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互动机制探析摘 要:农业发展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前提,制度创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采用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将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四个子系统耦合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与制度创新视为复合系统,从静态机制和动态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论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在农民持续增收上协同,农民利益协调与制度创新不足存在矛盾,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互动的基础是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农民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的关键。最后,总结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互动的主要实践路径。 关键词:制度创新;农业系统;可
2、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011-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为:以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并实行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由此可见,发展可持续农业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技术变革,二是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更具决定性1。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亦称制度变迁,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
3、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根据创新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或团体实施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政府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由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相互耦合形成的耗散结构2。互动机制可以看做互动主体在系统中按特定方式依照规律运行的动态过程。本文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系统描述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将农业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子系统看成一个统一整体,以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为约束条件,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为目标的复合系统。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互
4、动机制的子系统分析 (一)资源系统 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从广义而言,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类。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最为主要而又极其稀缺的资源。农业的社会资源则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资源。劳动力作为农业的行为主体,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资金是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农业技术主要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以及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良种技术应用和推广。 (二)经济系统 农业经济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目标。农业经济系统主要
5、包括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水平、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农产品供求及价格。农业生产效率反映了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农业生产绩效高低的直接表现。农业生产效率越高,说明在既定的生产投入量条件下,农业产出量越高;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总效益达到最大。相应的,只有农业经济实现发展,使农民增收,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才能提升农民的有效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物质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供求及价格则表现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产品适销对路,供求基本均衡,农产品价格反映真实价值且波动较小,总体上保持稳定。 (三)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是农业系统中较为复
6、杂的系统,涉及面广。一是农村社会的基层民主化水平。基层民主化水平代表了农村社会的透明度和公平的参与权,集中表现为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表达权和参与决策权,关系到农村集体决策的科学性,而且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方面,可以降低农民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有利于突破单个农民在技术、资金与信息搜寻方面的能力限制;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农业科研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和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农业的技术进步3。三是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包括农村医疗、教育以及农村养老保障。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有助于提升农民的健康水平、人员素质,改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发展。
7、 (四)环境系统 农业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自然资源衰退、自然灾害加剧、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等。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旨在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既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又要防止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由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转向优质、高效、低耗的集约型农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互动的静态机制 1.制度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
8、经济再生产的基本特征表明农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功能,必须具备生产性和经济性才能长期存在和发展。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创新是经济生活中内生变量的核心,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创新都要依赖制度创新予以保证和推动4。相应的,居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业,其可持续发展也取决于制度的作用。制度创新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明晰产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克服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制约因素,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合理配置与利用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反之,缺乏制度创新则会阻碍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倒退。 2.农业可持续
9、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协同与矛盾 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协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5。只有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制度创新是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体系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而要激发农民积极性的关键是农民收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因此,要最大程度发挥制度创新作用的前置条件应体现为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由此可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在持续
10、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是农民利益协调与制度创新不足又存在矛盾的一面:农民作为利益主体,在其所拥有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往往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农民代际之间科学合理地使用资源,同时,还需将一部分部资源用于生态环境的维护)相悖。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来协调农民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由于制度创新存在成本,且制度具有“公共品”和非排他性的特性,导致诱致性制度变迁存在负外部性和“搭便车”的问题,农民可以简单地模仿由其他人创造的制度,而无需承担制度创新的成本,因而,制度创新就缺乏激励,从而造成新的制度供给不足。当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不足的情况下,协调
