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述评作者简介蒋信,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四川绵阳621010。2011 年,商务印书馆推出方一新先生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以下简称词汇学 ) ,厚厚两巨册。焚香籀读一过,心神并肃。私意以为,在学风浮躁的而今,这样的著作委实难得一见。感佩之余,谨将愚陋所及问学于同道。 这是一部填补空白的断代词汇学,它从东汉一直到近代;它同时也是一定意义上的词汇学通史,因为古代汉语分为两个系统,白话词汇系统起于东汉而止于清末,而词汇学所描写的研究范围即是如此。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十一章,下编六章,约略说来,本书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而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面貌
2、本书命名为汉语词汇学,按笔者的理解,它不同于汉语词汇史在于,词汇史的重点是勾勒出全部或某一具体时期词汇的历史及词汇发展的大致面貌,是否清晰而准确是权衡它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词汇学则侧重于词汇研究方法的总结和探索,构建所标指的历史范畴中汉语词汇研究的理论体系。既为一般读者开启问学之门,也为同行的研究提供科学而客观的理论参考。 中古到近代,即从东汉到清末,时间跨度近 1800年,要做到对整个中古及近代汉语词汇的全方位把握,的确谈何容易。作者十年一剑,把2探索汉语词汇的发展很好地和社会状况结合了起来,从中寻绎提炼出词汇发展变化与社会现实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试以中古为例。中古是汉语词汇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
3、,它开启了白话系统的源头,深层次地探讨其间原因,无论是词汇史、词汇学的理论构建还是汉语史的全方位认知都是意义非凡的。基于此, 词汇学浓墨重彩地为我们勾勒了中古词汇变化的原因。在“汉魏六朝的社会现实与词汇发展”专章下,共分为以下几个小节:影响词汇的外部发展因素(上):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词汇的外部发展因素(下):思维交际;中古语言与文化;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及若干特点。每节下,根据不同情况再分细目。如第一节下分“社会大变动,民族大融和” 、 “儒释道三教合一,外来文化融入汉语” 、“科技医学、文学艺术迅速发展、语言词汇日益丰富” 。第二节分“交际功能增加,社会需求增大,促使词汇总量不断增加” 、
4、 “思维更加缜密,表达更丰富,要求语言的表现力、精密度进一步提高” 。篇幅所限,我们仅就第一节的三个细目的内容看作者是如何给我们展示中古汉语社会现实与词汇发展的。 第一细目下,作者告诉我们: “自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这短短的四百年间,更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裂变时期,其朝代嬗替之快,地方割据之盛,强臣叛乱之多,外族入侵之频,又是其它所难以比拟的。”正是这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了汉语词汇的巨大嬗变。 第二个细目着重对佛教的传入、译经的盛行作了简明的介绍。告诉我们,因为佛教是平民宗教,信奉者众,加之统治阶级的提倡,给佛学著作的刊行和传播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大量的佛教词汇进入3汉语,当然也进
5、入士大夫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因而,在中古的典籍中,源于佛典的词汇大量出现,给汉语词汇增添了新的血液。 如果说,前两细目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立论,那么第三细目则是具体而微,以大量的数据来证明汉语词汇的革新状况。汉魏而下,汉语词汇总量大大增加,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更为直观,其下又分成“哲学宗教” 、 “政治军事” 、 “经济生活” 、 “文学艺术” 、 “中外交流”五个小类,凡举出汉魏而下产生的新词 180多个,让我们对词汇“日益丰富”的内涵有了深刻的感性认知。 不难看出,第一节下的这三个细目,已经将中古时期影响汉语词汇的外部因素交代出了一个总的轮廓,这实际上是中古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至关重
6、要的原因。至于本章下的其它几个小节,考论更为细化,表格式的数据、深入透彻的个案辨析、宏观概说与微观缕析有机结合,无一不更有力地支撑了第一节所揭示的缘由。 词汇学所描写的中古汉语词汇的总体面貌,我们举例性地作了如上的评说。至于近代汉语词汇的面貌, 词汇学同样也把握住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促使词汇发展演变的种种动因,从而同样为我们勾勒了一轴清晰而客观的词汇演变的画卷。囿于篇幅,从略不论。 二、科学而客观地诠释了词汇研究的方法 按我们的理解,词汇学理应突出一个“学”字,词汇学者,即词汇研究的方法是也。我们觉得, 词汇学非常完美地体现了这个精神。首先,对中古近代汉语的分期进行了精辟的论断,让读者明白了这
