要对访谈对象进行无结构访谈,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微博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完成资料的收集,并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对访谈对象的微博成瘾心理进行探究。 二、青年“微博病”现象分析 (一)微博依恋 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微博,每天要发微博 10 条以上,至少每天上 1-3 次微博,经常毫无原因地反复打开微博,反复刷新

4、微博页面。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已经患上微博强迫症。时报网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 300 人中,有 78 人(26%)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微博;有 45 人(15%)出门在外使用手机,随时随地发微博,上厕所也不耽误;而有 18 人(6%)每天发微博 10 条以上;有 84 人(28%)至少每天上 1-3 次微博;只看微博不发言的有 21 人,有空才上微博的 42 人;不知道微博的仅 12 人。 3(二)微博期待 每发完一条微博,总是不停的刷新检查是否有人回复、转发,如果没人与之互动就会觉得失落、心情受到影响;每天登陆微博先检查有没有新增粉丝,如果粉丝人数增多就会很有满足感,这就是所谓

5、的微博期待。 “每发完一条有趣的微博我都会很开心,但如果没有人回复就会觉得很难受,觉得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关注。 ”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的张同学如是说。 (三)微博暴露 23 岁的微博控李某的微博上满篇全是他的“足迹”:在 12 月 10 日这一天,从早上 10 点到晚上 8 点,他依次去了永和豆浆吃早点,在Apple Store 零售店买最新款的手机,与女友一起在电影院的海报旁拍照,在海底捞吃火锅,最后回到家自拍一张附着今天好开心这些都通过他的手机和微博暴露在别人的视野之中。像李某这样的微博“直播控”在网络上数不胜数。这种“暴露狂”一旦遇到“跟踪癖” ,完全可以根据微博信息轻松画出他的生活轨迹,并且

6、跟踪他。 (四)微博发泄 2011 年, “咆哮体”在走红微博。咆哮体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内容,就是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者句子。这种看上去带有很强烈感情色彩的咆哮体引来了粉丝的追捧,咆哮体似乎已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微博以其方便快捷的形式和广泛的互动领域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时,一些未经思考的愤怒也频频出现在了微博上,微博中的“骂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4三、青年“微博病”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一)从心理需求理论浅析“微博病”的形成 1、认知需求 微博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互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青年可以表达个人的观点,倾诉自己的情感,窥探他人的言行,评论各种社会现象。自

7、我信息的充分展示以及外界信息的海量吸收,能够极大地满足青年对社会信息的即时需求。而对这种需求的渴望也导致了部分青年沉迷微博世界,时刻刷新微博关注别人动态等的病态行为。 2、自我认同的需求 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一半是他自己,另一半则是表达。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必须要经过某种表达;若脱离表达,就不可能有更高的存在。在青年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接纳外界的信息并内化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当环境信息与自我意识达成统一时,个体便会产生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微博这个特殊不受约束的载体成为他们宣泄内心情感,关心他人评价,渴望他人的理解,获得外界认可,进而自我认同的很好途径在微博上他们可以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生

8、活状态,表达对社会百态的认识和看法,反思自己的言行和心理,并通过他人的反馈获得最生动的自我知识,进而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达成自我认知的和谐建构。 (二)从“镜中我”理论浅析“微博病”的形成 库利在 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5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

9、”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微博的使用者在判断他人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基于想象,为了验证自己想象,他们需要不断的寻找证据,比如经常看别人给自己的留言、有没有人回复自己的留言有没有关注自己等。 四、基于青年“微博病”心理分析的建议 (一) “织围脖”要掌握度 一定要明确自己使用微博是基于何种需要,如果是学习需要,学习完成后应尽量少上微博;仅是娱乐需要的,在娱乐消遣达到身心满足后应停止关注。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如一时无法改变,不妨制定一个计划,每天逐渐减少上微博的时间。如果微博成瘾,则应远离手机、

10、电脑,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多运动,看书和朋友交流,减弱对微博的依赖。另外要多多使用传统的媒体了解新闻,有利于我们进行深度思考、集中注意力。 (二)重建社交观念 微博是一种理想化的沟通状态,大家都想把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摈弃,树立最完美的形象,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因此有些青年则通过微博的自我暴露实现这种需求。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要增加与朋友面对6面真实情感的交流,并学会接受彼此生活中的不完美。 (三)微博发言先思后行 微博不是自家后院,可以口无遮拦;微博不是个人日记,可以随心所欲;微博不是闺中密友,可以毫无秘密。微博是一个社交工具,他除了在形态上假以互联网平台外,跟真正的社会并无太大区别。现实社会有法律限制,在微博社会,这些法律同样适用。因微博言论遭受法律制裁的案例已不在少数。微博言行是记录个人素质的最真实档案。微博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渠道,但万不可通过微博攻击和造谣。 参考文献 1 张玉洁,微博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2,No.41721:74-75 2 余望,发展与冲突:对“微博盛宴”的传播学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No.17805:142-143 3 王珂, “微博控”大学生特征心理研究1,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2,08:85-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