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部地区企业信息化关键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摘要在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诸多因素中,存在着关键驱动因素,它们随着外界环境和企业自身内在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本文对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西企业进行实证调研,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归纳出影响西部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驱动因素主要有:企业对信息化的整体支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技术实力、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和企业间信息化互动。并且,通过与其他区域的信息化关键因素的对比分析,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关键驱动因素;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
2、4003307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它作为推动企业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被我国众多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其重大的战略选择。但是,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因素会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过程。 国内外较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因素做过专项研究,如 Swanson.(1994)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业务驱动和技术驱动将各种信息系统进行分类,并分析了诸如企业规模、企业业务的多元化、信息
3、部门的专业化导向和业务导向、信息人员的集中和分散等因素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信息系统的影响。Swanson 和 Ramiller(1997)论述了业务问题、文化、技术环境、社会活动等因素在信息化创新中的作用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欧阳峰、李运河(2005)在识别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企业整体支持、企业内部信息支持是关键驱动因素。陈国青、石赞、吴瑞鹏等人先后进行了两次实证研究(2000,2004) ,利用聚类分析、因素研究等方法对影响中国企业信息化的 13 个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五类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企业整体支持、IT 部门技术实力、企业给予信息化的实际推动力、外
4、界环境稳定性、员工技术基础五大类。田安意(2010)从市场、政府和企业自身等维度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经济环境驱动、信息技术驱动、市场需求驱动、政府驱动、企业战略驱动五大因素,构成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学者们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各有见解,分析总结出来的驱动因素纷繁众多,诸多因素中存在着关键驱动因素,它们随着外界环境和企业自身内在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上述文献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或国内信息化发展好的中东部发达地区企业。但不同的经济、地理和文化背景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的信息化研究和建设提出了特殊要求。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对近年文献进行搜索,尚未发现以西部欠发
5、达地区特别是以少数民族区域为样本研究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的文献,故本研究以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西企业为研究对象,借鉴陈国青等人提出的研究思路设计调查问卷,并采用不同于他们的统计检验方法,实证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驱动因素,旨在为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并在建设方向、建设思路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及调研 根据研究主题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本文选取了 16 个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作为研究变量制成一张李克特五级量表,各变量编号和涵义如下:D1 为 IT 主管在企业中地位和权力的大小,D2 为企业对 IT 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D3 为
6、 IT 部门内部管理和组织水平,D4 为对 IT 部门的资源投入情况,D5 为高层管理人员对 IT 应用的重视和支持,D6 为中层管理人员的支持,D7 为其他部门员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D8 为 IT 部门员工技术实力,D9 为企业使用先进的 IT 技术,D10 为 IT 方面的员工培训,D1l 为信息技术的发展,D12 为政府政策的推动,D13 为激烈的市场竞争,D14 为其他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示范,D15 为上游或下游合作伙伴的要求,D16 为信息化服务商的宣传与配套软件支持。企业管理人员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自身的认识对量表的各因素进行评分(1 表示不同意,2 表示不大同意,3 表示不能确
7、定,4 表示基本同意,5 表示同意) ,将各变量进行合理量化。该量表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此外,为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调查问卷还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和企业信息化概况等方面内容。 (二)样本特征 本研究主要以广西企业为研究对象,由广西师范大学课题组老师和信管专业历届毕业生于 2011 年 8 月至 2012 年 4 月间选择方便获得的对象进行信函调查或实地调查,问卷填写人以中高层管理者为主(其中信息部门主管占 1/2) ,调查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北部湾地区。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 84 份,剔除填写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后,有效问卷为 8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5%。表 1 从企业性质、行业、地
8、区、规模和产值五个方面描述了样本分布情况,从中可知调查企业的样本有大、中、小型企业,涉及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不同所有制形式,行业涵盖综合性集团、传统工业、IT 企业、商贸金融、农林牧渔、文教卫生等,样本企业分布范围比较完整,可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 二、数据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文首先运用克朗巴哈仅系数(cronbach Coeffi-cient)检验问卷的内在信度。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的研究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通常 Cronbach 系数达 0.80.9 时说明量表信度较好。本研究参与分析的有效问卷数量为 80 个,利用 SPSS 分析
9、调整后的数据量表得到 =0.851,因此本研究认为问卷设计有良好的有效性。(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问卷效度是指问卷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效度分析包括检验内容有效性和结构有效性。内容有效性是量表的条款能够覆盖所研究内容的程度。本问卷的设计充分参考了已有文献的量表,相关学者在过去的实证研究中作了大量探讨,且本研究也经过多次预测试,可以认为问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是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程度,可以以变量共同度来作为其测量指标。共同度即公因子方差比,指的是按照所选取标准提取相应数量主体成分后,各变量中信息分别被提取出的比例。变量共同度如表 2 所示。 上表结果显示,
10、变量共同度都在 0.6 以上,因子能很好地解释该测量指标。因此,问卷测评也是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因子分析 本文对量表中的 16 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抽取方法并结合正交旋转,以使分析结果便于解释。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的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待分析的原有变量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 我们用 KMO 统计量来计算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其值越接近 1,做因子分析效果就越好;将 Bartlett 球形检验用于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以判断变量间是否独立。若检验量显著,则说明该变量问存在
11、相关关系。本研究相关数据的 KMO 和 Bartlett 检验结果:KMO 统计量值为 0.720,说明变量间具有较强相关性,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形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 533.422,相应的概率 P 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 0.05,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 16 个指标间并非独立,适合做因子分析。 2.构造因子变量 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因子变量,并根据特征根来确定提取公因子的数目。特征根被看成是表示公因子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一般其值大于 1 作为纳入标准。表 3 列出了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并将主成分按特征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列。从中可知,第 1 成分特征根为