7、种分期方法的合理性。接着,再从概念的角度论证了中古汉语词汇学与相关学4科的关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实的问题,即是什么。再下来,则解决为什么,即研究的作用、意义以及通过什么去研究,也就是本书所列的“语料及类型” 。在这一章中, 词汇学按照第一章分期的框架,对中古、近代汉语的语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无论是高文典册还是?蚕丛,无论是中土传世文献还是外来译籍,无论是地面残卷还是考古的新发现,几乎无一遗漏地分别作了介绍。于是,一座立体的、清晰可见且全面而系统的中古近代汉语资料宝库矗立在我们面前。又因为,古代典籍真伪的问题常常影响着研究的背景是否可靠,研究的结论是否客观,所以, 词汇学专章讨论了语料的选
8、择与鉴别,主要从方法论与实证配合讨论,进而升华到理论的指导。成功的实证如译经的年代鉴别以及孔雀东南飞 、 列子等书的辨伪。方法上, 词汇学主张语音、语法、词汇综合考虑,提出鉴别语料的三个优先原则和六条步骤。学术线索清晰分明,从而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指导。 为将金针度人, 词汇学以百余页的篇幅对词义考释的方法展开了详尽的讨论。 词汇学首先给我们介绍了研究方法。 “方法”又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两部分,基本原则是从宏观理论的角度论说,强调必须历时与共时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而基本方法则细分为六条:共时描写;历时考察;比较分析;定量统计;归纳推阐;参证方言。为相关研究提供了
9、极有价值的参考。具体到词义考释, 词汇学分为“汇证、推阐、审例、比较、探源、求验”六种方法。既援引有深湛的理论,又以精彩的考释实例充实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词汇学上编,还有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与相5关学科的关系、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作用和意义等专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中古近代汉语的知识,完整而科学地阐述了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方法。 三、展示了系统而完备的中古近代汉语研究材料及思路 下编的安排同样煞费匠心,五章中以四章的篇幅进行总结。纵观以“研究简史”命名的前四章,中古近代汉语研究历史介绍之全面,视野之广阔已令人惊叹其富赡,而爬罗剔决,巨细不遗更让我们?服其缜密。再者, 词汇学不是仅着
10、眼于介绍,而是对相关的研究追溯其源流,正定其是非,评章其得失,补苴其罅漏。其诠衡之客观,评价之公允时时令人解颐。如“草马” 、 “便面” 、 “阏氏” 、 “计偕” , “上下” 、 “洋” 、 “渴罩” 、 “中” 、 “章估” 、 “?么”等条目的考辨皆精到无比。 第十三章是“近现代期” ,分为五节,其时限是从 1901年迄今,而在现代期部分,除内地外,另以三个专节分别介绍了“台港” 、 “日韩” 、“欧美”的中古近代汉语研究。引领读者突破固有的局限,将研究的视野投注于更广阔的天地。 第十四、十五章分别是“考释类”和“概论类” ,前者将散见的词语考释,相关的古籍整理,学者文集中的考释,贯通
11、各类文体如史书、小说、笔记小说、敦煌变文、唐诗宋词、佛藏、道藏等的考释或词典,中古近代著作的专书词典等都一一作了介绍评价。此外,还介绍了中古近代汉语学术研究的相关动态。可以说,下编本身便是一部系统而完备的中古近代汉语文献资料。然而,相比于单一的文献资料,作者客观公允的评介贯穿了词汇学的精神,对于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人乃至于汉6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都不乏取法问径的功能。 最后一章“问题与展望” ,是作者对于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理论的一个深度思考和展望。言简意赅,不再赘说。 总之,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是作者几十年治学心得的提要勾玄。可以说,对于理论的思考贯穿全书。如上编“
12、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一节,作者勾勒语义学研究历史,从理论角度阐释语义学与词汇学的“同”与“异” 。又如“考察词义演变的历时轨迹历时研究”一节,作者运用“义位分析法”深入剖析“中古、近代汉语词汇与上古、现代汉语”的联系,通过个案上义位“增加、减少、转移或易位”的分析,为历史词汇学的建立提供证据。此外如“影响词汇发展的外部因素(上) ”一节的论述与现今前沿理论的“语言接触”神合。在第十五章,还可看到作者对其它语言学理论的关注,诸如语法化、词汇化、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接触等。全书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水乳交融,次第井然,全无突兀之感。 我们觉得, 词汇学不仅是非常精彩地梯航后学的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也是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史、中古近代汉语文献学,同时,它还是一部中古近代汉语疑难词汇的工具书,因为书中涉及到中古近代汉语的 3500余条词语,书后附有索引,极便查检。 词汇学从篇幅到内容都堪称厚重,其间有的内容或因仁智之见稍嫌累赘重沓,但较之全书博大的局陈、深邃的内涵已不足深讥。 (责任编辑:尹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