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与思考摘要:自 2000 年中国正式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短短十年里经历了从快速起步到高速发展的成长历程。本文基于企业内生边界理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业选择进行分析,认为资源类行业大规模“走出去”是高资本密集度的内生选择。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内生边界;资源类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38-04 自 2000 年中国正式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
2、。2003 年2008 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几乎保持了每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2010 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 688.1 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首超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从对外直接投资所在行业分布来看,中国资源类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井喷态势。据统计,2009 年中国海外并购中来自资源类行业的交易金额超过了 900 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全部交易金额比重的七成以上。为什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资源类行业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国 3/4 的对外直接投资由资源类企业完成 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是新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解释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
3、安特拉斯(Antr6s) (2003)将刻画企业边界的契约理论与国际贸易新理论相结合,揭示了企业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异质性是如何影响其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模式的,即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而有些企业则选择外包。根据安特拉斯(Antr6s)(2003,2005)的理论模型,当最终产品生产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该企业将会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反之,更倾向于选择外包的组织形式。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业选择与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存在密切关系。 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对其选择何种方式来组织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将择优选取 2010 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组的规模以
4、上企业数据为样本,重点考察中国 39 个细分行业中 434364 个企业的资本密集度情况。依据计算出的资本密集度结果,我们大致可以将 39 个行业划分为三个层次(如表 1 所示) 。第一个层次为资本密集度在 80 以上的行业,这类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高,更适于通过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安排组织结构,因而此类行业可能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行业;第二个层次为资本密集度在 4080 之间的行业,随着这类行业资本密集度水平的逐渐提高,其生产模式可能从外包向对外直接投资转化;第三个层次为资本密集度小于 40 的行业,这类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而更适宜采取外包方式来组织全球生产。 依据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5、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能够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因而可以理解为资本密集度越高的企业越应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在表 1 中,居于第一个层次内行业的资本密集度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而这些行业中的绝大多数都与石油、天然气、金属和水等资源的生产相关,因而根据企业内生边界理论可推断,资源类行业应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这与事实完全相符,近年来中国“走出去”企业的行业分布表现出了显著的集聚态势,大批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现象十分突出。 来自国内外的统计数据证实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类行业。据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
6、2010 年,中国能源和电力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 1022 亿美元,占五年内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 47.3%;金属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 608 亿美元,所占比重为 28.2%。可见,约 3/4 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资源类企业所完成,此类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来自国内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以资源类行业的代表性产业采矿业为例,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10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2010 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 100 亿美元的六大行业中,除资产管理类和金融类投资之外,采矿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从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上看,近十年来采矿
7、业保持了 17.2%的平均对外投资比重。2009 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 133.4 亿美元,接近 2003 年的 10 倍,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 23.6%。可见,资本密集度较高的资源类行业更易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行业。 二、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特点 资源类行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导行业,资源类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投资目标和投资风险四个方面,具体特点如下: (一)大型国企占据主导地位 资源类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一直以来大型国有企业始终在这类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资源类国有企业因具备雄
8、厚的资金实力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能够更好地降低投资风险,从而实现海外扩张。根据投中集团(China Venture) (2011)统计显示,在 2009 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1 亿美元以上的 21 个案例中,有 19个均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实施,国有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比例超过 90%。在这些投资海外的国有企业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央企主导了多项海外大型投资项目,是国内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资金实力雄厚且经营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也逐步加入到对海外资源的投资中来,但资源类行业的独特属性使国有企业稳居核心地位。 (二)投资方式以跨国并购为主 近年来,跨国并购成
9、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手段,并购案件的数量和涉及金额呈快速上升趋势。2010 年,中国企业完成的跨国并购 55件,环比增长 7.8%,披露金额 294.19 亿美元,环比上升 2.91%,其中资源行业占比较大,披露交易金额居各行业之首。中国资源类企业主要选择跨国并购为主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跨国并购可以使企业在较短的周期内实现收益,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并购可以使中国资源类企业利用国外企业在资源掌控方面的优势,快速进入海外资源市场,通过打入产业链上游来降低原料供应成本,并保证原料稳定供应。如,2009 年中石化以 72.4 亿美元收购了瑞士的阿达
10、克斯(Addax)石油公司,这项收购使中石化获得了阿达克斯(Addax)公司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部分地区的油气开发权,增加了中石化的油气储备,并顺利完成了企业的资源结构优化。 (三)寻求优质海外资源成为主要目标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需求日益扩大使中国资源类企业迫切需要寻求优质的海外资源,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外一部分资源类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于是,中国资源类企业加大了对海外资源市场的投资规模。2010 年,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中有 7 项来自资源行业,资源行业以 230.71 亿美元的海外并购交易完成金额占据该年度海外并购案例总量的 79%。而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和许多西半球国家
11、成为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市场,占中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总数的 70%左右。如,中石油联合皇家壳牌以 31 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煤层全体生产商及液化天然气勘探公司(Arrow En-ergy)的全部股权,五矿集团以13.86 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公司(OZ Minerals)的部分资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向委内瑞拉投资 400 亿美元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合作。 (四)高投资风险与高投资收益并存 中国资源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交易金额往往很高,基于19942009 年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其中近七成企业属于资源类企业)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投资者带来了正的财富效应。但是
12、,海外资源类投资在给国内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这类高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所蕴含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在技术条件、管理水平、运营能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薄弱而可能导致的投资损失;企业外部因素所引发的投资风险也往往会对企业投资收益产生巨大影响,政治风险是当前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首要风险。一旦东道国政府利用海外投资进行政治博弈或当地发生政局动荡,都将引发投资不畅甚至直接导致投资损失。2009 年中国铝业公司收购澳大利亚力拓的失败,以及 2011 年利比亚政局动荡引发的投资损失,都突显了政治风险对资源类企业海外投资的重大影响。 三、结论及政策建
13、议 本文通过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探讨了企业资本密集度与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关系,认为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更容易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上述研究解释了中国“走出去”企业集聚于资源类行业的现实表现,揭示出企业在资本密集度方面的异质性对其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模式的内生决定作用。尽管企业内生边界理论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都证明了资本密集度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他要素对企业“走出去”的影响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并非所有行业中的企业均适宜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可以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更高收益,而资本密集度较低的企业可以从外包等其他方式的生产模式中获得更高收益。因而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中,企业应视自身在资本密集度方面的异质性差异而科学做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 第二,资本密集度并不能唯一决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企业在产权属性、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等其他方面的异质性也会影响企业的海外投资决策。因而,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是成功投资海外的必然要求。 第三,政府应从宏观层面上提供政策、资金和外交支持,防范中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的政治风险,减轻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压力。同时,鼓励更多综合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参与海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