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研究【摘要】 本文在测度生产性服务进口结构优化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设定 VAR 模型,进一步采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后发现,上海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结构优化有助于本土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但这种效应尚未传导到企业的技术进步。因此,上海要在提升技术吸收能力上下力气,有效实现进口生产性服务结构优化后与本土科技企业技术需求两者间的匹配。 【关键词】 结构优化 自主创新 技术进步 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有技术溢出效应,对于上海科技企业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如何将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发挥得更好?如何能够通过结构优化实现上海科技企业持续繁荣,即自主创新能力的增
2、强?这种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否可以进一步传导到企业的技术进步?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三者的传导机制,是否可以找到一条通过优化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至实现上海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路径?本着这样的疑问,本文急需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一、上海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优化对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不难看出,进口技术溢出效应是一国或地区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为加深对上海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优化水平的认识,这里我们引入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作比较,来突出上海进口贸易结构优化程度。从 20002009 年间上海、香港、新加坡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优化指数的
3、变化趋势来看,新加坡结构优势最明显。与之相比,香港情形略差,而上海与新加坡、香港仍有较大差距。虽然 2002 年、2003 年、2005 年、2008 年和 2009 年上海也出现了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指数快速优化特征,但总体看上海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因基础差,底子薄,与新加坡、香港仍有较大差距,分别是同期香港平均优化水平的 51.84%和新加坡平均优化程度的 26.32%(杨玲,2013) 。 依据进口结构优化的基础,是否可以从深层次上促进本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否有助于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十二五”目标?本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欲采用计量方法做实证研究来论证这一方略的可行性和有
4、效性。考虑到部分数据的不可得性,这里仅以上海年度数据为统计标准,而无法细化到各区县层面。由此,我们整理好现有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来研究上海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结构优化对本土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效用。 为避免实证分析中因为异方差等问题而引起得回归结果失真,本文采用工具变量加权最小二乘法做回归分析,其中引入一个工具变量(airt) 。本文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后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口结构与专利及所有权变量一阶平衡。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具有“三低一高”的特征,即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和污染排放少以及附加值高等优势,通常表现出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越优化的国家或地区,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就越多;与此
5、同时,为避免虚拟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自主研发)的相关性,这里以上海每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作为虚拟变量进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从上海统计年鉴中我们仅能查找到20002011 年间的变量数据,其他年份数据采用五年移动平均方法进行补充,结果发现上海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优化指数每增加 1%,地区自主研发水平就增加 32.536%,表现出倍增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与OECD 国家通过进口贸易实现国内技术水平提高(Jakob,2006;Keller,2000) ,以及美国技术进步率中 50%来自别国技术扩散(Eaton、Kortum,1996)的现实效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适用的进口结构优化
6、促进本国技术进步的成功经验也适用于上海发展地区经济,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实力的提升。而且从 TSLS 回归结果来看,这种提升有明显的倍增效应。因此,上海在加快本土科技企业自主研发,进行原创性发明的同时,也要加快进口步伐,通过不断优化进口结构来达到上海研发水平的上升,实现科技兴市,更加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因此,这是一条有助于上海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路径,我们要坚定地走下去。 为进一步论证以上结论,本文继续深入研究,采用脉冲响应图分析,得到了与以上分析类似的结果。上海生产性服务进口结构优化的信息对自主创新水平的上升有较强的正向脉冲效应。也就是说,受到先进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溢出效用,上海科技
7、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正向提升。从信息时期来看,从第 1 期开始就保持一个快速上升态势,虽然在第 3 期后至第 6 期期间有小幅下降,但之后一直到第 10 期时增长势头都很强劲。这一结论与前面的 TSLS 的回归结果类似,通过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并优化其进口结构,是提升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究竟这种提升效应是否可以进一步影响上海科技企业技术水平的上升?这一效应是否存在?从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优化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乃至科技企业技术水平的上升,是否具有传导机制?本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继续进行深层次探究。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优化对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研究 作为开放度很高的沿海
