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平衡论的现实基础与实践价值.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4624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平衡论的现实基础与实践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议平衡论的现实基础与实践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议平衡论的现实基础与实践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议平衡论的现实基础与实践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议平衡论的现实基础与实践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议平衡论的现实基础与实践价值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由于政府监管的乏力、市场调节的失灵、公民权的觉醒、政府职能的转变等诸多现实原因,使得旨在追求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权利义务结构性平衡的平衡理念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平衡论 现实基础 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辛一科,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法哲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97-02 平衡论是罗豪才教授的首创,其核心理念在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在权利义务层面应当处于动态的、总体的平衡,换句话说,即平衡是双方权利配置格局的结构性平衡,

2、格局的形成旨在实现公民权与行政权的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权利、限制行政权力。平衡论作为行政法哲学的理念之一,植根于我国的现实国情,这必然赋予其时代性、现实性。因此,平衡论必将拥有其独特的现实基础与实践价值。 一、平衡论的法哲学基础 平衡法“有着宽容、沟通、合作的人文背景、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与实质性的正义追求”,是对实质正义的理解与实现方式,强调强制性行政与非强制性行政、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并重,注重强制性行政的收缩。具体而言,平衡理念构建在以下法哲学理论基础之上: (一)承认规则的有限性 现代行政法治社会中,行政法律规则也只是关于理性行政关系的一幅素描,或是重在写意的山水画而非追求形似的

3、工笔画,更非重在写实的摄影作品。这是因为:第一,立法所确立的规则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现象;第二,即便规则可以囊括整个社会现象,也不可能达致规制的完全实效。所以,想制定穷尽一切社会现象并收到完全的法律实效的想法都是不实现的,我们只能承认规则的有限性。因此,规则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却不是万能的;适度的规则是有效的,但过分(或不足)的规则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平衡论承认规则的有限性,正因如此,非常注重行政相对方的参与,通过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方的平等协商、合作实现实体正义。行政法以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为调整对象,利益的双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所以,双方主体在商谈论证基础上形成的合意,也就最符合公

4、正要求。因此,平衡论重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的沟通与协商,实现相对方对行政行为的积极参与,是实现行政实质法治的基本手段。平衡理念视野下的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广泛授权以调动和动用各方力量与手段促成行政目标的达成;其二,制定行政参谋机构的参与规则,并赋予参谋人员以适当的权威;其三,形成双层管理与参谋的权威性,以便在某些专业领域促成专业参谋的独立性;其四,把行政参与看作是一种认知的来源,一种有效沟通的方式,以及一种达成共识的手段。 (二)人的主体性 尊重人的主体性价值是现代法治与社会进步的标志,这就需要把人看作是一种目的,而非仅仅是手段,而且这个目的永远是第一位的。自在康德看来,自由主义的

5、核心价值理念在于“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当作目的来对待,而绝不仅仅作为一种手段”。人是目的,是一切行为方向的所指,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绝非肉体与精神的简单结合体, “而是因为根据法律规则的观点,人展现了一种自我目的”。因此,尊重人的主体性,首先,行政程序规则的设计中,不能将行政相对方视作行政行为的客体,而应当将其作为行政行为的主体与最终服务对象来看待,承认并赋予其主体资格与自由意志,享有与行政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其次,在行政程序规则的设计中,承认法对人的主体性更能激发权利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自为性、自律性,因此权利的享受者就更容易将法的价值追求同自身的价值选择联系起来,避免法的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冲

6、突。最后,行政程序法的目的在于使权利主体会更加明确地认识自身所需,在法的制定和运行中更好的各取所需,既避免相对双方的冲突又杜绝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主体间的交互主体性 “交互主体性”又叫“主体间性” 、 “主体际性” 、 “共主体性”等,在一对关系中存在多方主体,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联、作用和影响的关系。郭湛教授认为,交互主体性的实现,一方面注重主体间的平衡性是实现双方交互性的前提。沟通与协商需建立于平等的基础之上,没有平等就“难以长久维持这种这种对话、沟通关系,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法律效益”;另一方面,不能把交互的一方看作客体、手段。交互的双方应当将对方看成各自利益的践行者与共享者,在交互的

