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灰斑病防治措施摘要:灰斑病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玉米上一种重要的病害。文章分析了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并从农业和化学角度对灰斑病的防治进行了综述。文章综合分析并深刻认识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分析整理防治措施,为促进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47-1 1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分析 玉米灰斑病,俗称霉斑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玉米上有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着玉米正常生长。灰斑病是一种由半知菌亚门玉米尾孢菌引起的一种典型的真菌病害。该种病原真菌,还易于侵染高粱、
2、香茅、须芒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1。发病初期,玉米叶片主要呈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水渍状斑点开始逐渐扩散,面积扩大,成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这些长条斑的中间普遍都呈灰色,而长条斑则与玉米叶脉平行分布。后期病斑可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灰斑病发病较轻的时候,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植株的长势变弱;发病严重的时候,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形成,部分地块甚至绝收2。灰斑病的病原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叶片等植株病残体上越冬,进一步
3、成为第二年病害发生的初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尤其是 78 月份多雨的年份容易发病。 2 玉米灰斑病防治措施分析 2.1 农业防治措施 第一,要从灰斑病的抗性来入手。不同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研究显示,掖单 13、农大 108、丹 605、丹 2181、丹 123 等较易感病;较抗病的杂交种有 3262、辽 306、沈 9728、辽 9505、丹中试 61、丹3079 和丹 3034,其病害发生较轻3。因此,在一些灰斑病发病严重的地块要重点选择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 第二,灰斑病的发生明显受到田间小气候的影响。因此,在容易发生灰斑病的地块,适当降低密度,或者
4、采用不同作物间作,比如大豆和玉米间作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增加通风效率,降低田间空气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而且,还要加强田间管理,对于农田的供排水设施进行及时的维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这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灰斑病的发生。 第三,从侵染源头上来看,田间植株病残体中裹挟的病原菌是造成第二年的最主要初侵染源。因此,结合适当的秋翻春耙压低田间的初侵染源,部分使用玉米秆叶堆沤农家肥的,肥料要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于地块、田间,以便消灭和减少菌源,这也可以有效的从源头上抑制灰斑病的发生4。 第四,长年的连作,会使土壤中积累很多病原菌,抑制玉米的长势,并且也会增加病原菌后期的越冬数量。因此,结合各地实
5、际情况,进行大面积轮作,再结合合理的施肥,一般每亩施普钙 50 公斤,硫酸钾 10公斤。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改善农田土壤理化性状,降低土壤病原菌数量,提高植物长势。另外,轮作还能改变土壤的微生态环境,调控微生物的分布,也是促进植物生长,降低灰斑病发生的重要途径。 2.2 化学防治措施 在合理使用农业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玉米灰斑病发生、发展和危害特点,使用农业加化学防治措施的方法,在可以防病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减少病原菌后期的越冬数量,这是防治灰斑病发生的重要措施5。在化学防治措施中,按照“降低成本、提高防效”的原则,提前预防是药剂防治玉米灰斑病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讲,在灰斑病的发病初期,使用 75%
6、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多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40%克瘟散乳油 8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25%苯菌灵乳油 800 倍液、20%三唑酮乳油 1000倍液,都可以比较有效的控制灰斑病的发生。如果病情加重,则可以结合多种药剂一起混用,并适当加大药量的方式。同时,结合灰斑病的发病规律,在喷药时最好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每个叶片喷湿为准。因为玉米灰斑病是先从每株玉米的脚叶由下往上发生为害和蔓延,早期先喷脚叶其目的就是控制下部叶片上的病源菌不要往下爬,以达到控制病害6的目的。 3 结语 总之,作为一种对玉米影响严重的病害,在 2007 年
7、以后,发病有逐年加剧的趋势。尤其是以东北的辽宁,华北的河北和山东最为严重。玉米灰斑病有传染迅速,危害严重,在防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建议农业防治为基础,农药防治相结合的模式。在这过程中,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印发防治灰斑病药剂、配方资料,再配上不同发病时期的植株外形、发病部位的彩图,这样效果会更好,切实负起监督责任,提高灰斑病的防治效率。 参考文献 1 薛春生,肖淑芹,韩洪强.玉米尾孢菌毒素组分及致病作用的初步研究J.玉米科学,2008, (2). 2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上)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3 艾薇,余丽.玉米灰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保山师专学报,2008,27(5). 4 孙林华,刘峰.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2006, (1). 5 玉米灰斑病的症状与防治EB/OL. 6 杨国仙.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 (5). 作者简介:夏元东(1978-) ,男,云南镇沅人,大专,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田坝乡农业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