11、农民短期利益行为或长远利益行为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动态机制 1.宏观层面 总体来看,无论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还是制度创新,两者自身及两者之间均长期表现为动态过程。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农业系统中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是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而制度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存在供给和需求,均衡是相对的,非均衡是常见的。当制度处于非均衡时,必然会造成制度变迁或创新6。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诱致了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通过提供新的激励或政策环境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两者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致使农业可持续发
12、展与制度创新这一复合系统长期处于动态调整和演进之中。 2.微观层面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互动的基础是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能否使有限的资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准则进行合理配置,取决于农民在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行为选择1。在现实情况下,农民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有赖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的相互作用,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的关键。 农民在资源配置与利用过程中,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大致有三种实现途径:微调、转产或转业。微调是农民对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一种渐进式的方式,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基础较薄弱,难以抵御各类风险,受资源、资金、知识等条件约束,没有能力也不
13、愿意对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进行较大的变动。转产是农民根据政策、价格和技术条件影响对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的较大调整,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某种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涨幅,农民受利益观念影响,会将之前农业资源在多种农产品上的分配转向该种售价较高的农产品;当农民通过运用某项新技术带来较大收益时,就会减少其他技术的运用,而多运用该新技术扩大生产;政策的变动也会推动农民转产,如“退耕还林” 、 “退田还湖”等政策的实施。农民转业就是农民脱离农业转向其他行业,分为两种情况:主动转业和被动转业。主动专业是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差,从而主动放弃传统的农业生产(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户或者撂荒) ,转向其他行业获取更多
14、利益;被动转业是由于国家基本建设征用或土地市场经营占地需要,一些农民丧失了原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获得相应的土地补偿后成为失地农民7。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互动的实践路径 (一)农业资源的制度创新 农业资源制度创新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自然资源的制度创新主要是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制度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产权制度,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等。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自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尽管农地农村集体所有这一所有权未发生改变,但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支配权,表现为农民把握了生产经营的
15、自主性、灵活性,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的制度创新具体实践路径有:计划生育制度有效减少了农村人口压力;义务教育制度提高了农村人口知识素养;劳动力转移机制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资金的低收益性和外部性特征则需要农业资金支持和投入机制来保障农业发展;装备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等。这些都是农业社会资源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的制度创新 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首先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在类型上,形成包括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等多种
16、类型的市场;在范围上,市场要覆盖农村、城市、国外等一切需要农产品、农业生产要素的地方;在层次上,要形成上有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期货市场,中有全国和地区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要素市场,下有小型批发或专业市场和乡村集贸市场的完整市场网络体系8。其次是大力创新农业扶持政策。农业扶持政策创新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两增两减” ,即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者风险。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农业“靠天吃饭”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在规则范围内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提高农业生产剩余价值。通过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费,国家运
17、用税收和财政手段反哺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降低农户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农村社会及农业社会化的制度创新 一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农村基层民主的核心是“四个民主、两个公开” ,即农村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及村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因此,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必须依靠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二是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创新。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在内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创新难度较大,进程缓慢。农村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将二
18、元的城乡户籍制度逐步变革为城乡一元体制化户籍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9。三是农业组织制度创新。农民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加上“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禀赋,形成了“农户+市场”这一自发组织形式。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农业产业化通过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有利于整合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把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连成一体,降低交易费用和市场风险,提高包括农户在内的各环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良性互动。
19、具体而言, “公司+基地+农户”契约组织、 “公司+合作社”共同利益组织都是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四)农业环境的制度创新 环境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协调农民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环境保护及农业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统一。作为利益主体,农民在配置和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时,应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实现农民代际之间合理地利用资源,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国家通过“退耕还林” 、 “退田还湖” 、 “封山育林”等环境保护政策的约束,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干扰和破坏,切实维护农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贤银,胡家英,韩正清.论可持续农业的制
20、度障碍与创新路径J.生态经济,2005, (5):93-96. 2 高鹏,刘燕妮.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聚类评价基于 20002009 年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2, (3):59-65. 3 刘颖,许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互动机制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4):90-93. 4 吕晓刚.制度创新、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6):26-31. 5 孙曰瑶,杨友孝.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5):88-92. 6 杨莉芸,罗浩轩.基于农业现代化维度的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2011, (7):14-18. 7 邹礼红.经济安全保障下的农户资源利用与配置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29-31. 8 施威.制度变迁与传统农业改造以苏南为中心的理论和经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