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4887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摘要: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间满足人类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身心健康需要。从建筑设计与人、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角度,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类型、建筑设计技术思路以及建筑设计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筑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物建造之前,以建设任务为出发点,针对施工过程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者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事先做好一个全面的规划,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方案,通过图纸、文件体现出来。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满足当代人和

2、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还要考虑到每一个设计都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受到社会、经济、环保等多个领域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长期过度开发与干扰,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如森林破坏、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能源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战略的艰难选择等这些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迫使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关注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因此,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人类开始面对经济发

3、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一些建筑师探索和创作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并与自然关系融洽的优秀作品,为建筑走向“绿色” ,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生态建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通常也被称为绿色建筑,涉及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程,需要社会公众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它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为出发点,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生态建筑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它更多地代表了一种建筑设计师们应为之努力奋斗的发展方向。 通常我们把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统称为生态环境,也就是说,生态建筑是对人、自然和建筑三方面的完美平衡在为居住者提供

4、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需要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小。一方面,要减少对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可再生性的稀缺资源,更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再生技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对建筑废料、废弃物和有毒气体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在针对小环境的改善上则贯穿于建筑的建造、使用直至拆毁的整个过程。 在对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其生态性主要体现为:对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重视自然通风、对自然采光的利用、水的再生利用和生活垃圾的科学处理等。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生态建筑的设计涉及学科较广,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其中起到带头作用,以生态、整合的观念进

5、行整体性的建筑设计和规划。此外,建筑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生态建筑时不仅要考虑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注重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和利用,不能通过对建筑所在地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来换取局部的发展。在具体的设计操作上,建筑设计者应对利用和遵循自然规律予以重视,树立整体优先的正确认识,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 (1)节能节地建筑。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思想的出发点是力争节约能量和物质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物质材料的循环。比如,循环利用生活废弃物质,采用“适当技术”运用太阳能和沼气。发展节能节地建筑预示着人类将不断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洁净

6、、安全的太阳能及其他新能源,取代终将枯竭的常规能源,并以美观的形象、适当的密度、地上地下和海上陆地相结合的建筑群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 (2)生土建筑。生土建筑的特点是利用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生土建筑具有诸多优点,如节能节地、防震防尘、防风防暴、防噪声、可减轻或防止放射性污染及大气污染的侵害,并且洁净、安全等,在环境上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及保存原有自然风景。(3)生物建筑。生物建筑是指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与建筑的关系,进而研究建筑学的问题,将建筑视为活的有机体。这一生物建筑的特点归结起来表现为以下 3 点:第一,重新审视和评价了许多传统、自然材料和营建

7、方法,采取自然的而不是借助机械设备的采暖和通风技术,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二,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室内设计多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展,通过平衡、和谐的设计,提倡一种温和的建筑艺术;第三,生物建筑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材料的使用,认为建筑的环境影响及健康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建筑技术问题。 (4)自维持建筑。自维持建筑是除了接受邻近自然环境的输入以外,完全独立维持其运作的建筑。自维持建筑的特点是住宅并不与煤气、上下水、电力等市政管网相连接,而是利用太阳、风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维护自身的运作,处置各种随之产生的废物,甚至食物也可以自给。如果用生态系统观点进行解释,自维持建筑的

8、设计就是力图将建筑构建成一种独立的类似封闭的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能量和物质材料的单循环。 (5)新陈代谢建筑。新陈代谢建筑强调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或被忽略的一些要素,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提倡过去、现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的共生等。新陈代谢建筑积极地接受、吸收和保留过去建筑中有价值的成就,并在试图表现时代文化和识别性的同时也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 (6)高技术建筑。高技术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智能建筑,它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固定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成为可以跟随气候自我调整的围合结构,成为建筑的“皮肤” ,可以进行自由呼吸,控制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环境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增强建

9、筑适应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外部生态系统环境的能力,并达到节能的目的。四、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技术 1、乡土模式 这种模式需要建筑设计师充分了解建筑所在地的环境和地质情况,对传统建筑中有益的部分加以利用。无须使用高能源消耗的设备,在建筑的布局和构造上使用相应的建筑手法,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的建筑目的。印度的建筑设计师 Charles Correa 的作品就是这种建筑模式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在热带气候中,建筑内空间也是一种如同钢筋水泥一样可以被有效利用的资源,并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建筑理念,可谓是对乡土建筑模式的完美诠释。 2、对适宜技术进行利用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人物

10、非马来西亚的 Ken Yeang 先生莫属。Ken Yeang 先生从生物气候学的相关理念出发,在建筑的设计中对相关适宜技术进行适当的利用,在对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更是利用自然能源做出了伟大尝试。他的总体设计理念是通过生态建筑来保证和满足居住者的舒适和心理需求,同时减少建筑物本身对能源的消耗,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注意建筑物的群体布局 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直接影响着每幢建筑的日照和通风的问题,建筑群体布局应错落有致,同时考虑到夏季季风的渗透,竖向布置宜将较低的建筑面放在夏季迎风面。从单幢建筑形体上讲,为适应外界条件,通常把建筑的交通部分或卫生间布置在平面的两端,以遮挡东西方向日晒。从建筑平面上

11、讲,主要使用房间平面设计要使其具有更大灵活性的平面布置,以利降低噪声,控制温度,以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生态建筑设计强调建筑形体和平面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体现建筑是自然一部分的生态设计理念。 4、注意建筑的绿化设计 注重建筑五个面上的绿化设计,建筑物四面尽量设计由凸凹台、窗空间,再加上屋顶空间的充分利用,使绿化设计在建筑五个面充分展开。在各个面上用本地耐旱难燃植物作点、线、面的立体绿化,沟通建筑内外的自然联系,再加上建筑物四周地面乔木、灌木、花草有机结合的绿化,通过全方位立体绿化体现建筑物的生态性,使建筑物本身融入自然绿化之中。 5、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 首先,发展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进行采暖、

12、降温、干燥等。比如,通过窗户集热板建设太阳能资源系统,运用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蓄热装置、风扇和空气导管等组合而成,从而将太阳的光能转化成需要的热能。其次,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的储备量丰富,且同太阳能类似污染小,近几年被广泛地利用到建筑当中。东北的很多新建筑物已经用地热供暖取代了传统的暖气供暖。 6、加强人文环境设计 加强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主体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其中社区社会组织主要负责社区生态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生态文明的宣传;社区居民是以上活动和宣传的受众,也是社区两型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其实现路径包括生态文化软实力的打造、生态文化建设

13、投入机制的建立、生态文化组织的创建、党社联席服务机制的设立以及生态文化活动的组织。社区文化精英是生态文化内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目的在于培育社区居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从而在社区这一基层层面回应整个城市两型社会建设,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基础环节。 结束语 现代生态视域下的生态建筑以所在地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充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筑区域所在地资源和现代新型建筑技术和工艺的巧妙结合,既为居住者提供了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同时也保证了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肖伟,竹显军.生态建筑设计探讨J.新建筑,2011. 2徐姝,曾令强,沈一.新型生态建筑设计探析以植物建筑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1. 3邓明波,徐佩瑛.论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与科学发展观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