12、5.065,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 31.657%;第 2 主成分特征根为2.144,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 13.401%;第 3 成分特征根为 1。463,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 9.144%;第 4 成分特征根为 1.343,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 8.397%;第 5 成分特征根为 1.295,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 8.091%。5 个主成分累积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 70.690%,可认为原有变量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 3.利用旋转使得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 通过前述步骤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反映因子的实际含义比较模糊,故我们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法,以使
13、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它旋转的原则是各因子仍保持直角正交,但使得因子间方差的差异达到最大,即使得在每个因子具有较高载荷的变量个数最小化。表 4 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中可知,经过旋转后的变量已经明显归到各自的公因子中,其中公因子 1 在 D4、D5、D6 和 D10 项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企业对信息化的整体支持;公因子 2 在 D1、D2、D3 项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公因子 3 在 D7、D8、D9 项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技术实力;公因子 4 在D11、D12、D13 项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公因子 5 在 D14、D15、
14、D16 项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企业间信息化互动程度。 综上分析,上述五个公因子构成了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五类关键驱动因素,其中“企业对信息化的整体支持” 、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技术实力”为内驱动力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 、 “企业间信息化互动程度”为外驱动力因素。 三、结果与讨论 (一)五类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1.企业对信息化的整体支持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是否得到各方面有效的支持,是信息化成功的第一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执行力支持。高层管理人员处于组织结构“金字塔”的顶端,他们对信息化的重视和支持决
15、定了信息化能否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并得以真正实施。中层管理人员在战术层和作业层对信息化有重要影响,他们持支持抑或抵制的态度决定了其执行力,进而影响到信息化项目的基础管理、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员工培训则使基层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得以提高。 2.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权利分配、管理方法及水平等方面。良好的协调管理机制能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监控手段和评价体系;IT 主管在企业中的地位及权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目标得以贯彻的机会和阻力的大小;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特别是 IT 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如 IT 项目的组织管理效率、信息系统维
16、护效率等) ,有助于将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融为一体,有效保障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3.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技术实力 企业信息化涉及系统开发、测试、实施、维护、评估等方面,企业的技术实力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企业使用先进的 IT 技术并拥有高水平的 IT 部门员工队伍,能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但是,企业信息化并不只是 IT 部门的事,它涉及整个企业各部门的业务流程重组和内部数据整合,因而其他部门员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将对企业信息化进程产生较大影响。 4.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 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三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企业信息化
17、所依赖的技术产品的质量及性能提高、成本下降,并且新技术的持续创新能使其投入产出效率提高,极大地推动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网络化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信息化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的国家,政府在资金和法律政策方面的推动,对企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 5.企业间信息化互动程度 企业间信息化互动主要体现在其他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示范、上游或下游合作伙伴的要求、信息化服务商的宣传与配套软件支持三个方面。企业信息化既是一个创新过程,也是一个经验模仿行为,特别对跟随型
18、企业而言,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非常重要。若行业内树立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典范,则他们信息化的良好效应和宝贵经验将对业内诸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产生积极效应。此外,企业信息化是内外部一体化的行为。企业只有积极应对价值链上其他利益主体的信息化压力,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危险。当然,信息化服务商如果能够提供适合的软件、硬件和方案等信息化原料,就必将增强企业信息化动力。 (二)因素变化对比 对比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信息化水平和所处的竞争环境。由于本研究主要借鉴文献提出的研究思路设计调查问卷,且其研究结果较好地总结了研究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故我们选择其相关数据进行对
19、比分析,分析结果如表 5。 对表 5 的说明及对比分析: 1.由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在选取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子因素时我们保留了文献中 DlD10 等反映企业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信息化发展内驱动力因素;D11“以往 IT 应用实践的成败” 、D12“政策的连续性” 、D13“正确理解、评价 IT 的绩效”仍然为内驱动力因素,预调查结果显示其得分很低,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很难量化 IT 投资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因此,我们将上述三个因素去除;考虑到政府政策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间信息化互动都是信息化发展的外驱动力,因此,我们引入了政府、市场、成功企业和供应
20、链伙伴的相关信息,构成了新的驱动因素 D11-D16。 2.两项研究虽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样本,但得到的五类企业信息化关键驱动因素大体相似。本研究由于采用了不同于文献的统计检验方法,关键驱动因素的内涵略有不同:(1)将其“企业给予信息化的实际推动力”包含的“对 IT 部门的资源投入情况”子因素归并于“企业整体支持”公因子,并将包含其余因素的公因子命名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将其“IT 部门技术实力”和“其他部门员工技术基础”合并为“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技术实力” ;(3) “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从信息技术发展、政府推动、市场竞争等方面反映了信息化的外部驱动力量;(4)引入成功
21、企业、供应链伙伴和服务商的相关信息,使“企业间信息化互动程度”成为新的外部驱动因素。此外,在驱动因素影响次序上,本研究认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比“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技术实力”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3.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变化。排在前 10 位的子因素,文献为D5、D8、D10、D6、D3、D4、D13、D9、D12、D1,本研究为D5、D3、D8、D4、D7、D2、D12、D14、D10、D6。从子因素均值来看,D5“高层管理人员对 IT 应用的重视和支持”在两项研究中都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但是,文献中一些相对重要的子因素在本研究样本企业中的重要程度减弱,如 D10、D6、D13, 、D9、D1 等。这些因素主要反映 IT 培训、中层管理人员态度及权利、使用的 IT 技术。相反,另一些相对次要的子因素在本研究中的重要程度在增强,如 D3、D7、D2、D12、D14 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