8、城市,上海借助我国对外开放窗口的地缘优势提升了地区的研发水平。这里考虑到数据的不可得性,我们仍采用时间序列方法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优化对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关系。同时,为考虑自主创新能力的中间传导效应,我们将其作为一个关键变量来分析其作用机制。考虑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影响和传导关系,我们欲采用 VAR 模型做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从目前的情形看,上海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优化的程度对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率增长还主要表现为第 1、2 期的负效应,虽然自第 2 期后有所提升至第 3 期的小幅正向变动,但之后马上下降至负向影响,后期保持微幅振荡。而自主研发对上海技术进步率提升的影响表现为第 1 至 2
9、期的正向效应,虽然有第 2 期至 3 期的下降幅度,但第 3 至第 4 期又表现出相对较大幅度的上升,说明从长期来看,上海自主研发有助于技术进步率增长。因此,总体而言,上海生产性服务进口结构优化对自主研发的正向效应已经显现,但要进一步传导到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率提升还有待时日。目前引进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上海本土技术需求间的不对接与不匹配是加快上海企业技术进步的瓶颈之一。与之相比,自主研发还应该是上海科技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但介于上海自主研发数量和质量等水平有限,这一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利用方差分解可研究每个变量的更新对 VAR系统变量的影响度,是一种相对效果的描述。某个内生变量为进一
10、步分析影响内生变量的结构冲击的贡献度,我们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通过方差分解,我们发现上海科技企业技术进步增长率是一个内生变量,从第 1 期至第 10 期,来自自身的波动占 100%至 65.87%;生产性服务进口结构优化的贡献度由第 1 期的 0%增加至第 10 期的 13.89%;相比较而言,自主研发的贡献度由 0%增加至 20.22%,其贡献度增速更快。总体看目前上海要实现科技企业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还很多。自主研发是一条重要途径,但因为研发水平的限制,尚不能发挥较大幅度的提升效用。虽然目前进口的生产性服务已经显现出技术溢出效应,但真正传导到上海技术进步率的部分还非常有限,
11、甚至部分还表现出对技术进步的负向影响。这一结果与以上协整方程和脉冲响应中的结论是一致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优化指数是一个外生变量,从第 1 期至第 10 期来自自身的波动从 58.38%下降至 47.52%,来自技术进步增长率和自主创新的波动就达到 41.68%52.47%,其中技术进步增长率对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优化的反向贡献较大,第 1 期时就保持 41.61%,第 10 期达到46.92%,说明上海本土技术水平上升,对先进生产性服务的消化、吸收能力上升会增加技术溢出的正向效应,有利于上海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专利及所有权是一个外生变量,说明上海自主研发还没有完全实现自给,从第 1 期
12、始至第 10 期其波动中来自自身之外的新息从 30.94%达到 46.45%,说明自主研发来自自身的贡献不升反降。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上海整体研发水平的上升。如果我们结合以上的研究结论来看,上海自主创新资金越来越多投入技术引进、购买国外技术上来,而投入到自身原创性发明的部分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如果今后我们将更多重点放在引进技术上来,光靠购买国外技术,我们仍然不可能实现技术水平的快速上升。因为最先进的技术不可能通过购买得到。这样的模式若长期发展下去,上海与国际大都市间的科技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不断扩大。虽然我们通过暂时的购买缓解了短期技术不足的缺陷,但我们在不断引进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
13、过程中,实际上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宝贵的时间与机遇,反而会因为长期引进,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上升,之后在自主研发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技术的挤压、约束,甚至“捆绑” ,之后不得不以巨额专利使用费作为成本来购买海外技术。而本土的技术水平始终停留在低端,甚至出现与国际先进生产性服务的对接能力越来越差,进而影响到下一步的技术研发。与人均 GDP 长期维持在 3000 至 5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很难实现进一步增长的“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相比,2012 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13715 美元(以当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 6.2 换算) ,似乎已经跨过这一特殊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也是上
14、海经济实现成功转型的阶段性表现之一。但要继续做好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上海需要在创新上下大力气。否则没有大的技术进步就很难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的大事,我们一定要从练好内功做起。而目前引进的国际先进生产性服务对上海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负向影响也正是本土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较难实现对接的典型表现。我们必须从自主研发抓起。在此基础上再借助国际先进生产性服务的引进来加快本土技术进步,上海要构建创新型城市就有了基础和根基。否则短期内大量的技术引进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上海很难实现大的技术突破。而这对于建设中的国际化大都市又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上海要在优化进口生产性服务业上下功夫,但
15、这一“引进”机制要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本土技术水平,否则对海外技术的过度依赖只会使我们渐入“贫困化增长”的怪圈。 (注:本文属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GXQ4D166)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13692103900) (12692103 900) ;上海大学“都市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内涵建设项目(085SHDX001) ;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2YS015)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122013)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院内课题(20122014) 。 ) 【参考文献】 1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 2 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78). 3 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8(2). 4 杨玲、吴根宝: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结构模式与中国策略J.改革,2012(9). 5 杨玲:中国与发达国家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基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视角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