7、过程中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避免了“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权利冲突”。交互主体性为我们认识行政相对方的主体性打开了新的大门。行政程序法律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关系,行政相对方同行政主体一样具有独立意志。在行政过程中,行政主体的意志应当受到行政相对方的制约。因此,在具体的行政程序规则设计中,应当充分保证行政相对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以此促成双方关系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行政程序立法的价值定位,以确立行政相对方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对于行政相对人主体性的尊重应该是一切程序规则设置与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行政程序规则只有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行政效能。 综

8、上所述,承认规则的有限性、人的主体性与交互性分别从平衡论强调制度与机制的价值功用,肯定人的主体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与承认行政主体与行政向对方之间在行政过程中的沟通与协商的内在机理出发,建构起平衡论的法哲学根基,一切法律规则与制度的确立都来源于此。 二、平衡论的现实基础 现实基础与实践价值为平衡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与研究的价值性,它不仅反映了现实的需要、学术发展的诉求,更反映了一种现代行政法治的基本精神行政平衡。 平衡论作为一种行政法理念,有其生根发芽的深厚理论土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行政监管与西方国家市场调节的失灵;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公民的个体意识与权利观念日益

9、觉醒;加之,政治体制、行政职能亟需完善与转变以适应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以上三个方面便是平衡论产生的现实基础。 详言之,首先,我国政府监管与西方国家市场调节的失灵是平衡论产生的现实基础之一。我国在建国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政府由于承担了太多的它不能胜任的事务而使它应该管理的事务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行政相对人作为个体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的万能论被打破。国家在认识到市场在起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认为必须给予行政主体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广泛的管理范围,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市场万能的信条被逐

10、渐否定。其次,公民权的觉醒与扩大。在我国,随着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公民个人完全依附于国家的情况得到了改变,公民已经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而开始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最后,行政职能的极大转变。当代行政职能有两个向度:其一是政治职能的弱化;其二是经济、社会、文化职能的强化。这两个向度在中西方来说是相通的。因此,行政权力既要保障公共福利的增进又要确保行政权力的可控性,这便是平衡论诞生的现实基础。 三、平衡论的实践价值 深刻认识平衡论的精神要旨,不仅对我国行政法学理论的研究产生重要意义,而且会对今后我国行政法治的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首先,平衡论对我们全面认识行政法理念大有助益,摒弃管理法理念与控权法理

11、念各执一端的片面认识。在现代行政法治国家中,任何只保证行政效能而忽视行政相对方权利保障或者只严格规范行政机关的职权而忽视对公民权限制的两种偏执一端的行政运行过程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能长久的。行政活动具有复杂性,而行政权在此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应综合考量行政权力的合理行使与行政相对方权利的保障之间的关系。 其次,把握平衡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在公民权觉醒日益觉醒的情况下,公民权与行政权的冲突在所难免,致使许多行政法治价值难以得到平衡。只有从平衡论的角度平衡各方利益冲突才能在最大限度内实现行政法治的目标。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以保证平衡论的实现。 最后,把握平衡论的实质,对

12、于完善我国行政法学体系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行政法学体系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其中最集中的表现是对行政权制约的研究在行政法学体系中的地位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要程度,甚至出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脱节分离的状况。如前所述,由于实现行政权与相对人权利总体平衡的内在需要,对行政权的控制,特别是通过司法制约而实现“行政权相对人权利”的平衡,恰恰应当成为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讲,对相对人权利的重视与关注的平衡精神应当是贯穿于行政法学研究的中心线。 总之,经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中国具有平衡论产生、发展的理论及实践土壤;另外,根据当前我国行政法治的实践来看,在行政法治、建立有限、服务性政府的指导下,保障公民权利与制约行政权力已成为今后我国行政法治发展的方向。平衡论诞生时日不久,但该理论必将对我国行政法学理论研究与行政司法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注释: 宋功德.行政法的均衡之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康德,苗力田译.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G拉德布鲁赫著.王朴译.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5.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